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中药熏蒸联合拔罐与单独拔罐疗法治疗腹型肥胖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拔罐疗法,对照组单独采用拔罐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适当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腹围、腰臀比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腹围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腹围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腰臀比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腰臀比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拔罐治疗腹型肥胖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独拔罐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频次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腹型肥胖患者,分为低频次和高频次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通调带脉针刺法进行治疗,给予相同的穴位和手法、不同的治疗频次,低频次组为1周治疗3次,高频次组为1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对腹型肥胖患者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腰围身高比、体脂率、腹部脐上、脐右及右肾周脂肪厚度、内脏脂肪指数等腹型肥胖主要指标的改善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腰臀比的改善上,低频次组优于高频次组(P0.05)。在对左肝前脂肪厚度的改善上,高频次组优于低频次组(P≤0.05)。低频次组总有效率为96.4%,高频次组总有效率为9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周治疗3次与1周治疗5次对改善腹型肥胖患者主要指标及总有效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纯针灸组、纯拔罐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0例。全部患者均检测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等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纯拔罐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等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纯针灸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等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拔罐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和单纯拔罐疗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俞募按揉法联合针灸治疗肝郁型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腹型肥胖患者通过随机对照方式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单纯针灸治疗,观察组予俞募按揉法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腰臀比及中医症候学疗效.结果:在观察期结束后,腰臀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学疗效评价的总有效率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调任脉针刺法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肥胖患者以通调任脉法为依据取穴治疗,取关元、气海、水分、建里、中脘、上脘、巨阙、列缺等穴,前1周每2天治疗1次,此后每周2次,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简单体征参数及腹部脂肪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脂肪率、腰围(WC)、臀围(H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腰臀比(WHR)与治疗前比较虽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部脂肪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调任脉针刺法治疗腹型肥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痰湿质肥胖人群腹型肥胖相关指标与其外周血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s, Th)亚群比例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61例病例,根据中医体质评判标准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痰湿质肥胖组32例及非痰湿质肥胖组29例,另纳入30名BMI正常且中医体质辨识为平和质的健康人作为平和质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免疫荧光法分选Th1、Th2细胞并计算其比值,生物电阻抗检测内脏脂肪面积,皮脂厚度计测量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测量身高、腰围(WC)并计算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腹型肥胖指标,进一步分析这些腹型肥胖指标与Th1/Th2比值的关联性。结果:痰湿质肥胖组的Th1细胞比率、Th1/Th2比值均显著高于非痰湿质肥胖组、平和质正常对照组(P0.05);痰湿质肥胖组、非痰湿质肥胖组的Th2比率均明显低于平和质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痰湿质肥胖组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皮下脂肪厚度、WC、WHR及WHtR分别与Th1/Th2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0.509,r=0.714,r=0.788,r=0.491,r=0.778,P0.05)。结论:痰湿质肥胖患者体内均存在明显的Th1/Th2细胞比率失衡且与腹部脂肪堆积及腹型肥胖程度明显相关。这可能是痰湿质人群具有更高的腹型肥胖患病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梁翠梅  胡慧  李媛媛 《针刺研究》2012,37(6):493-496
目的:观察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对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评价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改善内脏脂肪异位沉积的作用。方法:腹型肥胖患者35例,以通调带脉为法取穴治疗,取带脉、天枢、大横、中脘、梁门、水道、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足临泣,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简易体脂参数和腹部脂肪厚度、内脏脂肪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身高比值、体脂肪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01),腰臀比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腹壁、内脏脂肪厚度以及内脏脂肪指数均减低(P<0.05,P<0.001),且内脏脂肪变化较腹壁脂肪大(P<0.001)。结论: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疗效确切,能改善内脏脂肪异位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刀减肥中脂肪分布与血清瘦素、胰岛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和腰围分成腹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两组,观察针刀减肥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脂肪分布变化与血清瘦素、胰岛素的关系。结果:针刀可以改善肥胖相关指标,瘦素变化率与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指标的差率成显著正相关(P0.01),胰岛素变化率与体重指数(BMI)、腰围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针刀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中腹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均有效,针刀疗法减少其内脏脂肪含量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减少全身脂肪含量与改善瘦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脾虚不运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诊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耳穴贴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80.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腹围、腰臀比、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脾虚不运证,能降低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腹围、腰臀比、三酰甘油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艾灸合用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单纯性肥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96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按顺序随机法分为单纯电针组49例,艾灸合用电针组47例,单纯电针组治疗以腹部电针为主,艾灸合用电针组在电针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隔姜灸。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脂肪百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脂肪百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以艾灸合用电针组效果更显著。结论:艾灸合用电针组和单纯电针组在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上都是有效的,在对以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脂肪百分率为指标的体征综合疗效比较上,艾灸合用电针组的疗效更加优于单纯电针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含量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0例(实际完成50例),对照组30例(实际完成23例)。针刺组予针刺中脘、天枢、大横、带脉、水道、外关、足临泣,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对照组予健康教育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部脂肪厚度、血清内脂素和体质量、腰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皮下脂肪厚度、血清内脂素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P0.001);针刺组内脏脂肪厚度、肝前脂肪厚度和肾周脂肪囊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少,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P0.05);治疗后对照组内脏脂肪指数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腰围和臀围、针刺组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较治疗前减小(P0.001,P0.05),针刺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健康教育能有效治疗腹型肥胖,在减少内脏脂肪含量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临床实用价值作出客观评价.方法:将46例腹型肥胖者按1:1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以患者体重、腰围、臀围、腹围、腰臀比、体重指数为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体重、腰围、臀围、腹围、腰臀比、体重指数进行评定.结果: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腹型肥胖的疗效较优于单纯针刺配合耳穴贴压;两组治疗都能明显减小腰围、腹围、体重、腰臀比、体重指数,且在腹围减小差值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腹型肥胖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配合耳穴贴压.证明了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本病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对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为针灸减肥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将6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成薄氏腹针组(29例)和常规针刺组(32例),两组分别接受相应的处理,比较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腰臀比及SCL90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体重与BMI变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减少腰围和腰臀比上薄氏腹针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前SCL90总分、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其它等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经过治疗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薄氏腹针对单纯性肥胖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并在减少患者腰围和腰臀比上具有独特优势;单纯性肥胖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针灸减肥不仅可以减轻体重,对缓减患者因肥胖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迎随式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采用迎随式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埋线治疗,空白对照组不用任何治疗,3个疗程即9次后观察疗效.结果:3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体质指数、腰臀比值及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体质指数、腰臀比值及血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体质指数、腰臀比值及血脂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穴位埋线的减肥效果是通过多取穴、羊肠线对穴位的刺激等及迎随补泻等手段来实现的,单纯性肥胖用迎随式穴位埋线治疗较常规穴位埋线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评价治疗对腹型肥胖和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客观疗效.方法:采用体针结合耳穴贴压的治疗方法,治疗腹型肥胖患者37例、单纯性肥胖患者31例.观察治疗前后腰围(WC)、腰臀比(WHR)及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BMI、WC和WH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针针刺结合耳穴贴压对腹型肥胖和单纯性肥胖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分析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实施穴位埋线联合加味温胆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鹤山市人民医院 2020 年 4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82 例单纯性肥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1 例。对照组 实施穴位埋线治疗,观察组实施穴位埋线联合加味温胆汤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脂肪厚度、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脂肪厚度、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单纯性肥胖患者而言,穴位埋线联合加味温胆汤治疗可有效降低体质量,缩小腰臀维度,减少脂肪厚度, 对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刮痧治疗单纯性肥胖,验证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穴位埋线联合刮痧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理。方法:将9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埋线刮痧组和电针组各45例,埋线刮痧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刮痧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持续观察两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体围、腰臀比的变化。结果:埋线刮痧组体质量、体质指数、体围、腰臀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电针组体质量、体质指数、体围、腰臀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组间的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体围、腰臀比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埋线联合刮痧组数据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埋线联合刮痧对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埋线联合刮痧减肥法能减轻体质量,降低体围,美体塑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减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评价穴位埋线与电针疗法对女性肥胖患者体重和体型的影响。方法 50例女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及脐旁皮脂厚度,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0%,对照组为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腰臀比及脐旁皮脂厚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BMI、腰臀比及脐旁皮脂厚度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电针均能有效改善女性肥胖患者体重和体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扬刺滞针法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骶筋膜脂肪疝患者随机分为扬刺滞针组和理筋推拿组,每组30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扬刺滞针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臀痛及功能障碍均明显改善(P0.01),且扬刺滞针组优于理筋推拿组(P0.05)。结论扬刺滞针法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电针治疗腹型肥胖患者腰围的疗效。方法将126例腹型肥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电针组予电针治疗,2组均干预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腰围和WHR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后电针组体质量、BMI、腰围、WHR与治疗前的差值明显提高(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明显降低腹型肥胖患者腰围,为腹型肥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