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李瀛  余丹  钟伟  王爱岳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36-1436,1423
目的 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近6年1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并发89例MO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MODS的发生率为63%,病死率为38%;患者年龄越大和基础疾病越多,越易并发MODS;早期治疗可减少MODS的发生。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MODS,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治疗时间早晚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79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结果:79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好转78例,好转率98 7%,死亡1例,死亡率1 3%.结论:进行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22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玥  陈宁 《四川医学》2012,33(6):950-951
目的 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12例,存活的10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生活难以自理;病死者入院年龄、房颤发生率与其他病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病情严重,致残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经过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良好4例,轻残6例,中残8例,重残8例,死亡10例.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而手术时机、适应证、减压范围有待进一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并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后病情更加危重,临床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附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贴附治疗的1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存活12例,死亡4例。随访1~3年,按GOS分级,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2例。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通过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张艳  唐莉歆 《当代医学》2014,(13):80-81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面积分组,将随机选取的30例大面积梗死组患者选择入组(大面积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选自本院健康体检者。2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治疗到7、14 d时复查1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7、14 d时复查,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均有下降(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的含量升高,治疗14 d后均有下降,这种变化有助于综合评价脑梗死进展及预后,也有望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全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多,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也日趋增多。大面积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生后因严重脑水肿而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一种情况,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上根据梗死部位可分为大脑和小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形成,表现为病情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对相当部分患者无效,需行去骨瓣减压术。这种手术已在临床运用较久,我科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1例。本文就该病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行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在神经内科NICU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行甘露醇治疗,以给药量的不同分两组,实行大剂量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行小剂量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给予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甘露醇治疗效果较佳,且小剂量给药治疗安全性更佳,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理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将我院于2006年7月~2009年9月收入院的3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经采用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根据时间窗采用降纤、抗凝、脱水降颅压、脑保护等综合治疗及合理的护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血清氧化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降低、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均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NO、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保护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氧化因子水平,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观察组7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s量表(mRS)]、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疗效。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NIH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R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5%(P<0.05)。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苏慧  杨光  董秋艳  陈王晋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61-166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9例发病<3h的脑梗死合并AF患者分为溶栓组16例和对照组13例。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24h,7d,21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BI)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出血风险,死亡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1h,21d的NIHSS评分,90dBI评分均有改善(P<0.05);溶栓组较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增加死亡事件。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AF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不同溶栓时间窗,对62例VBA脑梗死分为两组:<4.5h组和4.5 ~6.0h组,各31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窗及不同年龄组间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4.5h组、4.5~6.0h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BI指数均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90天,<4.5h组BI指数显著高于4.5 ~6.0h组(P<0.05);4.5~6.0h组<60岁患者的有效率47.1%,显著低于<4.5h组有效率77.4% (P <0.05),而4.5 ~6.0h组年龄≥60岁患者与<4.5h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h内溶栓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4.5 ~6.0h溶栓中,年龄≥60岁患者出血的风险较低.结论 VBA脑梗死发病6h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4.5h内溶栓预后相对更好.对于发病4.5 ~6h的患者内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舒血宁对严重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早期心肌损伤指标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符合严重脓毒症伴心肌损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入院时)及治疗后(入院后)6h、72 hN-末端脑钠钛前体(NT-pro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各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变化,以及ICU住院时间和28 d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BNP、hFABP、cTnI、MDA、SOD、GSH-Px各指标及APACHEⅡ评分、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h,治疗组患者NT-proBNP、hFABP、cTnI和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和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T-proBNP、hFABP、cTnI和MDA水平均较组内治疗前升高,SOD和GSH-Px活性均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72 h,两组hFABP和MDA水平均较治疗后6h降低,NT-proBNP、cTnI水平,SOD、GSH-Px活性均较治疗后6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对照组NT-proBNP、cTnI和MDA水平均高于治疗组,SOD和GSH-Px活性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LVEF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血宁对严重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能降低NT-proBNP、hFABP、cTnI、MDA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提高SOD和GSH-Px活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红景天苷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7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红景天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纤维蛋白原( FIB)表达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 31% ,高于对照组71. 79% (P<0. 05);治疗后观察组MDA、MMP-9、SOD及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FIB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红景天苷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有效促进受损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贾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7):920-922, 926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rt-PA)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按照rt-PA给药剂量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0.9 mg/kg)rt-PA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0.6 mg/kg)rt-PA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生活能力(BI指数)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NHISS评分及CSS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低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BI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但2组间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26%,与观察组的1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与常规剂量rt-PA均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对神经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以提高药物经济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构建、整改对发病到实施溶栓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院内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通过绿色通道溶栓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以时间为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61例。比较2组OTT、DNT、DNT≤60 min比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 结果观察组OTT、DNT短于对照组,DNT≤60 min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经过溶栓治疗72 h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BI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以后,观察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建立,能够显著缩短OTT、DNT,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残障程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38例患者随机分为rt-PA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和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与BI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NIHSS评分和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赵文婷  刘路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12-1014, 10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对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期间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病人血清中羟基自由基(OH)、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PL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缺损评分(ADL)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OH、NO、PLO、SOD、AOPP、MDA水平和ADL、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OH、NO及PLO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OH、NO及PL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血清中的SOD、AOPP及MD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SOD、AOPP及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 < 0.01),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而NIHSS评分均有降低(P < 0.01),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更能够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含量,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