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有效地抑制HIV复制,并重建机体的免疫功能,大大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研究表明,HAART治疗后的肝功能损伤已经成为AIDS治疗后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死亡及中断治疗的重要原因 [1-2].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血友病患者因输注病毒污染的未灭活血制品,同时感染了HIV和HCV.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这些患者因AIDS相关性疾病而死亡的比例明显上升.随着HAART的应用,肝脏疾病和非AIDS相关性死亡成为主要死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0年上海地区长期随访治疗的HIV/HCV合并感染的血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状况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入临床实践以来,HIV-1感染患者AI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下降[1-2],HAART成为针对HIV-1感染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案.然而,对于启动HAART的时机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3].目前各个权威性指南一致认为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1时,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启动HAART.而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1的无症状HIV-1感染者中启动HAART(即所谓"早期治疗")的方案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对于近期的一系列前瞻性研究的结果提示,与早期治疗相比延迟治疗(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μ1)可能会导致负性事件风险的增加(包括病死率升高、进展至AIDS的风险升高及非AIDS相关性疾病风险的升高等),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AIDS相关性淋巴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oma,ARL)的病理结果、分布部位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AR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经病理结果确诊为ARL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ARL的特点。结果 27例ARL病例中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为主,其中主要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结内多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结外多发生于颅内、颌面部、咽部、腋窝、腹股沟区及胃肠道;ARL的影像学结果显示结内病变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部分可为典型"血管漂浮征",结外病变主要表现为肿块性病变,其中中枢神经系统ARL呈现出不均匀性花环状强化。结论 ARL以NHL为主,广泛累及全身淋巴系统及结外脏器,病变进程快,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显著,可以为ARL的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是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尽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和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但隐脑仍是AIDS患者发病、就诊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早期识别和诊断本病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对于AIDS合并隐脑的临床和脑脊液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较少.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AIDS是肆虐全球的世纪瘟疫,自1995年出现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得到有效控制[1].对HIV感染者骨骼系统病变而言,HAART之前主要以感染和恶性肿瘤为主;而随着HAART的广泛运用,骨质疏松和骨坏死已成为常见的并发症[2].早在1990年Goorney等[3]报道,男性HIV感染者出现骨坏死.1993年Hernandez等[4]发现,HIV感染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随后有许多报道,HIV感染者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7.
自1996年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应用于临床以来,AI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HAART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引起普遍关注.抗反转录病毒(ARV)药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剂、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引起的脂肪分布异常、代谢综合征是较常见的远期不良反应.在接受HAART、的AIDS患者中发病率可达50%(11%~83%)[1].脂肪组织本身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具有代谢调节功能,如脂肪细胞所释放的脂联素、瘦素、抵抗素、TNF-α、IL-6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等,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和脂肪代谢过程有重要的相关性,因此ARV药物在引起患者脂肪异常分布的同时,往往伴有代谢综合征和内分泌紊乱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待阐明.本研究分析行HAART的AIDS患者的各种血浆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探讨HAART对糖、脂肪代谢的影响,为探寻发病机制及寻求预防和处理方法提供循证医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人HIV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55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HIV/MDS患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HIV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HIV-LD)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3-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随诊的成年HIV/AIDS患者55例,根据患者报告和医师评估结果 ,将上述患者分成HIV-LD组与非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HIV-NLD)组.对两组HIV/AIDS患者进行全身双能X射线扫描(DEXA),并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分析发生HIV-LD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55例HIV/AIDS患者中,脂肪异常分布发生率为47.3%.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HAART暴露2年以上、司他夫定(d4T)暴露1年以上与HIV-LD的发生独立相关.DEXA结果 显示,HIV/AIDS患者脂肪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外周脂肪萎缩.结论 脂肪异常分布在接受HAART的AIDS患者中有较高发生率,表现为外周脂肪萎缩.HAART长期治疗及使用d4T方案,尤其后者,是HIV-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Guo FP  Yu XB  Luo L  Han Y  Qiu ZF  Zuo LY  Li YL  Yu W  Li TS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8):649-652
目的 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感染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7-2008年间50例接受HAART的HIV/MDS患者(治疗组)、12例未用HAART的HIV/AIDS患者(未治疗组)、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BMD吸收仪(DEXA)测定BMD以及T值,分别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中19例(38.0%)患者发生骨量减少,1例(2.0%)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对照组中5例(25.0%)发生骨量减少,无骨质疏松者.未治疗组中6例(50.0%)患者发生骨量减少,2例(16.7%)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未治疗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2).HIV/AIDS组(包括未治疗组和治疗组)的股骨、股骨颈、大粗隆的BMD[(0.97±0.14)、(0.91±0.13)、(0.76 4-0.12)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12)、(0.98±0.14)、(0.84±0.11)g/cm2,P<0.05];而未治疗组和治疗组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与体重<60 kg(r=0.074,P=0.004)、使用HAART前血浆病毒载量(r=5.103,P=0.021)呈正相关.结论 未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较健康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高.HIV/MDS患者BMD较健康人低,接受HAART和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BMD相当.接受HAART患者中,体重<60 kg、治疗前HIV RNA是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为艾滋病(AIDS)病人提供的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药物有6种,种类有限,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治疗系统,尽可能地保证一线方案的成功率[1].并至少保证治疗的依从性在95%以上[2].山东省菏泽市自2003年开始,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菏泽市8县2区的农村156名AIDS病人实施了抗病毒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每位病人进行了依从性教育和干预,用不同方法保证病人95%以上的服药依从性.现将对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干预的实践与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2008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4例AIDS相关恶性淋巴瘤(AIDS-related lymphoma, AR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AR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例AR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63∶1,中青年较多,合并丙型肝炎者占13.71%。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121例(97.58%),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3例(2.42%)。121例NHL中,B型细胞淋巴瘤112例(92.56%),T型细胞淋巴瘤9例(7.44%)。124例ARL患者中,87例淋巴瘤原发于结内,有61例出现淋巴瘤B症状。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110例,≥200个/μl者14例。未接受治疗者25例,接受治疗者99例,未接受治疗者生存期为10 d~11个月,接受治疗者生存期为5年的有17例。结论 ARL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ARL恶性程度高,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了解ARL的特点,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对HIV/AIDS患者实施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2月~2008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43例HIV/MDS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43例病人中,33例病人在治疗后CD4 T细胞增加,患者的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好转.治疗前后CD4 T细胞计数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7例患者治疗失败(3例死亡).结论 HAART治疗对增加HIV/AIDS患者CD4 T细胞数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明显,HAART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治疗已进入强大的抗病毒时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大大降低了发达国家HI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997年首次报道艾滋病(AIDS)患者HAART后出现局限性鸟分枝杆菌淋巴结炎[1]。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临床之后,类似病例报道陆续增多,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新疆艾滋病(AIDS)病人的疗效.方法 对16例用HAART治疗5-24个月的AIDS病人,通过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病毒载量、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现行治疗进行初步评估.结果 16例患者在HAART治疗5-24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4例患者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病毒载量在检测线以下,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值平均升高(188.5±60.9)个/mm3.结论 HAART治疗对新疆HIV感染者/AIDS病人疗效显著,能降低机会性感染,提高生存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在北京市接受AIDS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青少年病例流行病学情况,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分析青少年病例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和治疗前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确认与开始HAART时间间隔等.结果 2005年1月-2012年12月北京市接受HAART的15~24岁患者共390例,每年新接受治疗的病例增长迅速,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男性(91.0%)占多数,未婚者(93.1%)居多,患者文化程度较高.治疗前基线CD4+ 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219±111)个/mm3,确认与开始HAART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1个月.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接受HAART的青少年病例增长迅速,该人群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应采取措施及早发现和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胃黏膜组织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分布、数量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取伴有消化道症状的AIDS患者35例,对照组为HIV-1阴性者10例,均进行胃镜检查.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HIV-1 LTR、gag基因的双链cDNA探针,对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采取核酸原位杂交法观察HIV感染情况,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涂片对比.结果 ①AIDS患者胃镜下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AIDS患者临床消化道症状、胃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未见明显特征性.②AIDS患者胃黏膜组织内HIV阳性显色多见于单个核细胞(MMC)中,胃黏膜上皮、腺上皮细胞和问质细胞中亦有阳性杂交信号.③胃窦黏膜组织与胃体黏膜组织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IDS患者胃黏膜HIV阳性率为(1.97±3.25)%,AIDS未治疗组与HAART治疗组各组间胃窦和胃体部HIV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MC中HIV总阳性细胞率为(12.38±9.17)%;AIDS未治疗组PBMC中HIV阳性细胞率为(19.37±9.23)%,AIDS治疗1~4年组为(4.25±3.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黏膜是HIV感染的靶部位之一,HAART治疗对AIDS患者胃黏膜感染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后的特征性改变是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感染者逐渐出现严重免疫缺陷,临床上除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与HIV感染有关的非霍奇金淋巴瘤(ARL)在诊断时病变常弥散,可累及到结外组织如骨髓和消化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体腔(胸膜腔,心包和腹腔).本文主要分析ARL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3例艾滋病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ARL)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龙潭医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艾滋病(AIDS)合并ARL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并发症、病理检查及治疗情况、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 13例ARL病人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4~71岁。10例在淋巴瘤诊治中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2例分别在抗病毒治疗(ART)1个月和4个月后发现ARL,1例在诊断HIV感染后4个月发现ARL(未行ART)。发病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1~340个/μL。10例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为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6例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未能进一步分型;2例未分型,1例为T细胞淋巴瘤。以颈部肿物、腹股沟肿物、腋下包块、盆腔肿块及锁骨上肿物等为首发症状的7例,上消化道出血、便血、腹胀及腹痛、吞咽时胸骨后灼热痛、发热伴咽痛、发热伴头痛等起病6例。8例进行了ART,4例进行了化疗。4例未随访,7例死亡。结论HIV感染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发热、消化道出血等,应考虑并发淋巴瘤的可能,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积极的ART联合规范性化疗,以及适当的治疗时机仍需要补充更多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荷兰学者Stevens博士等人报道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具有高水平EB病毒 (EBV)的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的比例没有影响。因此 ,尽管EBV相关淋巴瘤的发病率近来已经下降 ,但临床医生仍然应当对患者进行EBV检测。 1 999年 ,Stevens博士等人以 1 0 9名正在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集了其全血和相应的血浆标本。所有患者均没有EBV感染的症状 ,且直到 2 0 0 1年 1 1月的随访期间 ,没有 1名患者出现AIDS相关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果显示 ,有 64份全血样本的EBVPCR检测为阳性 ,其中 2 2份样本的病毒载量大于或…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的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使HIV/AIDS的临床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HAART能够有效抑制HIV复制,重建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AIDS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随着HAART的应用却发现部分HIV/AIDS患者在开始HAART后,尽管血浆HIV载量及CD;T淋巴细胞计数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临床症状却出现恶化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