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锦华 《医学综述》2005,11(12):1113-1114
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常常被认为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随着急诊内镜的广泛开展应用,发现部分患者的出血是由于胃黏膜严重糜烂坏死出血所致。此病又称为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PHG)。门脉高压性胃病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1984年Sarfeh等提出PHG与非PHG在形态、功能、治疗上都有不同,因其病理组织学上炎性改变依据不足,可称其为门脉高压性胃病,逐渐引起人们重视。PHG常与食管静脉曲张同时存在,而PHG出血可占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的10%-60%”。  相似文献   

2.
蒋国法  余丽文 《浙江医学》2004,26(10):791-79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指门脉高压症者伴发的胃黏膜病变,常继发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PHG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肝硬化方法,对PHG的治疗也仍在探索中.我院使用普萘洛尔、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联合治疗PHG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哲  邹尤宝 《广西医学》2005,27(11):1861-186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胃黏膜病变,在内镜下有其独特的病变特征。我院对106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诊断出PHG46例。现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本文收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6例,观察其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并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本文收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6例,观察其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并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门脉高压性胃病57例临床分析朱国良(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肝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发生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并引起急性或慢性失血。这种因门脉高压所致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病损程度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根据其内镜表现分无、轻、中、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按McCormack内镜诊断标准分类;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1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2例,占52.8%(82/156);PHG出血40例,占26.3%(40/156);消化性溃疡16例,占11.3%(16/156);胃癌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其他不明原因12例。且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Hp检测阳性62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29例,PHG中19例,消化性溃疡中9例,其他5例,且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及PHG的病变程度无关(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两大主要原因,且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门脉高压性胃病逐渐增多和加重;Hp感染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无关,是否给予根除Hp治疗尚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门脉高压胃粘膜病变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90例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症患者,根据门脉高压胃病(PHG)患者在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的不同分3组,Child-PughA级为A组,Child-PughB级为B组,Child-PughC级为C组,从患者的胃粘膜病变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其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检查情况及PHG与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的关系。结果 A、B组与C组患者其PHG检出例数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HG胃粘膜病变的程度与肝硬化程序相关(P<0.05),但A组或C组AGML检出例数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与AGML有关联,PHG及AGML与肝功能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9.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粘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者.PHG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肝硬化方法,对PHG的治疗也仍在探讨中.单纯采用药物降低门脉高压治疗效果欠佳.我院近几年脾大部分栓塞(PSE)治疗PHG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胃病(R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系在门脉高压(Portalhypertension,PHT)基础上发生的胃粘膜病变。由这种病变引起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硬变门脉高压出血总数的10%~50%,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呕血和黑  相似文献   

11.
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胃病胃黏膜乙肝病毒抗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胃病患者31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2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胃病患者胃黏膜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率48.39%,对照组阳性率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胃病胃黏膜表达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62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肝功能改变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门脉搏高压性胃病(PHG)的病变程度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呈正相关。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加重,PHG也逐渐加重,并发胃粘膜出血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3.
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出血的特点,探讨小剂量心得安与吗叮啉合用对治疗PHG出血的疗效。方法: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42例,观察其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出血情况、胃黏膜病损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记录出血停止时间、血红蛋白恢复时间,大便隐血阴转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用止血、消炎、制酸、保护胃黏膜等支持、对症疗法,治疗组加用心得安与吗叮啉。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7.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治疗,在综合性措施基础上加用心得安和吗叮啉是更为有效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门脉高压65例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肝硬化门脉高压65例患者按胃镜下有无PHG分组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B超及胃镜检查资料。结果:发现两组的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年龄、血氨水平及脾静脉内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是PHG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胃镜的普及,肝硬化胃黏膜病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已被人们所认识,肝硬化并发胃黏膜出血、消化溃疡出血也被引起重视.通过对我科33例PHG临床资料分析,探讨PHG与HP感染、Child′s分级及消化道出血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并出血4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并出血的内镜特点。方法:对131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h内行胃镜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并出血44例,占33.6%,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29例,肝源性溃疡15例。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莫钧 《海南医学》2013,24(23):3527-3529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出血病因构成比及出血方式,分析出血病因与Hp感染的关系、出血病因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 175例患者中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EGVB)最为常见,占37.14%,其次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占31.43%,再次为肝源性溃疡(HU)占17.71%。EGVB的出血方式以呕血为主,PHG、HU的出血方式则以便血为主,PHG、HU与EGV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10,55.711,P〈0.05)。与阴性比较,Hp阳性者的EGVB、PH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中,EGVB组与非EGV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1,P〈0.05);PHG组与非PH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P〈0.05);HU组与非H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68,P〉0.05)。结论 EGVB、PHG、HU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中EGVB为严重程度最高的出血病因。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定期予以Hp及胃镜监测,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150例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0例肝硬化出血者行胃镜检查,共检出PHG51例(3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79例(53%),消化性溃疡20例(13%);PHG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PHG与Hp(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结论: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PHG发生率高是肝硬化合并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发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所致的出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占30%~50%。而PHG主要见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4例进行胃镜检查,共查出PHG并出血8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临床较为常见,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为了解PHG患者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对我院2001年以来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作胃镜检查,其诊断门脉高压性胃病5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7例,女11例,年龄34-67岁。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和内镜等检查结果确诊。58例患者中肝炎后肝硬化38例,酒精性肝硬化15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3例,不明原因的肝硬化2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5例(77.6%),脾功能亢进46例(79.3%),腹水3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