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在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经CTA/MRA/DSA确诊椎-基底动脉管腔病变的患者,行HRMR-VWI T 1-VISTA序列平扫加增强检查,评估病变段血管壁改变及病因探究。结果52例椎-基底动脉管腔病变患者中,发现24例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占46.2%,均表现为偏心性管壁增厚,增强扫描管壁轻度或明显强化;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占17.3%,表现为管壁向心性增厚,明显强化;12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占23.1%,可见内膜瓣,双腔征,夹层开口位置;7例动脉瘤,占13.4%,5例发生于椎动脉,2例发生于基底动脉,HRMR-VWI清晰可见瘤壁厚度及强化特点。结论HRMR-VWI能够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病因探究、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是椎-基底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定量评价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瘫患儿脑部的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接受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60例脑瘫患儿,采用脑电图检测术前和术后背景脑电图类型、双侧大脑半球异常波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采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检测术前和术后双侧胼胝体膝部、内囊后肢和大脑脚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肢体痉挛、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进食困难等。结果 随访10~45个月,60例脑瘫患儿术后肢体痉挛改善率为76.7%(46/60),语言障碍改善率为66.7%(40/60),流涎改善率为25.0%(15/60),斜视改善率为31.7%(19/60),吞咽进食困难改善率为28.3%(17/60),总体临床效果评价有效49例(81.7%),无效11例(18.3%)。术前脑电图可出现弥漫性改变、局灶性改变、低电压驼峰波、睡眠纺锤波,术后随访异常脑电图数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脑瘫患儿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进食困难等有一定的确切疗效,可降低脑电图异常波形数量,增加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3.
PROSET(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序列是一种较新的MR成像技术,是将频率及空间选择性脉冲应用于三维快速梯度回波(3D FFE)获得高质量影像,主要应用于神经根、关节软骨、胰腺及血管成像。在神经根成像方面,进一步补充了脊髓MR断面影像信息,提高了诊断能力,但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磁共振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技术观察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的血流特点,通过血流变化来研究脑瘫患儿运动区的功能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效果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支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与志愿者各20例,观察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双侧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运动区脑血流量的变化,通过t检验分析志愿者、患儿及志愿者与患儿双侧脑血流的的情况。结果志愿者、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左、右两侧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运动区局部脑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血流量高于右侧。志愿者与脑瘫患者左、右两侧局部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志愿者局部脑血流量高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结论双侧内囊后肢功能运动区脑血流减低是导致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运动区的功能病理基础之一,可以通过磁共振pCASL技术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运动区的血流量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定性评估胃癌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为胃癌的67例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双源CT腹部平扫和能谱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并记录淋巴结长径、短径、短长径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绘制能谱衰减曲线,并计算其斜率。对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短长径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P=0.006)、0.881(P<0.001)、0.865(P<0.001)和0.834(P<0.001)。以短长径比=0.734为阈值,双源CT能谱成像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75.72%、特异度93.64%;以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223为阈值,敏感度69.81%,特异度91.20%;以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92为阈值,敏感度78.33%,特异度85.63%。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淋巴结的双期能谱曲线呈下降型,动脉期曲线斜率为6.860时,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3.24%,特异度为84.72%;静脉期斜率为6.660时,敏感度为64.62%,特异度为97.70%。淋巴结短长径比、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4%和87.83%;淋巴结短长径比、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敏感度80.13%,特异度90.31%。结论 胃癌患者淋巴结短长径比、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动静脉期斜率是评估其转移性的主要参数;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双源CT能谱成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斑块特征与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HR-MRI检查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斑块情况,通过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检查,按管腔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根据斑块是否导致缺血性卒中及发生缺血性卒中距HR-MRI检查时间,将斑块分为急性/亚急性期责任斑块组、慢性期责任斑块组、非责任斑块组,比较3组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斑块特征(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程度)。结果 44例患者中急性/亚急性期责任斑块数目为29个,慢性期责任斑块数目为20个,非责任斑块数目为17个。急性/亚急性期责任斑块组、慢性期责任斑块组、非责任斑块组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斑块强化程度和管腔狭窄程度与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具有相关性;明显强化的、导致管腔严重狭窄的斑块稳定性更差,更容易发生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价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脑语言功能区脑微观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病例15例纳入病例组,并收集正常健康志愿者1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行头颅平扫及DTI扫描,将所获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两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及纤维束走行图,比较两组间FA值、MD值及纤维束走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左侧Broca区域FA值为0.357±0.020,正常对照组Broca区FA值为0.396±0.010,病例组左侧Broca区较正常对照组减低(t=?7.2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FA值为0.361±0.020,对侧镜像区域FA值为0.406±0.010,病例组患者FA值低于对侧镜像区域(t=?9.4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侧Broca区的MD值为1.091±0.084,患侧MD值为1.098±0.100,健康对照组MD值为0.797±0.048,对侧镜像区域MD值为0.808±0.030,病例组左侧Broca区、患者MD值高于正常对照组(t=11.61,P=0.00)及对侧镜像区域(t=9.84,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区域纤维束走行较对侧不同程度稀疏、缺损。结论DTI技术能够为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提供影像诊断依据,为临床治疗及康复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