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陶瓷膜进行超细粉体的固液分离时,粉体性质对膜分离性能影响显著.本文通过控制沉淀反应条件,获得了球形、棒状、方形等不同形貌的碳酸钙超细粉体;采用陶瓷膜过滤碳酸钙悬浮液,得到膜孔径与碳酸钙粉体粒径、形貌的匹配关系,球形粉体的膜渗透通量最高,棒状束粉体居中,方形粉体的膜渗透通量最小;膜孔径越大,粉体形貌对通量的影响越大;粉体粒径与膜孔径比值增大,膜通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超滤技术应用对中药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研究各材质超滤膜对不同中药成分的影响,探索各类成分所适用的超滤膜。方法:以成分分析为指标,测定了10种常用中药超滤前后药液的成分变化,以中药的超滤的透过率解析超滤膜材质、孔径与中药各类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超滤法对有机酸类及各苷类成分影响较小,对混悬液成分影响明显。生物碱类成分对膜超滤有较强的选择性。结论: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可适用于超滤,而极性小的成分损失较大;膜材质对各类成分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氢气氛等离子体处理,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接枝了聚丙烯酸,改善了膜表面的亲水性。接枝率与等离子体放电功率、放电时间和溶液浓度有关,微孔膜内外表面及不同位置接枝效率有差别。接枝后微也膜的表面孔径减少了。  相似文献   

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添加剂加入聚砜超滤膜的铸膜液中,测定膜的纯水通量与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溶液的截留率,用电镜对膜面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膜的支撑层基本无影响,但改变了膜的表层结构。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强,所成膜的孔径大,分布变宽;反之,所成膜孔径小,分布窄。对加入表面活性剂的铸膜液的表面张力与凝胶速度等进行测定,研究其在成膜过程中的作用,证明表面活性剂主要改变了铸膜液的凝胶速度,并建立了凝胶过程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熔纺/冷拉伸法制备了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微孔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纺丝温度的下降或熔体拉伸比的提高,最大可几孔径及孔隙率增大;熔纺中冷却风速提高,最大可几孔径及孔隙率较大;温度低于110℃时,热处理对最大可几孔径及孔隙率的影响较小,在120-130℃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最大孔径及孔隙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随着初纺中空纤维拉伸倍数的增加,孔隙率先增加而后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经络穴位与血管的关系,观测了大鼠下肢骨间膜上血管分布的特点。方法:以大鼠为标本(n=20),采用左心室墨汁灌注大鼠及骨间膜撕片。结果:腓骨侧骨间膜上某些区域的血管密度显著大于胫骨侧,呈非均匀分布。结论:骨间膜上血管密疏可能与经络穴位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机陶瓷膜滤过中药水提液的污染机制,为进行膜污染的防治研究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产业化进行探索。方法采用氧化铝陶瓷微滤膜对清络通痹水提液进行滤过澄清,考察了不同孔径的氧化铝膜对该体系的适用性,通过扫描电镜对膜面切片污染物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膜过程中滤过阻力的测定,分析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位置与形成规律。结果对于清络痹水提液,0.2μm孔径的氧化铝膜较为适用,有较高的稳定通量和成分保留率,同时污染较轻;3种孔径的氧化铝膜,膜自身阻力和孔堵塞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比例较小,浓差极化阻力和表面沉积阻力等可逆阻力为主要阻力。结论优化膜过程工艺参数,采用适当预处理方法和清洗方法可以减少膜的污染,使膜的性能有较大恢复。  相似文献   

8.
采用约束恒温NVT系综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乙烯在不同孔径狭缝炭孔内的相变现象,并通过临界指数率和中线定律外推了相应的相变临界点。乙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Lennard—Jones模型,乙烯分子与炭孔墙的相互作用则采用l0—4—3模型。研究发现,狭缝炭孔内发生相变的真正原因是吸附内层局部密度的突变。由于狭缝炭孔墙的作用,孔内相变与体相中的汽液相变有很大差异,进而导致孔内相变的临界点与体相中汽液相变临界点有很大差异,又孔径越小,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9.
无机陶瓷膜精制清络通痹颗粒的过程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考察无机陶瓷膜在清络通痹水提液精制过程中,不同孔径的膜对该体系的适用性,药液温度、流速及操作压力等工艺参数对膜过程的影响及膜分离操作终点判定,进行膜过程优化设计。方法 以清络通痹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种不同孔径膜及不同操作参数下膜通量的变化、有效成分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等。结果 对于本体系,孔径为0.2μm的氧化铝膜渗透通量最大,固形物去除率高;合适的操作压差为0.15-0.20MPa,操作温度60℃左右,膜面流速3m/s;微滤过程中,分次加入适量水洗,当微滤液收率达到原药液的100%以上时,有效成分转移率达80%,即可结束微滤。结论 采用0.2μm的氧化铝膜对清络通痹水提液进行微滤,在适当操作条件下可取得较好精制效果.为陶瓷膜分离用于中药精制领域的共性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管理机构间横向关系维度研究中国医药卫生管理机构合作网络的变迁,剖析中国医药卫生管理机构间的网络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79-2019年的医药卫生政策文本,以健康中国战略的演进为基础,将中国医药卫生管理机构间互动网络与演进机制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基于网络中心势和群体密度两个维度定量分析政府部门合作关系的网络特征。结果:共收集1145份政策文本。医药卫生合作网络管理机构层次和类型逐渐复杂;医药卫生合作网络的变迁遵循由松散型网络向耦合型网络、弹性型网络、协同型网络的演化路径;医药卫生治理网络逐渐向协同型网络转变,政策结合度不断提高。结论:中国医药卫生管理机构合作网络形成了协同但有所侧重的结构。同时,管理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演进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聚合法先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的共聚物,然后通过溶剂蒸发沉淀制得了聚合物膜。用DSC和SEM对聚合物膜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单体投料比与膜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用动态接触角研究了聚合物膜表面的亲水性,并对牛血清蛋白(BSA)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当HEA的投料量wHEA=0.18~0.25时聚合物膜可达到医用膜的力学性能要求;HEA的引入提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膜的生理相容性,同时降低了膜对蛋白质的吸附,有利于提高膜的抗凝血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催化燃烧的金属与催化层一体化催化剂,探讨了孔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根据Langm uir吸附理论,建立了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甲苯、二甲苯、环己烷在空气中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两种多孔天然高分子合金膜,即多孔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合金膜和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合金膜,并研究了其对两种蛋白质,即溶菌酶和卵清白蛋白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膜对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脱附性能,蛋白质在膜上的最大吸附量均超过90mg/g,脱附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利用垂直于固体表面的外电场控制固体中由能带弯曲造成的表面势垒以改善固体的吸附和催化性质的设想。研究了在434K下不同电场强度对氧氮混合气流中SnO_2膜吸附性质的影响。发现电场能显著地改变氧的平衡吸附量。电场由-35 V增至+35 V造成的氧吸附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研究了吸附剂、催化剂等固体添加物混入微孔聚砜膜中对C_1化学用原料气-H_2和CO的选择透气性的影响,普遍的结果是显著地提高了膜对气体的分离因子,且与吸附剂、催化剂的化学、物理性质有一定关系。因此,气体的渗透过程除了有诺森流和粘性流外,还可能生成吸附态过渡络合物,影响气体的吸附-脱附能力而提高了分离因子,提出了过渡吸附态的气体促进输送机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分子辅助倒相法制香了多孔的PVA-PVAc膜,并测得其孔隙率,最大孔径,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研究了影响这些孔特性的各种因素,在扫描电镜下考察了多孔膜的微观形态,制得的膜孔隙率可调节,孔径分布窄。  相似文献   

17.
黎洁  关婷 《华夏医学》2015,28(3):149-153
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是一种通过固-液界面间的化学吸附或化学反应,在基片上形成化学键连接的、取向紧密排列的有序分子组织单层膜.通过自组装技术将化学基团沉积于基片表面,可形成各种带有单一基团的SAMs.基于SAMs构建微环境,了解携带不同化学基团的SAMs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为开展微环境与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血仿膜吸附法无肝素透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在血仿膜吸附法无肝素透析临床应用基础上,进一步证明血仿膜对肝素的吸附,明确吸附剂量,探讨影响吸附剂量的相关因素。方法以肝素溶液1L(200mg/L)循环冲洗血仿膜透析器25分钟,浓缩液排空,再用0.5L蒸馏水冲洗,分别留样。透析器自然干燥后,对其膜取材样品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循环吸附前后的肝素溶液及冲洗液样品进行对比检测。观察吸附剂量的变化。结果实验后血仿膜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中出现特征性硫元素峰,而未使用过的对照样品则没有,直接证明了血仿膜对肝素的良好吸附。肝素平均吸附量:新透析器为31.9mg,复用1~2次后为40.6mg。吸附量随肝素量的增加和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及可行,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壳聚糖是天然多糖几丁质部分脱乙酰基后的产物,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本文研究了四种来源相同,不同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四唑盐比色法(MTT)研究了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在四种壳聚糖膜上的细胞活性和生长状况,并通过酶联免疫技术(ELISA)和圆二色法(CD)测定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在这四种壳聚糖膜上的吸附量以及吸附后HSA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MTT结果表明:生长在脱乙酰度为74.7%壳聚糖膜上的Hela细胞的活性最高。ELISA结果表明:脱乙酰度为74.7%壳聚糖膜对HSA的吸附量较小,其它三种壳聚糖对HSA的吸附量较高。圆二色法结果表明:吸附在脱乙酰度为74.7%壳聚糖膜上的HSA的二级结构与其他三种壳聚糖吸附HSA的结果差异较大。讨论:从这四种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壳聚糖膜表面的氨基含量以及亲水性等方面讨论了HSA在四种壳聚糖上的吸附量,吸附后二级结构的差异以及Hela细胞在这四种壳聚糖上生长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壳聚糖均质膜折脱酸处理、干燥方法与所得膜的渗透汽化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膜的透过、分离性能。用含3wt.%NaOH的醇水溶液(乙醇/水=50/50(wt./wt.))进行脱酸处理的膜,其α水/乙醇值,在料液温度为55-75℃的范围内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