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brainheart syndrome,RHS)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体会。方法:对2005年6月-2009年4月共治疗46例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HS在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为48.97%,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BHS明显高于脑出血(P〈0.05),且BHS的发生于脑出血部位有关。BHS心电图主要表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结论:BH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20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卒中CCS发生率为33.2%,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68.3%)、心律失常(62.5%)、心肌酶谱增高(65.8%)。其中72 h内CCS发生率为85.0%,治疗好转率为95.0%,病死率为5.0%。结论积极心电监测、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患者安全渡过CCS期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 syndrome,CCS),是指因急性脑病,主要为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急性颅脑外伤等,累及下视丘、脑干和植物神经系统等所引起的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一类病症。亦即某些颅内或脑部疾病导致心脏形态及功能发生一系列特征性改变的病症。自Byer(1947)首次报道了一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心电图的异常以来,近年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意外易引起继发性心脏功能、器质性损害,甚至猝死,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各文献报道为62~90%,其中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比例高于脑梗死。本文就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颅脑损伤后,容易出现心脏损伤及心电图变化,产生脑心综合征(BHS)的一系列变化[1].BHS是急性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6296~90%[2].  相似文献   

5.
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 syndrome,CCS),又称脑-心综合征,脑心卒中,脑-心卒中,脑、心同源卒中,脑心反应,脑源性心脏损害等,是指因急性脑病,主要为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急性颅脑外伤等,累及下视丘、脑干和植物神经系统等所引起的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亦即某些颅内或脑部疾病导致心脏形态及功能发生一系列特征性改变的病症。随着人们饮食富态化及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脑血管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脑心综合征不仅使患者病情更复杂,且直接影响预后。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2002年收治的3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分析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发MSOF68例不同年龄组脏器衰竭的平均数,衰竭脏器数目与病死率的关系及动脉血氧分压与MSOF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发生率为32.7%,受累脏器中以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最多(分别为96.6%、95%),其次为脑功能衰竭(68.2%)、肾功能衰竭(56.3%)、肝功能衰竭(37.4%)、应激性胃肠道出血(28%).年龄越大,发生衰竭脏器数目越多,缺氧愈明显,病死率越高.结论老年肺心病并MS0F的病死率与衰竭脏器数目、缺氧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4例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急性脑出血组明显高于急性脑梗死组。②脑干、丘脑病变组高于半球病变组。③脑卒中发病后24 h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结论早期防治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度颅脑损伤主要指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广泛脑挫伤。应激性溃疡是患者在遭受各类创伤、患重病及其他应激情况下,胃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渗血等,是重症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30%-50%,其出血量与损伤程度呈正比。本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老年患者因自身调节功能降低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对创伤耐受性较差,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也相应较高,故注意早期病情动态观察且做好预见性护理极为重要。本院2008年1—12月共收治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9例,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20例,发生率25%,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孙霞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130-131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临床急症,病死率约为10%[1],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塞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本文就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合理选用止血药物,避免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方法:对42例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死亡率高,本组病例死亡率为14.29%。结论:加强心脏功能监护,心脑兼治,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方法:对42例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死亡率高,本组病例死亡率为14.29%。结论:加强心脏功能监护,心脑兼治,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颅脑损伤后,容易出现心脏损伤及心电图变化,产生脑心综合征(BHS)的一系列变化。BHS是急性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62%-90%,而且病死率、致残率高,预后差,有文献报道BHS病死率高达66.7%,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院ICU2004-2006年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4月-2010年6月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气虚血瘀证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2%)高于对照组(75.53%);治疗组有心律失常、ST-T改变、心肌酶及心功能异常改变均有显著改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对 1 6 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 34.5 %,出血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P <0 .0 1 ) ;脑心综合征中有 4 6 .6 %合并电解质紊乱 ,病死率为 2 0 .7%,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 (9.1 %) ,P <0 .0 5。结论 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脑卒中类型、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 ,其机制可能与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急性脑卒中患者需要加强心电监护 ,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探讨PNS并发ARF的发病机制、抢救措施和预后。方法对1998—2006年收治的162例PNS中并发ARF 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NS并发ARF的发生率为6.8%,ARF治愈率为82%,肾功能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为(20.2±3.8)d,PNS完全缓解所需时间为(38.7±10.9)d。结论PNS并发ARF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小管间质损害及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管腔所致,根据PNS病史及突发ARF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ARF、纠正可逆因素、兼顾PNS和ARF 2个环节,PNS并发ARF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临床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抑郁症与脑、心存在明确的发病关联,但没有完整的学说或机制可以解释抑郁症发病的全部方面。中医学认为脑和心主导神志的生成与变化,将抑郁症归于神志病范畴,临床多按郁病、脏躁、百合病等论治。三焦是主导气化的重要藏腑,其解剖实质历来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关三焦实质结构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三焦与"间充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高度一致性。"间充质"是一个由复杂胶原纤维网支撑的液体间隙,广泛分布全身各处,而且区别于已知组织器官,是一种综合信息沟通、物质交换、能量代谢等功能的庞大器官。三焦寓于脑、心的结构之中,联系并沟通脑、心,由此"脑-心-三焦"构成一个具有紧密生理病理联系的整体。以"脑-心-三焦"关联为基础,以气化为核心环节,阐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出抑郁症的关键病机为"脑心阳衰,焦阻气郁",以期完善中医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认识,促进中医对脑病、三焦实质等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65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两者兼有,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9.4%~48.28%;且出血越早,预后越差。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主要机制是丘脑下部受损,或病变涉及下丘脑前区自主神经中枢或脑干迷走神经核通路,迷走神经兴奋,大量乙酰胆碱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增高,同时大量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交感神经张力改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胃壁血管收缩,黏膜缺血,使胃黏膜屏障受损加重,产生应激性溃疡。笔者现将65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瘀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11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气虚血瘀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补阳还五汤,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60%,对照组为82.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证AMI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可靠,无明显的不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塞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CT、病理学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67例连续尸解脑梗塞病例中,经病理检查发现11倒继炭脑干出血,分析其临床、CT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脑梗塞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昏迷、四肢瘫、过高热及呼吸衰竭,CT一般不能发现脑干高密度病灶,病理结果均为半球大病灶脑梗塞,严重海马回疝致脑干严重受压、变形和移位,继发脑干出血以中脑为主,可累夏桥脯,主要位于中线部位。结论:脑梗塞继发脑干出血是由于严重脑干受压、变形导致脑干微小穿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被牵拉、破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