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T)综合分析法联合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75例行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病灶标准化最大摄取值(SUV_(max))和淋巴结SUV_(max)、淋巴结短径、纵隔血池CT密度值等情况,并计算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的比值。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ET/CT综合分析法联合密度比对诊断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75例患者中,共检出淋巴结377枚,其中良性淋巴结321枚,纵隔淋巴结转移56枚。相比良性淋巴结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短径、病灶SUV~(max)、淋巴结SUV_(max)均明显升高,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明显下降(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PET/CT综合分析法联合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对诊断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2.86%、85.98%、87.00%,明显高于二者单一诊断的效能。结论 PET/CT综合分析法联合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对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2例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全部患者均有术前CT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CT检查对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性为67.4%、特异性为84.4%和诊断符合率为80.8%。结论:CT是评价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根据淋巴结直径大小能够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宝石能谱CT测得的肿瘤平均碘浓度来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血容量的关系。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患者行GE宝石能谱CT扫描来作为治疗前评估,设定肿瘤给定空间位置的感兴趣区,将测得的肿瘤平均碘浓度与肿瘤大小进行相关分析,并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平均碘浓度之间及其肿瘤大小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肿瘤的增大,平均碘浓度是降低的(P 0. 05)。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相比,肿瘤内平均碘浓度降低(P 0. 05),肿瘤直径增大(P 0. 05)。结论平均碘浓度所表征的肿瘤相对血容量可能是对肿瘤内缺氧细胞群所驱动的淋巴结转移的一种无创定量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2例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均有术前CT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CT检查对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性为67.4%、特异性为84.4%和诊断符合率为80.8%。结论:CT是评价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根据淋巴结直径大小能够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CT测量纵隔淋巴结碘浓度(IC)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肺癌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83枚(肺癌转移淋巴结20枚,阴性淋巴结63枚).所有患者术前于对比剂注射后30s行双能CT扫描,测量各患者纵隔淋巴结及主动脉的碘浓度,同时测量纵隔淋巴结短径。淋巴结碘浓度测量结果由主动脉相应数值进行标准化,计算纵隔淋巴结碘浓度的ROC曲线,得到鉴别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NIC,对纵隔淋巴结短径及碘浓度与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纵隔淋巴结短径及标准化后的碘浓度淋巴结转移组与阴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鉴别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NIC浓度为0.13352mg/dL,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75.0%、73.0%、46.9%、90.2%和73.5%。而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1cm为标准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50.0%、85.9%、83.3%、85.9%和85.5%。结合两种诊断标准,通过平行试验可将敏感度提高到87.5%;而通过序列试验则使诊断的特异度达96.2%。结论:双能CT检测有助于非小细胞性肺癌淋巴结的分期及鉴别诊断;通过淋巴结短径与淋巴结碘浓度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极大提高对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胸部CT影像体征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行CT检查和治疗的140例NSCLC患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40例NSCLC患者中,实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67例、未发生转移者73例,CT检出实际检出转移46例、未转移54例,敏感度68.66%;CT在2L、4L、8区、10L等区敏感度均为100%,在2L、4L、8区等区特异度均为100%;另外,CT显示真阳性淋巴结直径显著大于假阴性直径(t=4.019,P0.05)。临床特征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病理分型、胸膜是否凹陷、是否毛刺等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转移组肿瘤中低分化占比显著高于未转移组(χ~2=4.432,P0.05)。结论胸部CT可帮助临床判断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及转移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能谱CT参数对喉和下咽鳞癌(laryngeal and hyp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HSCC)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73例LHSCC患者(转移组42例,非转移组31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能谱CT扫描,对转移组与非转移组原发灶及淋巴结的能谱曲线斜率及斜率比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转移组淋巴结(42枚)与非转移组淋巴结(31枚)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5±0.7和2.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转移组原发灶(42灶)与非转移组原发灶(31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斜率比值分别为1.09±0.38和0.81±0.2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以斜率比值0.86为阈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3、83.3%和77.4%。结论能谱CT参数有助于喉和下咽鳞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全身MR-DWI(WB-DWI)、常规MRI和(或)CT(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 MRI-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 对56例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淋巴结转移部位行常规MR扫描,必要时增强扫描.应用ROC曲线比较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应用x2检验比较全身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不同大小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应用方差分析比较ADC值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方法对长径<2 cm淋巴结(共123枚,三者分别检出109、98、117枚)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19,P<0.01),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独应用MRI-CT(x2=13.324,P<0.01),而对其余2组(长径2~3cm淋巴结共46枚,三者分别检出43、40、45枚;长径>3 cm淋巴结共27枚,三者均全部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16,P>0.05).(2)MRI-CT诊断效果优于单独应用WB-DWI,WB-DWI+ MRI-CT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78)、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4%、88.9%、86.3%)均高于MRI-CT或WB-DWI.(3)NSCLC淋巴结转移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组[(0.79±0.15) ×10-3和(1.59 ±0.15)×10-3mm2/s,F=332.813,P<0.01].结论 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可以用于疑似NSCLC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早期筛查,结合常规MRI-CT图像及ADC值测定,在NSCLC淋巴结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能谱CT(DSCT)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SCT扫描对食管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T3~4期食管癌动脉期与静脉期基物质浓度[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以及能谱曲线斜率k均高于T1~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的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k联合检测鉴别T3~4期与T1~2期食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指标单独鉴别诊断的AUC(P<0.05)。150例患者中,在食管癌DSCT扫描图像上相应标记淋巴结共347枚,手术后经病理诊断结果明确的转移淋巴结232枚,非转移淋巴结115枚;转移淋巴结的短长径比值、动脉期CT 70 kev,以及动脉期与静脉期的NIC水平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短长径比值、动脉期CT 70 kev、动脉期NIC、静脉期NIC联合检测鉴别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原发灶摄取相对值及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和系统淋巴结清扫并经病理确诊的80例NSCLC患者的资料,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测量原发灶最大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原发灶SUVmax与纵隔血池SUVmean的比值(SURblood)、原发灶SUVmax与肝脏SUVmean的比值(SURliver),以相对阈值法(40%为阈值)测量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糖酵解总量(TLG),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80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28例(35.0%),淋巴结未转移者52例(65.0%)。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最大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术前18F-FDG 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肺癌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及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分期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68例患者共切除纵隔淋巴结222枚,其中84枚(37.8%)病理检查证实为转移.18F-FDG PET/CT与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60/84)、66.7%(92/138)、68.5%(152/222)、56.6%(60/106)、79.3%(92/116)与48.8%(41/84)、49.3%(68/138)、49.1%(109/222)、36.9%(41/111)、61.3%(68/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96、8.57、17.19、8.43及8.88,P均<0.05);18F-FDG PET/CT与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率分别为73.5%(50/68)及41.2%(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5,P<0.01);其中18F-FDG PET/CT对N1及N2期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66.7% (10/15)和79.2% (19/24),明显高于CT的13.3% (2/15)和45.8%(11/24)x2=8.89和5.69,P均<0.05.淋巴结短径≥10 mm组SUVmax明显高于短径<10 mm组(5.5±2.8与2.2±0.9,t=5.17,P<0.05).结论 术前18F-FDG 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和分期优于CT,其对适宜手术病例优化治疗决策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4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亚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相关,血流量(BF)和强化峰值(PEI)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09与0.02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和PE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值分别为0.000与0.002);PTNM低分期组BF值明显低于高分期组(P=0.000);术后转移或复发组BF值明显低于未转移或复发组(P=0.000);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探讨其在鉴别转移性和非转移性纵隔淋巴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肺癌患者行肺部MRI常规和DWI检查.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SEPI)和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STIR)序列.将DWI图像中纵隔淋巴结和术中切除淋巴结进行严格匹配,利用感兴趣区法分别测量原发灶和各纵隔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ADC原发灶和ADC淋巴结,并计算得到ADC原发灶和ADC淋巴结的差值绝对值D-value,比较转移组淋巴结和非转移组淋巴结的ADC值和D-value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转移组淋巴结的ADC值为(2.04±0.53)×10-3 mm2/s,非转移组淋巴结ADC值为(2.98±0.48)×101 mm2/s,转移组淋巴结ADC值明显低于非转移组淋巴结(P<0.001).转移组淋巴结的D-value值为(0.76±0.45)×10-3 mm2/s,非转移组淋巴结的D-value值为(1.58±0.46)×10-3mm2/s,转移组淋巴结的D-value值明显低于非转移组淋巴结(P<0.001).ADC值取0.0025×10-3mm2/s为临界值鉴别转移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3%、84.6%、82.7%、88.7%;D-value值取0.001×10-3mm2/s为临界值鉴别转移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4%、87.7%、84.0%、81.4%.结论:DWI通过测量、计算纵隔淋巴结的ADC值和D-value值,可用于肺癌患者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分别将双能量动、静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测量局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静脉两期的CT强化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检出105枚局域淋巴结,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6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2.67±11.99)、(38.30±14.65)、(35.48±13.55)和(37.08±15.57)HU;碘浓度分别为(1.58±0.81)、(3.17±1.07)、(1.85±0.90)和(3.56±1.38) 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1±14.66)、(59.58±21.20)、(41.19±14.74)和(65.52±21.46) 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动静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及动脉期强化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强化CT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静脉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3.2%,AUC为0.895).结论:动脉期碘浓度结直肠癌转移淋巴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影像鉴别诊断价值优于动、静脉期的于Overlay值及强化CT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6月间于我院放射科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测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正常组),分别测量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浓度及同层主动脉碘浓度,比较胃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的差异;分析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的特征。结果最佳单能量图像是70keV。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的NIC值是0.545±0.087、0.143±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的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NIC值是0.478±0.014、0.306±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双期能谱曲线均为下降型,二者于40~80keV时差异较明显;于80~140keV对应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小。动脉期曲线斜率k为6.86时,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是83.2%,特异度是84.7%;静脉期斜率k为6.66时,灵敏度是64.6%,特异度是97.7%。结论 NIC和能谱曲线走行趋势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预测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方法 搜集曾行胸部薄层对比增强CT(CE-CT)扫描,表现为单发周围型病灶,无淋巴结转移提示,后行根治术,病理结果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搜集患者的肿瘤CE-CT特征、影像组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采用PCC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56层CT全颈部灌注成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256层CT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5例患者行全颈部CT灌注成像,其中鼻咽癌15例,颈部转移淋巴结65枚,同时取颈部正常肌肉组(65枚淋巴结);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颈部有未转移淋巴结55枚。记录转移淋巴结、未转移淋巴结及颈部正常肌肉的灌注参数值[灌注(P)、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并比较各灌注参数值在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肌肉间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正常肌肉组及未转移淋巴结组P值中位数分别为32.54HU、8.04HU和20.92HU,PEI均数分别为36.14HU、14.74HU和35.95HU,TTP值均数分别为36.35s、53.05s、48.65s,BV值中位数分别为31.17ml/100g、8.28ml/100g和18.98ml/100g。转移淋巴结P值、PEI值与BV值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TTP值小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间P值、PEI值、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TTP值小于未转移淋巴结(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能谱 CT 多模态参数与传统 CT 征象对胃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胃腺癌患者采用腹部宝石 CT 能谱成像(GSI)增强模式扫描,进行 CT 图像分析,定位、标记胃周淋巴结,术中摘除相应淋巴结并送病理。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鉴别转移淋巴结各能谱 CT 定量指标的准确度及特异度,并与 CT 征象相比,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转移组淋巴结40~80 keV 单能量节段能谱曲线斜率(λHU )、标化碘基物质浓度(NIC)均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静脉期无差异。动脉期λHU 和 NIC 联合诊断的效能较 CT 征象更具显著优势(P 均<0.01):敏感度84.3% vs 61.4%、特异度88.4% vs 81.3%、准确度86.8% vs 73.6%。结论能谱 CT 为鉴别诊断胃腺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提供定量分析,能够明显提高诊断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