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外科手术方案和手术范围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3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中14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包括仅有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79例,CT诊断符合为60例;中央区及侧颈区(Ⅱ~Ⅴ区)均转移者62例, CT诊断符合51例。结果采用χ2检验。102例淋巴结密度、强化程度与甲状腺癌相似,其中23例伴有囊变坏死,14例伴有颗粒状钙化灶,7例并发喉返神经侵犯或气管、血管侵犯。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中央区;但侧颈区亦同样常常有转移,应高度重视。转移淋巴结的CT扫描特征: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保持一致,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以及出现颗粒状钙化灶,CT检查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和18F-FDG PET/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前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对比,评价其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超声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8.8%、61.0%、71.0%、71.9%、69.4%(χ^2=4.742,P=0.029);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3.8%、78.0%、64.5%、75.7%、57.1%(χ^2=3.882,P=0.049)。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59。结论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性,且因其简便、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势,较18F-FDG PET/CT检查更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T、超声检查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0例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06例与转移阴性组324例。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直径、包膜侵犯、多灶、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及侧颈部各区域转移情况等临床影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CT、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灶直径大于1 cm、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及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进一步分析表明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的敏感性93. 4%,特异性88. 8%,ROC曲线下面积0. 911、约登指数0. 823,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当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受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应高度怀疑PTC颈侧区淋巴节转移; CT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侵袭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55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超声特征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355例患者术后病理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34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21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5cm、多发病灶、结节内微钙化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多(P0.05),以结节内微钙化灶预测更有价值;3)单因素分析显示TSH、TG、TgAb、TPOAb中,TSH、TG水平升高对预测淋巴结转移有较高价值(P0.05)。结论超声指标中结节大小、结节数目和结节内微钙化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学检测中,TSH、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超声指标联合血清TSH、TG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结节的侵袭性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征象在评估其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实验组,54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照组,93例)。对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单个因素分析,分析的超声征象包括有无晕环、有无微钙化、有无包膜侵袭及包膜侵袭程度、最大直径、纵横比、边界等。结果对可能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单个因素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原发癌结节的晕环、微钙化、包膜侵犯、最大直径的差异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癌结节的边界、纵横比的差异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部分超声征象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分析其超声征象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特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6例MPTC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按照微小癌及非微小癌、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病例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86例MPTC患者共发现病灶210枚,术前超声检出甲状腺癌175枚,漏诊6枚,病理为直径0.2cm的微灶,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29枚,超声诊断符合率83.3%(175/210)。病灶位于单侧26例,双侧60例。非微小癌50例,微小癌36例。16例(18.6%, 16/86)合并桥本甲状腺炎,31例(36%, 31/86)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肿大36例,31例出现转移灶。非微小癌组与微小癌组两者在血流分布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颈部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淋巴结有转移组病灶个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有助于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对于微小癌,当合并多发良性结节及桥本甲状腺炎病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避免漏误诊。同时,应仔细观察颈部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多个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影像学资料,按照手术病理诊断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甲状腺癌结节位置、大小、数目、回声、形态、钙化灶类型、有无囊性变、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内部血流等癌结节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癌结节分布位置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最大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微钙化及粗大钙化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血流达3级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侵犯甲状腺被膜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这些征象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数量及内部囊性变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的多个超声特征,一定程度上或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上制定首次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7年6月本院就诊的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0例,均经穿刺病理或手术确诊,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比较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检查纵横比、内回声、边界、钙化、血流信号特征。结果超声诊断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纵横比低于2者50例(92. 5%),纵横比超过2者20例(43. 5%),内部回声不均匀60例(88. 2%),内部回声均匀10例(31. 3%),边界欠规则48例(88. 9%),边界规则22例(47. 8%),钙化45例(90. 0%),无钙化者25例(50. 0%),有血流信号50例(96. 2%),无血流信号20例(41.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检查纵横比、内部回声、边界、钙化、血流信号特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超声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少数微小癌仍需要术后病理确诊或在超声监测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方法18例经手术或活组织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包括17例腺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CT增强扫描显示,所有患者颈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及甲状腺相接近。其中,8例伴有淋巴结内细颗粒状钙化。转移性淋巴结主要分布于Ⅵ和Ⅶ区,其次为Ⅱ、Ⅲ、Ⅳ区。结论增强CT上所显示的明显均匀强化和部分伴有淋巴结内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造影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210例行甲状腺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62)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4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R 4.1.2建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1(95%可信区间:0.811~0.872),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一致,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77%时,采用本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复发、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接受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的195例患者的资料,分析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195例患者中共277枚淋巴结接受穿刺检查,其中86例(123枚)淋巴结为转移性,占穿刺淋巴结的44.4%,复发或转移的淋巴结多分布于颈部III区(33.3%)及IV区(42.3%),超声特征性表现为长径/短径(L/S)比值小、回声分布不均匀、常伴有点状强回声、Adler血流分级2~3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引导下的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且安全有效的确诊手段,有助于指导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应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预测效果,并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62例(64个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灰阶超声予以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组为观察组(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与对照组(颈部淋巴结未转移,41例)。记录所有患者灰阶超声表现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找出两者间相关性。结果经分析发现,甲状腺结节数目(2=0.92,P=0.33)、癌结节形态(2=1.13,P=0.28)、癌结节内部回声(2=0.46,P=0.49)、癌结节边界(2=0.50,P=0.47)、癌结节后方回声(2=0.57,P=0.44)、癌结节周边回声(2=0.01,P=0.92)、癌结节位置(2=0.78,P=0.85)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关;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癌结节大小(2=12.68,P=0.00)、癌结节与被膜间关系(2=9.64,P=0.02)、癌结节内钙化类型(2=7.94,P=0.04)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癌结节大小(OR=5.631,P=0.00)、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关系(OR=4.526,P=0.00)、癌结节内钙化类型(OR=4.017,P=0.00)有关。结论灰阶超声用于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可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灰阶超声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性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纳入曾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乳头癌患者31例,共计62枚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证实)。热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28例(共计57枚淋巴结)及微波消融3例(共计5枚淋巴结)。31例患者于术前、术后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随访包括常规超声、超声造影、甲状腺功能及必要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治愈,无明显并发症,热消融后超声造影显示消融淋巴结无增强。平均随访27(12,70)个月,无证据显示消融部位淋巴结复发。有3例患者出现消融部位以外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经术后病理证实)。随访显示消融后淋巴结均出现体积收缩,其中9枚淋巴结完全消失,32枚淋巴结体积收缩50%及以上,21枚淋巴结收缩50%以下。在末次随访评估中,31例患者中19例的甲状腺球蛋白水平降低。结论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性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并分析其超声表现与病变MVD的关系。方法 选择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超声学检查,并经病理证实。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最大血流速度(Vmax)、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与MVD的关系。结果 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单发37例,多发5例,平均径线(3.47±1.18)cm。边界不清34例、包膜不完整或未见包膜、回声不均匀31例、有钙化回声29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0例。平均MVD值为(65.54±19.21)个/HP。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71.34±21.21)个/HP,显著高于未合并淋巴结转移者的(55.45±18.56)个/HP(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值大于对照组,PI值低于对照组(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M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4.35,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且M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294例患者共322个结节,将322个结节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对2组间性别、年龄、结节位置、是否邻近包膜、结节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分为≤40岁和>40岁组,结节位置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峡部组,邻近包膜为在二维超声上紧贴包膜而未突破包膜,结节大小分为≤5 mm、5~10 mm、>10 mm组。并计算超声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性别、结节位置及是否临近被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及结节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和结节大小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OR=0.57,P=0.020),结节大小5~<10 mm(OR=3.99,P=0.002),结节大小≥10 mm(OR=8.02,P<0.001)。超声诊断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为33.8%,特异度为96.8%,漏诊率为66.2%,误诊率为3.2%。结论 超声检查对甲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结合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363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LN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PTMC患者136例,根据病理结果对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颈部LNM组(89例)、无LNM组(47例),进行CT影像学检查和血清miRNA-363水平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境界不清楚,瘤周"半岛状"瘤结节强化15例,瘤周残圈征17例,晕环征10例。合并钙化者21例,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1例,粗颗粒状钙化5例,混合性钙化5例。48例中3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后淋巴结明显强化,囊性变7例,合并壁结节6例,11例病灶内见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6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128层CT薄层重建及增强扫描能够更好地评价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9.
刘妮  王淑霞  谢元亮  黄增发  王翔 《放射学实践》2019,34(11):1224-1227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联合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且行双能量CT静脉期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的90个甲状腺结节(乳头状癌63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7个),计算标准化碘值(NIC),记录结节CT形态学及超声表现,比较两组结节的NIC,评价NIC、超声、CT形态学独立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NIC平均值为0.32±0.33、0.77±0.16(P<0.05),当NIC以0.65为阈值时,预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 NIC、超声、CT形态学独立诊断的敏感度为85.20%、76.19%、73.81%,特异度为88.90%、66.67%、77.78%,符合率为80%、76.67%、73.33%。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82.50%,特异度为92.60%,符合率为84.44%。结论:双能量CT静脉期增强NIC及CT形态学联合超声检查能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评估130例患者的135个PTMC结节,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灰阶超声主要评估甲状腺结节数目、位置、形态、肿瘤的边界、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周边回声特征及后方回声。将上述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PTM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的超声表现是癌结节大小、结节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癌结节内部的钙化类型(P0.05),即癌结节越大、与甲状腺被膜接触面积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结节内出现粗伴微钙化灶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结节大小、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钙化类型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PTMC的大小、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内部钙化类型等灰阶超声表现,可提示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