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太阳穴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实证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实证头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放血针刺组各20例。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放血针刺组同时给予常规针刺及太阳穴刺络放血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中医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退出1例,放血针刺组资料记录不完整1例,2组纳入统计病例均为19例。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血针刺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较针刺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愈率放血针刺组36.8%,针刺组15.8%,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太阳穴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能更有效缓解实证头痛,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永春 《中医研究》2008,21(4):54-56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两组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肩痛频度积分改善,肩关节自主活动范围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刺络拔罐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例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普通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VAS评分、上肢FMA评分、水肿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水肿评分较治疗前将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针“雷水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和脐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针刺方法,脐针组采用脐针治疗,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运动与康复评测法(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脐针组低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脐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雷水解”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中风后肩痛症状及上肢运动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舌下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语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0例,传统针刺组进行临床常规针刺干预,联合治疗组在传统针刺组基础上予以舌下刺络放血疗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除试验干预措施以外的中风病及其他疾病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的评分变化、对失语程度进行分级,同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失语程度分级均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舌下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住痛移疼法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患侧肩三针、曲池、后溪、内关、合谷;治疗组采用“住痛移疼”的方法针刺双侧相同腧穴并强刺激阳陵泉穴,每日1次,留针30min,一周治疗5次,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比较统计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均下降(P<0.01),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住痛移疼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功能活动,且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石氏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60例。均取委中穴,每天针刺1次,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以Lovett肌力分级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石氏针刺组下肢功能障碍即刻和治疗后4星期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3.3%,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7%和53.3%。石氏针刺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治疗即刻和治疗后Lovett肌力分级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针刺后中风患者FMA下肢功能评分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不同,石氏针刺法具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等长练习,在肩活动范围内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完成等长练习(健侧上肢作阻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中药内服身痛逐瘀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低切、中切、高切)指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效果理想,其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及常规组各30例。围刺组采用痛点围刺后接电针法,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后接电针法。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进行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基础性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Constant-Murey)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围刺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的差值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 05),且围刺组上肢FMA评分增高幅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显著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30 min组和60 min组,每组30例。两组针刺方案均选用相同取穴,每日针刺1次,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20次。并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分别采用VAS评分、肩痛频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风后肩痛的针刺镇痛效果留针时间30 min较60 min为佳。  相似文献   

14.
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对失眠患者PSQI、SAS和SD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配合针刺对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和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辨证取穴治疗;治疗组在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后,配合肝经俞募穴(肝俞、期门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常规针刺:1次/d,5次/周;刺络放血拔罐法:2次/周,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选用PSQI、SAS、SDS作为观测指标。结果:两组疗后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PSQI、SAS、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配合针刺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肯定,较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张春运  张维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4-1005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芒针深刺阿是穴及毫针针刺"肩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痛频度评估疼痛程度,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VAS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4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组间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肩痛频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深刺阿是穴可明显减低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频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华  刘仲杰  施土生 《中国针灸》2006,26(5):337-338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法对中风偏瘫麻木症的疗效,寻找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中风偏瘫症患者95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十二井穴或十宣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四肢穴常规针刺方法,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均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与对照组的77.59/6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络放血法是治疗中风后偏瘫麻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与此3穴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用患侧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进行常规针刺操作,每日针刺1次,6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 d,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分级标准对两组治疗前后手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优于上八邪、合谷与后溪穴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健敏  陈秀华 《新中医》2014,46(8):157-15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椎病有明显颈痛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2组NPQ颈痛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NPQ颈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NPQ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67.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颈椎病颈痛有疗效,能减轻临床症状,与单纯针刺治疗比较,无增加不良反应,可考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晓敏  刘立安  孙炜  王红 《河南中医》2014,(7):1407-1408
目的:观察大接经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肩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接经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接经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手指井穴刺络放血加电针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手指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两组PSQI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井穴刺络放血结合电针的临床疗效高于单纯电针,该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达到滋阴降火,养心宁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