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总结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经验,分析14例经下肢静脉造影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例资料。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溶栓治疗显效12例,有效2例,无肺血栓栓塞症(PTE)及严重出血发生,复查滤器位置满意。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患肢浅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方法在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8例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浅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两组均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测量指标包括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研究组患肢肿胀消退较对照组快(P<0.01)。研究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研究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对照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98例,其中31例在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术前术后正确的康复护理指导。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PE)的发生。31例患者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正确护理,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且安全,正确的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膝关节下5 cm和踝关节上5 cm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并肝素抗凝。治疗组患肢足背静脉40万U尿激酶30 min泵入配合患肢轮流结扎溶栓;对照组40万U尿激酶6 h静滴溶栓。通过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效率96.55%,出血发生率3.45%;对照组愈效率86.21%,出血发生率10.34%。两组比较,愈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肢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滤器保护下经下肢深静脉局部直接溶栓联合血栓通冻干粉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首先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然后经健侧股静脉鞘管置入导管到患侧肢深静脉血栓中,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同时血栓通冻干粉针450mg每日1次患肢足背静脉静滴共10天,其他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经患肢足背静脉每日静滴1次共10 天,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32例,治愈20例(62.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6例,治愈10例(27.8%),总有效率6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在滤器保护下经深静脉局部直接溶栓联合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6年~2008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住院患者40例,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20例).手术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静脉取栓,术后辅以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非手术组采用常规抗凝、祛聚等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2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方法:5例经造影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Greenfield滤器,后在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600~900万U。结果:下腔静脉滤器展开良好,溶栓治疗显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溶栓过程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现象。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患肢浅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预防肺栓塞及术后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行经皮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给予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50-75万u/d,平均给药5—7d),每日测量患肢膝上15cm,膝下15cm周径,15—30d后复查彩超。结果1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经尿激酶溶栓及抗凝治疗后治愈10例,显效2例。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且为抗凝治疗降低了风险,加快了DVT患者的康复,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经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保证溶栓疗效和减少其发生性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行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共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抗凝、溶栓治疗,共3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肺动脉栓塞(PE)状况。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PE状况,试验组P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可以预防与降低肺栓塞的出现几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1例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后给予中等剂量(10~20万u/d,平均给药14天)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日测量患肢小腿中部、大腿中部周径,10~14天后复查彩超或行下肢静脉造影。结果:21例下腔静脉滤器全部释放到位,展开良好;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均有效,其中痊愈3例,显效12例,有效6例。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重要脏器出血。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经股静脉(30例)、右颈静脉(9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之髂股静脉进行溶栓.药物尿激酶80~100万u,肝素1mg/kg.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术中导管溶栓32例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余16例术后溶栓成功.结论? 经导管术中溶栓成功率高,效果好,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材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不同的治疗模式进行分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行系统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观察组行导管溶栓、抗凝结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评估组间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患肢周径差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与导管溶栓治疗,不仅有助于提升临床效果,降低健患肢周径差,还能预防继发性肺栓塞的产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金忠余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6):539-540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静脉置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再经溶栓导管行药物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治疗有效率达85.71%,随访发现均无临床可察的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静脉置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75-167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值、血栓溶解程度以及溶栓药物用量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方法和治疗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导管溶栓前先经右侧股静脉 ( 1 7例 )和右颈内静脉 ( 3例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后用尿激酶 1 0 0 - 1 5 0万u进行溶栓介入治疗。结果滤器置入全部成功 ,经右侧股静脉溶栓的 1 7例成功率达 4 7% ,右颈静脉溶栓 3例 ,均成功达 1 0 0 %。全部病例无一例肺栓塞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导管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溶栓治疗的根本保证 ,对防止肺栓塞有肯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 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 U,较A组[(3.06±8.24)×106 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疗效。方法对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行外周静脉尿激酶溶栓,其中15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综合临床疗效及下肢周径治疗前后的变化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愈22例,显效7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下肢周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绝大多数急性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通过尿激酶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左下肢41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3例),采取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53例,颈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3例,均置于肾静脉开口水平下方约1.0 cm处。56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均行抗凝及溶栓导管插入患肢髂股静脉或腘静脉血栓内溶栓治疗,微量泵泵入尿激酶1000 IU/(kg·h)、肝素20 IU/(kg·h)、持续48 h~72 h。结果56例患者中19例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37例为永久性滤器;56例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抗凝溶栓治疗后,无1例发生肺栓塞;后期行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47例患者深静脉血栓消失,血管造影显示通畅,患肢肿胀完全消失,9例患者部分溶通,患肢与健肢对比周径差在3 cm以下。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防止肺栓塞最有效的方法,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用溶栓导管溶栓成功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 12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放成功,12例患者溶栓后复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通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8.58±15.02)%;健、患侧肢体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为(61.89±13.56)%.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及二炮总医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全部患者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本组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25~50)万U/天;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其中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0例.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全部缓解并顺利出院.其中发生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63例随访1个月至4年,平均14.1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置入永久或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