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确定类风湿关节炎(RA)时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受累情况。方法对24例RA患者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的研究。结果24例中EMG和NCV均正常者3例(13%);符合或可疑肌源性损害者12例(50%);符合或可疑周围神经损害者5例(21%),其中4例以下肢病变为主,1例存在双侧腕管综合征;符合神经根性损害者3例(12%);上肢可疑肌源性损害,下肢神经源损害者1例(4%)。结论RA时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受累常见,RA患者应进行EMG和NCV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面神经患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表现,评价3项联合检测对面神经炎患面神经损害诊断,定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33例面神经炎患的BR,双侧面神经NCV,额肌和口轮匝肌EM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BR异常33例,阳性率为100%。(2)MCV异常27例,阳性率为82%。(3)EMG异常26例,阳性率为78%。结论 BR可反映面神经全程传导功能,能早期诊断神经损害,并能定位诊断中枢段或周围段损害,结合NCV定位诊断面神经近端或远端段损害,可帮助判断预后;EMG异常与病程相关,可直接反映神经损害程度。三结合使用对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定位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41例MS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同时采用神经传导速度(NCV)技术检测MS患者周围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及其潜伏期、波幅;检测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H反射的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结果MS合并PNS损害的发生率为41.4%,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麻木12例(29.2%)、肢体乏力10例(24.3%)、神经根性疼痛2例(4.8%);体征有末梢/根型感觉障碍9例(21.9%)、腱反射减低5例(12.1%)、肌力减低(〈Ⅳ级)5例(12.1%)、肌萎缩3例(7.3%)。神经电生理改变为F波、H反射潜伏期延长,F波的出现率下降;神经电位波幅降低;不同程度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末端潜伏期延长。结论MS是一种以CNS受损为主的脱髓鞘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同时累及PNS,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对周围神经损害进行定位,同时可定量反映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处于重金属环境中的作业工人急、慢性中毒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30例重金属接触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30例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均呈周围神经损害.其中急性起病18例.以轴索损害为主;慢性蓄积性中毒12例,以脱髓鞘损害为主;电生理改变下肢较上肢明显.感觉神经传导异常重于运动神经传导。结论:电生理学检查对研究重金属中毒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病损程度的动态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5.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段棘旁肌(thoraspinal muscle,TSM)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ALS和13例CSM患分别进行三肢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TSM肌肌电图检测。结果 ALS组:(1)12例中三肢肌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100%。(2)12例中10例SCM肌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83%。(3)12例T9-11 TSM肌安静状态均有失视经电位出现,阳性率为100%;CSM组:(1)13例均有单个以上的肢体呈神经漂性损害,阳性率为100%,包括1例三肢肌、4例两肢肌(双上肢)、10例单侧上肢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13例SCM肌肌电图均未见异常。(3)13例T9-11 TSM肌肌电图安静状态均呈生理性电静息。结论 TSM肌肌电图现出一定数量以上的纤颤波和正锐波能提高ALS患亚临床检出率,增加TSM肌群神经源性损害依据,为ALS的诊断以及与CSM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检测对提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肌电图检查中自发电活动,MUP时限、波幅及多相波,最大随意收缩时的募集形式,以及NCV检查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25例EMG示肌原性损害,同时有5例出现NCV的轻度减慢(16.6%)、3例(10.0%)NCV远端潜伏期延长。结论EMG、NCV测定是诊断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UNE)法和传统肌电图(EMG)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仪中的MUNE程序和定量运动单位电位分析(QMUP)程序检测53例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趾短伸肌、鱼际肌或小鱼际肌。结果8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在针电极EMG检测中均为巨大电位,在MUNE检测中计数均显著减少。45例周围神经疾病患者,2例在EMG检查中无法确诊,但MUNE计数减少;2例在EMG检查中仅有自发电活动,而无肯定运动单位电位变化,MUNE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其余41例EMG均明确显示神经源性损害,同时MUNE计数也减少。结论MUNE和传统EMG各有优缺点,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共检测164条肌肉、276条神经。EMG提示57例患者均呈神经原性改变;运动神经在下肢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胫后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69.64%,AmP 66.07%。腓总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75.51%.MCV 55.10%,AmP 61.22%。所有被测运动与感觉神经的SCV、MCV异常率分别为54.79%与55.43%;10例(17.54%)F波未引出,38例(63.16%)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对GB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家系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 方法调查LGMD家系(35人)中的27人,14人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10例无临床表现,4例有临床表现),包括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结果有临床表现的4例患者中,3例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四肢进行性无力,Gower征阳性,出现鸭步,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近端肌,无腓肠肌肥大等;1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4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MCV和SCV均正常,3例EMG呈神经源性损害,1例EMG呈混合性损害。 结论同一家系中的LGMD患者,病程越长,临床表现越典型;神经电生理检查中,EMG以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而MCV和SCV正常。  相似文献   

10.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疾病。RA并发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不常见。设计:以患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目的:分析5例RA患伴发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单位:北京协和大学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对象:北京协和医院自1983—01/2002—12收治RA患567例,其中5例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其中5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不能以其它疾病解释。5例均处于疾病活动期,实验室指标符合RA活动性核心标准。方法:分析5例RA患病案资料,所记载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电生理学检测记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病程、肌力障碍及感觉障碍程度、肌电图、肌活检及神经活检、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42~60岁,平均52岁。病程1~14年,平均5.4年。以神经系统为主诉就诊的4例,占80%(4/5),另1例入院后查体肌力下降,痛觉减退。四肢无力麻木、肢体远端痛觉减低4例,感觉异常3例,足下垂2例,腕下垂1例,肌萎缩3例,肌力下降5例,腱反射消失3例。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病变加重时4例伴关节肿痛,5例均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高滴度阳性,X射线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破坏。伴血管炎3例,类风湿结节2例。肌电图显示4例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另1例肌活检证实为神经源性损害。1例神经活检示慢性中度轴索性神经病。结论:本组RA患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发生率为1%(5/569),发生于RA活动期或在活动期有所加重,100%(5/5)肌力下降,并有60%(3/5)出现肌萎缩。80%(4/5)肌电图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合并周围神经异常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MS合并周围神经异常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全身或局部肌无力,不同程度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麻木感、面瘫、吞咽困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损害表现: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波幅减低,远瑞潜伏期延长。25例神经肌活检见周围神经髓鞘脱失,少数还可继发轴索变性。结论MS合并周围神经异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S,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肌电图可提示周围神经损害,神经活检发现有脱髓鞘改变或髓鞘变薄等;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髓鞘存在着共同的抗原成分,攻击靶器官为CNS和PNS髓鞘的共同成分时则表现为中枢和周围的同时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变肌肉的MRI表现及MRI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30例经临床证实的神经源性肌萎缩患者,选择舌头、肩胛肌带、大腿及双侧手掌行MRI检查。结果: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者15例,其中舌肌萎缩4例;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萎缩6例,受累肌肉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双侧大腿肌肉见片状混杂信号影1例;4例表现为双侧手掌肌肉萎缩,信号无异常。余受检部位肌肉形态及信号无明显异常。②脊肌萎缩症1例,腓骨肌萎缩症2例,均表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肌肉内见短T1长T2异常信号。③平山病8例,表现受累肌肉萎缩,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④4例为单侧下肢的神经源性肌萎缩,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内可见斑片状长T2及短T1混杂信号影。结论: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肌肉的萎缩,部分肌肉为脂肪替代,另有部分病变肌肉可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TTS)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6例临床拟诊的踝管综合征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肌电图(EM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6例患者中,单侧受累22例,双侧受累4例,共对30群受累神经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30条胫后神经中异常28条,异常率为93.3%;经感觉神经传导检测,30条足底内侧神经中异常27条,异常率90%;30条患侧足底外侧神经中异常24条,异常率80%;经EMG检测,踝管内神经相关肌肉156块,90块肌肉出现异常自发活动(57.7%),12块肌肉出现高大电位(7.7%),76块肌肉出现募集相减少(48.7%)。 结论踝管综合征为胫后神经远端病变,以轴索损害电生理改变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平山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平山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对18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19~58岁,平均24.9岁;病史1~40年,平均5.2年;10例为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5例疑似双侧发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所有病例均检测: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小指展肌、拇短展肌、指总伸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图;下肢一侧(与上肢患侧同侧)腓总神经MCV、SCV,以及胫前肌的肌电图。双侧或疑似双侧发病共8例患者检测对侧尺神经MCV、SCV,以及小指展肌、指总伸肌、肱桡肌肌电图。正中神经、尺神经MCV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 结果①18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检测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表现。②18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均无异常。③上肢MCV减慢总阳性率为43.2%(19/44),不同神经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尺神经72.2%(13/18)、患侧正中神经33.3%(6/18)、对侧尺神经0(0/8)。④上肢CMAP波幅降低总阳性率为81.8%(36/44),不同神经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尺神经100.0%(18/18)、患侧正中神经77.8%(14/18)、对侧尺神经50.0%(4/8)。⑤18例患者腓总神经MCV、SCV及胫前肌的肌电图均无异常。⑥上肢肌电图检查:神经性损害表现总阳性率为47.0%(62/132),不同检测肌肉神经性损害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小指展肌100.0%(18/18)、患侧拇短展肌100.0%(18/18)、患侧指总伸肌88.9%(16/18)、对侧小指展肌62.5%(5/8)、对侧指总伸肌37.5%(3/8)、患侧肱桡肌5.6%(1/18)、患侧肱二头肌5.6%(1/18);对侧肱桡肌以及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图均未检出神经性损害表现。 结论平山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为单侧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或为单侧表现明显的双侧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根据异常肌电图分布范围提示患侧C7~T1脊髓前角细胞损害,C6及C6以上节段少有累及。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可为该病提供有助于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单位电位(MUP)多项参数在判定不同类别MUP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0例肌肉病变患者、13例神经病变患者和22例正常人,采用棘波触发平均技术,获取肱二头肌、胫前肌和股内侧肌MUP的时限、波幅、面积和面积/波幅比4项参数,通过SPSS1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 所有肌肉MUP各参数值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1);各参数及不同参数组合对不同类别的MUP具有不同的判别率和总回代符合率。结论 时限和面积/波幅比对肌源性损害MUP均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但时限对肌源性损害MUP的判别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面积和波幅对神经源性损害MUP均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但面积对神经源性损害MUP的判别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多个参数组合可以提高对不同类别MUP的综合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进行肌电(EMG)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的意义。【方法】利用EMG和MCV检测技术,观察肌肉的自发电位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反应波幅及潜伏期。并对其结果进行研究和加以电生理评价。【结果150例患儿中,臂丛神经上干损伤(16%)8例,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56%(28例)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4M(2例)臂丛神经全干损伤24%(12例)。【结论】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EMG和MCV是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速度及交感皮肤反应(SSR)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DPN患者进行神经电图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交感皮肤反应(SSR)检测。结果 共检查36例患者216条神经,其中MCV检测108条神经,MCV减慢32条,MCV减慢合并远端潜伏期延长8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4条,异常率40.7%;SCV检测108条神经,SCV减慢42条,未引出电位7条,SCV减慢伴波幅下降6条,异常率50.9%:SSR检测36例72侧肢体,其中有4例上、下肢均未引出SSR,22例38肢SS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异常率63.8%,10例无自主神经症状患者中有3例SSR异常,异常率30%。结论 NCV及SSR检测为DPN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早期病变,尤其是为亚临床病变提供了客观依据,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早期病变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颅神经损害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神经损害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经活检证实的鼻咽癌伴有颅神经损害的MRI资料32例进行分析。结果:(1)颅神经损害中,视神经7例,动眼神经6例,滑车神经4例,外展神经8例,面神经7例,听神经2例,舌咽神经12例,迷走神经8例,副神经6例,舌下神经6例。常伴多数颅神经损害。(2)颅底骨质破坏14例。(3)颅神经受累段增粗、移位与不清14例。(4)颅神经处软组织肿块病变5例。(5)颅神经萎缩、不清13例。(6)翼肌、咬肌和舌肌萎缩15例,T1加权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改变。结论:MRI可显示鼻呖癌颅神经损害的部位、范围和原发与继发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仅在少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单位电位和募集形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30—49岁年龄组占53.1%,男女比率3.1:1。交通意外创伤占50%。645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336异常(52.1%);272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80条异常(29.4%);847块肌肉中583块出现异常自发活动。通过肌电图定位上、中干损害30例(23%);中、下干损害27例(20.8%);全臂丛损害40例(30.8%);单纯上、中、下干损害分别为13例(10%)、1例(0.7%)、11例(8.5%);单纯后侧束、内侧束、外侧束损害分别为2例(1.5%)、3例(2.3%)、3例(2.3%)。结论:臂丛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年男性,交通伤是创伤性臂丛损害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检测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