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疸患儿ABO、Rh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为了解新生儿黄疸患儿中ABO、Rh-HDN的发病率,提高HDN的治愈率,笔者对1990~1998年湖北地区各医院转我院诊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256名,进行了ABO-HDN和Rh-HDN血清学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50-2252
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CRP、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66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A组,将同一时间段我科收治的47例普通黄疸新生儿设为B组,对2组患儿的CRP、PCT水平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者进行CRP和PCT检测,可以尽早发现患儿出现的感染征象,确保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ABO溶血病(ABO hemolytic disease newborn,ABO-HDN)足月新生儿诊断中检测降钙素原(PCT)预测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选取75例疑似ABO-HDN的黄疸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溶血三项(抗体释放试验、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56例ABO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因黄疸住院的患儿中新生儿ABO溶血病占38.0%(356/937)。发病高危因素为O型血母亲生产的A或B型血新生儿。常见临床表现是黄疸,部分患儿合并吃奶少、嗜睡、水肿、贫血等。平均住院时间为(8.5±4.5)d。预后不良3例(0.84%),均转外院(其中2例换血治疗)。356例生后1月均有不同程度贫血。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利于疾病恢复,可防止感染、核黄疸及严重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40-1241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及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10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治疗,观察两组胆红素水平及NBN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3d、5d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BNA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NBNA评分,促进患儿病情恢复,提高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早期出现黄疸症状的患儿,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溶血三项试验,并分析结果,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21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盐水法检测ABO、Rh血型,并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对胆红素增高的患儿和母亲血型为O、婴儿为A/B型者,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检测,分析其构成比,统计不同母婴血型组合与HDN的关系,并观察ABO-HDN与检测日龄的关系.结果 216例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增高患儿样本中,确诊患者89例均为ABO血型系统不合所致,阳性率为41.20%,ABO-HDN与新生儿的A或B型的型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日龄与HDN的阳性率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型血清学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对母子ABO血型不合黄疸患儿进行溶血三项及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为临床ABO-HDN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30例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护理方法。包括孕期护理、药物护理、光疗护理和严密观察病情。认为孕期早期发现ABO溶血症的胎儿,给予ABO溶血症新生儿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可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缩短黄疸时间,加快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出生且被检出患有ABO溶血性黄疸的7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蓝光治疗)和观察组(36例,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TBil、C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NBN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机体相关指标水平,降低患儿脑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泡浴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对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予中药泡浴,对照组30例予清水泡浴,5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RBC、HGB、EPO值均下降,治疗组RBC、HGB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EPO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泡浴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疗效优,可推后贫血出现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及两者合并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6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ABO组)、219例G-6-PD缺乏症(G6PD组)、52例新生儿ABO溶血病并G-6-PD缺乏症(ABO+G617D组)3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6PD组血红蛋白[(159.7±24.9)g/L]高于ABO组[(150.2±23.0)g/L]和ABO+G6PD组[(149.2±22.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总胆红紊高于ABO组[(419.0±152.9)μmol/L与(355.4±11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疸消退时间较ABO组长[(9.4±2.3)d与(8.1±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O+G6PD组黄疸消退时间[(12.0±2.7)d]、光疗时间[(43.2±16.0)h]、光疗次数[(3.5±1.2)次]均长或多于ABO组[(8.1.4-2.2)d、(36.1 4-15.9)h、(2.6±1.2)次]及其G6PD组[(9.4±2.3)d、(37.6±17.3)h、(2.8 4-1.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6PD组胆红素脑病(16.O%)、低钙血症发生率(32.9%)高于ABO组(6.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贫血发生率(23.3%)则低于ABO组(40.0%)及其ABO+G6PD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并G-6-PD缺乏症时,黄疸出现时间、黄疸程度、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与新生儿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差异无显著性,但黄疸消退时间更长,黄疸更易反复.G-6-PD缺乏症与新生儿ABO溶血痛相比,黄疸程度更重,退黄时间更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但贫血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法 对2010年收治的89例黄疸患儿根据其病情和对患儿家属的心理分析,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患儿采用温箱加单面蓝光治疗20~80 h,住院时间2~5 d.2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效果不佳放弃治疗,5例ABO溶血转上级医院,7例血胆红素值在照射20 h后恢复至正常范围,23例照射40 h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余80 h后恢复正常范围.结论 在光疗过程中,通过护士对患儿精心的护理,能更好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病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从而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以免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方法 以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1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3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测定采用重氮法,使用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试剂盒,参考范围:总胆红素(< 205 μmol/L),直接胆红素(<6.0 μmol/L).结果 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因素所致黄疸共127例,占总数的40.32%;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围产因素所致黄疸共96例,占总数的30.48%;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黄疸共92例,占总数的29.20%.结论 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段都更为常见,足月儿发生率达60%,早产儿发生率达80%,临床常见病因以感染为主,其次是围产因素及ABO溶血因素,近年来发现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红细胞增多症所引起新生儿黄疸也有散发病例存在,应引起临床医生关注,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病因的认识,积极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可大大减少新生儿病死率及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能否预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及其与溶血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收集的5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新生儿溶血病组)、47例母婴血型匹配的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观察收集两组新生儿同期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比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12月收治的69例ABO溶血病患儿为对照组,2015年1至6月收治的72例患儿为干预组。两组均应用相同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集束化护理,包括操作人员统一的培训指导、为患儿沐浴、鸟巢式安全照护、音乐治疗及抚触等措施。结果从治疗第4天起干预组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吃奶量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能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黄疸症状,缩短病程,减少住院费用。但如何制定新生儿黄疸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如何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确定集束干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最优组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观察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观察2008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来预防并发胆红素脑病.结果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占71.64%,病理性黄疸占28.36%.经护理治疗后4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1周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平均降至(42.1±20)μmol/L以下;2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2.5周内均痊愈;未发生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情况.67例患儿住院时间5~14 d,平均住院(6.7±1.0)d.结论 加强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及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新生儿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早期需积极治疗。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03-01~2006-12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02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其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1]不伴其他疾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52例,B组为对照组。两组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日龄、出生体重、性别、血型、黄疸时间等因素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表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x-±s)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出生体重(kg)入院日龄(h)黄疸时间(h)<24 24~48血…  相似文献   

17.
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HDN)以ABO系统和Rh系统最为常见,其中Rh血型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大多病情危重,易并发核黄疸,往往须用换血治疗方可救治.现将临床使用换血疗法,成功抢救3名Rh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08例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血清学结果,为新生儿溶血病(HDN)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技术对疑为HDN的108例黄疸患儿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结果检测疑为HDN患儿血样108例,阳性45例,阳性率为41.67%,其中ABO血型系统所致的HDN 43例,阳性率39.81%,Rh血型系统所致的HDN 2例,阳性率为1.85%。结论母婴血型不合的HDN主要发生于ABO血型系统,占95.56%(43/45),放散试验敏感度最高,是判定HDN最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期预防和治疗,预后较好。但如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核黄疸后遗症,导致脑性瘫痪甚至终身残废或夭折。根据儿科遗传咨询门诊的粗略统计,患儿由于核黄疸后遗症所受的脑性瘫痪或/和智力低下约占智力低下总数的5%,因此,防冶核黄疸后遗症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必要的优生优育措施,值得引起重视。一、ABO溶血病是最常见的引起核黄疸的病因 ABO溶血病是母儿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容血性疾病,多数情况下,母亲血型为O型子女为A型或B型。由于母体接受A型或B型红细胞抗原刺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和胎儿。其原因是由于母血及儿血配合不宜,例如 Rh 因子或 ABO系的配合不符。胎儿的血型不同于母体,就会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再流入胎儿体内,就会破坏胎儿或新生儿的红血球,若在胎儿期发生此症,常引起畸形和死胎;在新生儿发生,则往往在出生后数小时即出现黄疸、贫血,贫血严重者发生气促,黄疸重者不能吸乳,并伴有呕吐、发热、青紫,如脑部有核黄疸时就会产生惊厥、昏迷、昏睡、肢体强直等症,预后不良。有脑部后遗症。治疗本病可给患儿输血换血,即将患儿的血液抽出,换入患儿相同血型的血液。目的是去除含有大量破坏血球的抗体的血液。本院自1959—1962年共抢救新生儿溶血性黄疸3例,由于3例患儿血液内所合抗体量不同,故输血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