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 (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 1992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 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 ,4例囊肿 -脑室分流 ,9例囊肿 -腹腔引流术 ,3例显微外科 (包括使用内窥镜 )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 :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 ,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 ,MRI检查优于CT ,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 ,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 ,并尽可能切除囊壁 ,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建荣 《安徽医学》2001,22(5):28-2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2年1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4例囊肿-脑室分流,9例囊肿-腹腔引流术,3例显微外科(包括使用内窥镜)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并尽可能切除囊壁,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治疗.方法总结20例儿童IAC的治疗体会,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儿童IAC常表现言语发育迟缓(7/20),癫痫发作(6/20).囊壁次全切除术效佳.结论儿童IAC应积极手术治疗,以利于脑的组织及功能的发育,首选囊壁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沈华  王汉东  乔梁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257-125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有效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指征。方法:30例IAC患者中,18例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并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8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示囊肿基本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一般作为术后复发、高龄患者或婴幼儿的治疗手段;显微手术是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囊肿并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是手术成功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治疗。方法 总结20例儿童IAC的治疗体会。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IAC常表现言语发育迟缓(7/20),癫痫发作(6/20),囊壁次全切除术效佳。结论 儿童IAC应积极手术治疗。以利于脑的组织及功能的发育,首选囊壁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是指颅内脑脊液样液体为蛛网膜包裹形成的囊样结构,是一种非肿瘤良性病变,临床上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0.4%~1%[1]。我科于1999~2007年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IAC2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40岁。幕上19例,幕下4例,其中最多为颅中窝侧裂池囊肿13例(左侧8例,右侧4侧,双侧1例)。大脑凸面囊肿5例(额叶2例,颞叶2例,顶枕叶1例),大脑纵裂1例,桥脑小脑角池1例,枕大池3例。属原发性IAC8例,均位于幕上,继发性IAC3例。本组既往有头部外伤史3例,有脑膜炎病史3例,脑手术史1例,余无明显诱因。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2年。CT扫描:囊肿呈均匀一致的低密度灶,与脑脊液基本相似,无增强反应。大脑凸面IAC其外侧缘多呈弧形,与颅板弧度一致,二者之间无正常脑组织;内侧缘呈略平的园形或椭园形,少数为四边形。位于大脑纵裂者多呈梭形。枕大池囊肿则在小脑中线部位,为圆形或椭园形。体积在50ml以上的巨大囊肿出现轻微脑室,脑池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等征象。压迫四脑室或导水管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改变。囊肿体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形成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998-2008年收治临床少见8例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病因及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 采用填塞巨大颅内蛛网膜囊肿腔.利用其强大的吸收作用,使脑组织可逐渐膨胀.术后两周CT复查囊肿明显缩小.8-8月后复查囊肿消失.辅以抗癫痫药物应用未见癫痫再发作,仅一例停药过早癫痫发作一次.继续服药症状得以控制.结论 由于外伤炎症或手术后引起蛛网膜粘连及较晚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程长、确诊晚等综合因素是形成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成因.对病史中有问歇癫痫发作伴头部外伤、颅内炎症或颅脑手术史患者,应尽早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IAC或明确IAC存在.避免颅内巨大IAC形成.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与继续其他方法治疗,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实为治疗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位于颅内脑实质之外,是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1819年Howship首先报道[1]。随着神经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诊断和治疗的IAC病人逐渐增加。本文查阅了近年发表的文献,对IAC的发病机制、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做一综述。一、IAC的发病机制1.IAC的发病机制:IAC是蛛网膜形成的囊腔,囊内为脑脊液样液体。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囊性病变,成人发病率1.4%~2.3%[1],约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2],发病部位多见于外侧裂,也可发生于颅中窝、桥小脑角区、四叠体池、小脑蚓部等部位,其中鞍内蛛网膜囊肿(intrasellar arachnoid cyst, IAC)相对少见,发病率约占颅内蛛网膜囊肿的3%[3-4]。现报道1例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成功治疗IAC的病例,结合既往文献探讨IAC形成机制、鉴别诊断、内镜治疗要点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IAC)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72例IAC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46例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检查,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分析影像学检查,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 72例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IAC,其中45例手术治疗,27例非手术治疗;46例行CTC检查显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IAC)13例,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CIAC)33例。45例术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头痛症状及癫痫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囊肿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结论 颅脑CT平扫及CTC对于IAC的诊断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有重要意义。IAC的绝对手术适应证为有明确临床症状的NCIAC,IAC的相对手术适应证为临床症状加重或复查CT囊肿增大的CIAC。  相似文献   

11.
韩方华  黄玮  张超元 《微创医学》2000,19(3):343-344
自CT、MRI应用于临床以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报道逐渐增多.我科近7年来收治27例IAC,其中16例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电监测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痫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 (intracranialarachnoidcyst ,IAC)与癫痫的关系 ,以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脑电监测对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痫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癫痫灶局限于脑非功能区者 ,将癫痫灶和蛛网膜囊肿共同切除 ;癫痫灶局限于脑功能区者 ,将蛛网膜囊肿切除的同时 ,或对癫痫灶行以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 ,或行癫痫灶热凝术加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 ;癫痫灶不局限者 ,仅切除蛛网膜囊肿。结果  16例IAC患者中完全不发作者 8例 ,显著改善者 5例 ,无变化者 3例 ,未见癫痫发作加重者。结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痫的患者 ,手术切除蛛网膜囊肿的同时 ,应用脑电监测对癫痫灶进行手术 ,对IAC伴癫痫患者的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 (IAC)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 44例IAC患者 ,其中囊肿全切术 4例 ,囊肿大部切除 +蛛网膜下腔疏通术 19例 ,囊肿部分切除 +脑池 /腹腔分流术 10例 ,单纯囊肿 -腹腔分流术 2例 ,9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9例因囊肿非“责任”病灶而经针对性治疗好转 ,四种术式在手术操作和临床疗效方面各有利弊。结论 :IAC的治疗应明确“责任”病灶 ,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首选囊肿大部切除 +蛛网膜下腔疏通术 ,操作困难者选用分流术。  相似文献   

14.
韩方华  黄玮 《医学文选》2000,19(3):343-344
自CT、MRI应用于临床以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报道逐渐增多。我科近7年来收治27例IAC,其中16例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6例;年龄5个月~60岁,20岁以下22例;病程5天至12年不等;病前有头部手术史1例,颅内炎症1例;IAC发生部位:外侧裂池20例,大脑半球3例,桥小脑角池2例,枕大池2例。1.2 症状 首发症状为非进行性头痛、头晕或伴呕吐等症状16例,抽搐7例,精神运动性癫痫样发作2例,颅骨外形改变1例。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诊断,CT表现为脑外边界清楚,脑脊液相同密度的囊性改变,无强…  相似文献   

15.
曹奔放 《广西医学》2011,33(8):1091-1092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方法 25例成年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大脑半球18例,后颅窝7例.均行囊肿切除加带蒂肌瓣囊腔内置术,充分切除蛛网膜囊肿的囊壁,并尽可能将囊腔与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池打通,采取带蒂肌瓣囊腔内置.结果 25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3个月至4年,囊肿消失19例,囊肿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的疗效。方法全麻下,根据IAC部位选择体位和头位,置入神经内镜,打通与囊肿紧密接触的脑池,行囊肿切除及囊肿——脑池造瘘术。结果术后复查CT或MRI,囊肿体积均明显缩小、占位效应均解除。结论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创伤小,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对20例IAC的微创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0例中15例行显微镜手术,5例行神经内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15例出院后随访1~24个月,9例头痛、癫痫发作消失或明显缓解;1例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消失,2例颅骨局部隆起消失,外观对称,3例共济失调伴下肢活动障碍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随访15例IAC均显著缩小,有效率为100%,其中8例IAC消失,受压脑组织复张并有良好的生长发育。结论对IAC,包括无症状者采取早期适当的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35例胰腺囊性病变,其中5例为囊腺癌.认为损伤或胰腺炎后持续大量胰性腹水的形成,大多指示假囊肿的存在。对良性假囊肿的治疗,原则上应采用手术,条件许可者,争取作囊肿摘除术或胰腺部分切除术。无并发症的假囊肿,应等至囊壁成熟时(一般在发病6周后)手术,以便进行内引流术.囊腺癌恶性程度较低,常有切除可能,切除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本文报告我科从1980年5月~2002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是位于颅内的良性、非肿瘤占位性病变.国内外军事飞行人员中均有一定的IAC检出率及放飞案例,我军现行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中无具体鉴定条款.由于精准诊治技术在临床航空医学中的应用,空中战勤、技勤人员队伍的扩大,IAC检出率可能会逐渐增加,未来涉及IAC特许飞行鉴定的案例会增多.为此,全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根据"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全军重大课题等研究成果,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军事飞行人员颅内蛛网膜囊肿特许飞行指南",内容包括IAC的诊断、治疗、航空医学关注点、特许医学鉴定要求、特许飞行合格后的随访原则等,旨在规范军事飞行人员IAC的诊治,重点是为航空医学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