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洁  黄宗仁  胡纯贞  章程  袁诗芬  陶琦  张濒 《口腔医学》1983,3(2):66-69,114
<正> 近年来报道消除牙周骨缺损的方法甚多,主要有骨切除术、截根术、骨锤压术、骨倒充术、骨再生术及骨移植术等,其中以采用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来弥补骨缺损的方法令人鼓舞。骨移植虽不能获得完全的骨再生,但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自体同源骨移植治疗根尖周病骨缺损的效果。18例患者在银行尖刮治术同时接受自体同源骨移植,自体同源骨来自上颌梨状孔边缘骨。随访结果表明:术后局部反应提示自体同源骨移植是根周手术较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引导性骨再生术(GBR)的应用缺陷包括:屏障膜容易塌陷、吸收,不可吸收膜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容易早期暴露导致不理想的骨再生。膜的放置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状骨粉的移位和扩增位点凸度的丧失。尤其在不易维持成骨空间的骨缺损类型中,GBR在骨再生能力上往往具有不可预期性。因为传统的骨替代材料仅具有骨传导性而没有骨引导性,屏障膜在缺损形态不佳时难以维持一个稳定的骨再生空间。块状自体骨移植相对于使用颗粒状骨替代材料的引导性骨再生术的优势在于:具备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生物机械性能。即使在不易维持成骨空间的骨缺损类型中,块状自体骨移植能提供新骨形成改建所必需的骨源细胞,理想的外形重塑以及良好抗微动和抗吸收特性。我方观点:GBR植骨效果的远期稳定性不优于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4.
牙周病骨缺损的治疗目的不仅要消除牙周袋,还要使牙槽骨再生,修复骨缺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自体骨移植。然而自体骨移植的供骨量有限,患者为了供骨的需要,常需同时进行两个部位的手术,这不但增加患者痛苦,有的患者因恐惧而拒绝接受治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采用了异体移植或异物移植,企图达到与自体骨移植同样的生骨疗效,又能克服其不足之处。现分述如下: 异体移植 Allografts 异体移植又叫同种异体移植,即指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移植。1923年由Haegedus首次提出,采用异体骨移植方法治疗牙周骨缺损。由于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基因,异体移植常具有免疫排斥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的抗原主要存在于有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自体同源骨移植治疗根尖周病骨缺损的效果。18例患者在行根尖刮治术同时接受自体同源骨移植,自体同源骨来自上颌梨状孔边缘骨。随访结果表明:术后局部反应较轻,骨缺损修复较快。术后6个月根尖肉芽肿的治愈率为100%;根尖囊肿的治愈率为92.31%。提示自体同源骨移植是根周手术较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块状自体骨移植与自体骨 GBR技术水平骨增量效果.方法:20 例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量不足的患者进行了牙槽嵴骨增量手术,其中8 例患者仅采用下颌骨颏部供骨Onlay植骨(A组),12患者采用自体骨移植 GBR技术(B组).骨增量后牙槽嵴的厚度分别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4~6 月进行了测量.结果:2 组患者皆在术后4~6月出现了移植骨的吸收,A组患者出现的骨吸收较B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结论:自体骨移植 GBR技术骨增量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3,(7):453-455
目的观察、评价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联合自体骨移植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比例OAM与自体骨混合诱导、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选择39颗牙周骨缺损患牙,其中应用OAM/自体骨1∶1混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手术的13颗(A组)、OAM/自体骨2∶1混合GTR手术的13颗(B组),单纯应用OAM联合GTR手术的13颗(C组),术前、术后12周、24周分别观察记录各组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3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比基线时明显改善,A、B组与C组比较PPD和CAL,术后12周时显著减少(P<0.05),术后24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PPD和CAL减少无显著性差异、3组手术SBI降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术后根尖片或CBCT显示,A组、B组、C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12周时A组、B组骨密度增加较C组明显。结论 OAM联合自体骨移植是牙周组织再生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与单纯的OAM相比,其牙周组织修复发生的更早;OAM联合自体骨移植诱导、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与混合比例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的牙槽突裂不仅影响患者的面容,而且影响患者牙齿正常萌出及颌骨发育。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是牙槽突裂修复的首选方法。本文从骨移植愈合机制、正常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手术时机、手术操作、骨诱导因子等几个方面内容结合作者临床体会,试图对术后移植骨吸收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提高手术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85~1988年,对22名唇腭裂患者(男12名、女10名)的腭裂部进行了自体骨移植观察。唇腭裂类型为:单侧唇腭裂18名,双侧唇腭裂4名。骨移植前后均与正畸治疗密切配合,其程序为:①正畸科定期检查:是否骨移植(改善牙槽突及进行牙移动等)适应症。②外科会诊:确定术前矫正要求、术式、手术时间。③术前正畸:腭裂部扩大、拔牙、排齐牙列。④骨移植手术:残孔封闭、恢复牙槽嵴、稳定上腭弓。⑤术后正畸治疗。骨移植术年龄为8~17岁,移植骨采用皮质骨者9  相似文献   

10.
生物陶瓷修复牙周骨缺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就用于修复牙周骨缺损的生物陶瓷之选择,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以及有关的生物陶瓷特性加以综述。一、问题的提出修复牙周病引起的骨缺损一直是牙周病治疗的棘手问题。用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诱导骨形成以修复骨缺损,是临床上常用的有一定疗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用自体骨移植,口内取骨量有限,要取得足够的自体骨,常需自其它部位进行手术取骨。这既增加患者痛苦,也不易为患者所接受。术后可能发生牙根吸收和粘连。异体骨移植克服了自体骨移植的缺点,但异体骨有抗原性,使用前需经一定的处理,贮藏需一定的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骨移植材料在种植同期行膜引导骨冉生(GBR)手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单牙缺失的种植修复病例,根据骨移楠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A组采用人工骨;B组采用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C组为自体骨。常规完成种植删期GBR手术式,6个月后再次翻瓣,比较其骨移植临床效果。结果:A组20例中有5例发生移植骨未格合机体暴露,B组25例中有2例发生移植骨未整合植体暴露,C组24例中有3例发生移植骨术整介植体暴露。经统计学分析,三组骨移植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观察,三种骨移植材料GBR于术式短期内骨移植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以酒精浸泡异体骨和新鲜自体骨为移植材料,以家兔颌骨实验性骨缺损为移植对象。进行了异体骨移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酒精浸泡方法在消除异体骨的免疫原、保存骨再生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牙槽突裂是唇腭裂患者常并发的上颌牙槽部骨缺损,目前的治疗仍以自体骨移植修复为主,但自体骨移植会造成取骨处术后疼痛、皮肤瘢痕、术后活动受限、供骨区意外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承担较大的额外风险,更主要的是自体取骨会给患者及其亲人增加巨大的精神负担,而常不易被患者接受。随着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的逐渐普及,采用人工材料代替自体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就牙槽突裂修复材料的种类、机制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人工材料最终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突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牙槽嵴骨量不足是牙种植手术设计中常遇到的挑战,近年由于临床技术和骨增量材料的研究发展,牙种植术中所采用的骨增量技术正逐渐向着简单、微创和可靠的方向发展.由于大多数人工骨仅有骨传导作用,成骨效能有限,自体骨移植常是骨增量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随着骨增量技术的进步,在身体其它部位开辟第二术区采取自体骨的术式已逐渐少用, 已逐步局限于口腔内上下颌骨范围内采取.但是采取自体骨仍然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并造成较大的创伤.最大限度改善人工骨的成骨效果,避免开辟第二术区采取自体骨,简化手术,减少创伤,历来是牙种植医师追求的目标.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近年为实现以上目标采用的微创骨增量技术应用体会.方法:19例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的患者经微创骨增量技术解决剩余骨量不足,二期手术时观察骨增量效果,在完成修复后随访1~2年.结果:所有患者皆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种植体同期或骨增量术后6~7月后植入,在修复完成后随访1~2年后未出现种植体失败.结论及讨论:在充分地了解骨代用品性能以及掌握引导骨再生机理的前提下,微创骨增量技术可不需开辟第二术区采取自体骨,并实现可预期的骨增量效果,本报告讨论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骨增量技术微创化操作体会.  相似文献   

15.
牙槽突裂骨移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槽突裂自体骨移植术是目前常用的修复唇腭裂患者牙槽突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但术后常存在植入骨再吸收现象。植骨时机、植入骨骨源、裂隙的结构、牙周健康状况和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均有影响,通过加入生长因子和牵引成骨等方法,可增加移植骨的稳定性。作者就有关影响植入骨稳定性的因素及增加移植骨稳定性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本刊特邀美国德克萨斯健康研究中心牙学院Bing-Yan Wang副教授介绍1例在上颌前牙牙槽骨严重缺损区实现骨增量的病例。在拔牙同期用异体骨和Bio-Mend延展膜进行引导骨再生术后未获得满意骨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种植手术,术者用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材料和人骨形成蛋白在种植体植入前修复上前牙区部分牙缺失部位的牙槽骨缺损,最终获得成功。通过这种方法扩大了在上前牙牙槽骨严重骨缺损区种植的适应证,为患者提供了除自体骨移植以外的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移植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上颌窦底提升中的“金标准”。然而,供区的医源性二次损伤、来源有限、易吸收和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限制了单纯性自体骨在临床中的应用。寻找和选择良好的自体骨替代材料成为骨增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同种异体骨移植物、异种骨移植物和异质骨移植物三类骨代用品的特点,以及上述骨代用品植入上颌窦底后相应种植体的留存率进行总结性概述。  相似文献   

18.
骨移植再生是牙周组织再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骨移植的材料经历了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骨等多种形式的发展变化。本文对各种骨移植材料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7,(7):607-611
目的探讨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的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病例共30例,植入种植体共81颗。按照自体块状骨的供区来源分为颌骨组(16例34颗)和髂骨组(14例47颗)两组,通过临床随访及影像学检查,分别计算并比较其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30例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GBR后骨增量明显且愈合良好,术后均无明显供区并发症。同期或延期种植体植入,经平均7.8个月(4~18个月)骨结合期后,除1例种植体因松动拔除,其余29例均完成永久修复。种植体植入后平均随访期为26个月(9~68个月),植入的81颗种植体在随访期内存留率为98.76%。其中颌骨组升支取骨失败1颗,种植体存留率为97.06%;髂骨组失败0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其种植体存留率,较骨量正常情况下的种植修复无明显差异。颌骨与髂骨两种供区的块状自体骨,其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均可取得理想的种植修复临床效果。但颌骨内取骨因避免了第二术区、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小等优点,临床上应予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0.
纯钛膜在种植外科中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无孔纯钛膜治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 81例患者的92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均采取自体碎骨及Bio-Oss人工骨移植充填后,国产无孔纯钛膜覆盖治疗,术后6~10个月行种植Ⅱ期手术,同时取出钛膜。结果 5例(6颗种植体)发生种植术后软组织瓣早期裂开或穿孔,钛膜外露且早期取出;其余76例软组织瓣愈合良好,原骨缺损完全骨性修复。结论 钛膜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效地防止移植的骨代用品移位、纤维结缔组织长入,其塑形性好,能维持较大的骨再生修复空间,骨生成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