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法:利用针灸调理髓海、疏通经脉方法治疗脑膜瘤术后并发眩晕、一侧肢体不利1例患者,经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患者并发症状基本消除。结论:该疗法是治疗脑膜瘤术后并发眩晕、一侧肢体不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为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有眩晕、肢体或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其中眩晕最为常见,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1]。兹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名称追溯颈源性眩晕由来于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约在200多年以前,颈椎即被认为是头痛的起源。1933年Dek-leyn等就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1949年BartschiRocharx采用颈性眩晕,强调了与交感神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形成脑梗死,导致昏迷、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失明等。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银杏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形成脑梗死,导致昏迷、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失明等。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后循环缺血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不足引起的病变,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眩晕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并发肢体乏力、麻木、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缺损病变,病情较重,复发率高,并易发展致脑梗死,须积极治疗。近年来,笔者应用丹葛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头痛、头面部麻木、四肢无力麻木、感觉异常、肢体共济失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院采用舒血宁和盐酸丁咯地尔联合治疗3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7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  相似文献   

9.
高秀兰  曹志群 《陕西中医》2007,28(8):1102-1103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众也,在这指“大多”的意思;风,指病而言,风有内风、外风之别;掉,指肢体动摇不安的证候;眩,指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的证候;全句意为肢体动摇不定和头目眩晕大多属于肝的病变。张介宾云“掉,摇也。眩,运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  相似文献   

10.
正预防中风的处方适用于有腔隙性脑梗死或中风先兆者,其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眩晕、头痛,一侧肢体一过性的麻木、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便等。自灸康复,主要针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患者,作为平时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立群 《光明中医》2012,27(8):1541-1542
眩晕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约40%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常伴头胀痛、心悸胸闷、耳鸣、乏力、恶心呕吐、烦躁、肢体震颤、失眠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可能诱发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从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天眩清注射液治疗老年高血压导致的眩晕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荣华 《中国针灸》2003,23(4):229-229
各种外伤性颅脑损伤治愈后,部分病人常留下肢体挛缩、偏瘫、头痛、眩晕、失语等后遗症。笔者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电针阴阳经交替取穴治疗,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头部外伤引起的眩晕症,(脑震荡后遗症)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一般主证:有头痛、头晕、目倦、目眩,甚至无力少神,肢体震颤,遇震动则症状加剧。  相似文献   

14.
例1.辛××,女,38岁。1983年7月9日诊。患者与邻居打架,致腿部外伤,在某医院住院二十余日,外伤治愈,但增眩晕不能起立,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眩晕未减,反而呕吐不食,病情日重。出院后找余诊治。现证:眩晕不能起立,动则感天旋地转,肢体沉重,不思  相似文献   

15.
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作用研究(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接上期)2讨论 2.1颈源性眩晕发病学的认识 2.1.1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人们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总是伴随着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深入而深入.早在1926年Barre与Lieon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激惹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2].1933年,Dekleyn等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13].1940年末至1950年初,椎-基底动脉机能不全被首次介绍,1946年Kubik最先系统报道"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讨论了最初的VBI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栓及栓塞在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4].  相似文献   

16.
眩晕为内科常见多发病证之一,笔者临床三十余年, 用活血化瘀治疗眩晕证数百例,临床效果显著,兹总结二则,以飨读者。1 颈椎病眩晕 王××,女,54岁。头晕目眩二周,伴恶心呕吐,活动后头晕加剧,颈强不利,肢体活动自如,无语蹇舌强。在上级医院摄片示:颈椎第五、六节增生。CT头颅示:脑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颈椎病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Bp:16/10kPa,舌下血管怒张,舌质紫暗,脉弦涩。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对一中风患者进行风池穴穴位注射过程中 ,该患者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 ,未经特殊处理 ,神志自行恢复。现将该病例报告并分析如下。典型病例宋某 ,男性 ,72岁 ,因眩晕、左侧肢体乏力 1 1天入院。患者饮酒后突发眩晕 ,视物旋转 ,伴恶心呕吐 ,饮水呛咳 ,呃逆频作 ,左侧肢体乏力 ,活动不利。检查血压 1 6011 0 mm Hg,神志清 ,右侧眼裂扩大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水平眼震 ( ) ,伸舌左偏。左侧面部及右侧肢体浅感觉减退 ,右指鼻试验 ( ) ,右跟膝胫试验 ( ) ,左侧上、下肢肌力 级 ,左侧肌张力减低 ,腱反射减弱 ,锥体束征 ( ) ,舌红苔白 ,…  相似文献   

18.
眩晕多由平衡器官(内耳、听神经、脑干及小脑内前庭核及其联系通路、眼)病变或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异常的运动性幻觉,患者常感觉外界或自身在旋转、移动及摇晃,且常伴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向(肢体错定物位),人向一侧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不同程度的耳鸣及眼球震颤等,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近来我们采用眩晕宁片以健脾利湿、滋肾平肝为法,治疗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银亭  尹建杰 《河北中医》2003,25(9):686-687
20 0 1~ 2 0 0 2年 ,我们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 4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 ,男 2 2例 ,女 1 8例 ;年龄 41~ 5 0岁 6例 ,5 0~ 60岁 1 8例 ,60~ 70岁 1 6例 ;动脉硬化 36例 ,高血压病史 33例 ;出现症状 3日~ 2年 ;主症 :眩晕 2 5例 ,肢体麻木 1 8例 ,肢体无力 1 0例 ,舌强、口齿不清 3例。1 .2 诊断标准 中年后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增高。出现下列症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中风先兆。①反复或持续发作的眩晕、头痛。②突然发作单侧肢体无力 ,走路或站立不稳。③反复或持续肢体、手指…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其症候表现多以眩晕为主,或有耳鸣、共济失调、萎靡乏力等,严重时可见脑干定位征,如: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等。有时出现跌倒发作(Drop attacks)。属祖国医学的眩晕证范畴。目前,本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七星针打刺大椎穴为主治疗本症1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