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广西县级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对医院收入和医疗服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2009—2012年为干预前,2013年为干预期,试点县级公立医院为干预组,非试点县级公立医院为对照组;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医院统计报表和新农合报表、2010—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采用基于回归的倍差法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改革包括取消药品加成、提高诊查费和护理费项目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和增加财政补助;在医院收入方面,相对于非试点医院,试点医院药品收入减少332.6万元、医疗收入增加1 075万元,财政补助没有显著变化;在医疗费用方面,相对于非试点医院,试点医院次均门诊药品费用减少3.51元、次均门诊诊查费用增加2.23元、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减少133.50元、次均住院诊查费用增加62.01元、次均住院护理费用增加69.72元,门诊和住院人次、平均住院日、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县级公立医院住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弥补了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损失,门诊需通过政策外项目费用调整来弥补损失。医药分开改革没有减少试点医院业务收入,但对医院和医生的激励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住院参保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增长情况,为医院有效控制个人负担费用提供依据。方法从天津某三级医院医院信息系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2008-2012年的住院人次、次均发生费用、次均申请支付费用、次均自费金额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该医院医保住院病人次均个人负担费用分别为4 236.79、4 426.59、4 667.95、4 792.27、5 032.90元,均占各年次均发生费用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次均自费金额分别为1 256.31、1 381.05、1 562.82、1 771.03、1 960.08元。次均个人负担费用因现行地区医保支付标准、低效及无效住院日、部分药品费用较高、高新技术设备引进、患者自主控制费用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2008-2012年该医院医保住院病人次均发生费用逐年增长,主要由于次均个人负担费用的增长所导致;次均个人负担比例的增长,主要体现在自费比例的增长。应采取综合措施,以降低住院患者个人负担费用。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医疗费用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河南省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方法采用重复测量χ2分析对河南省门诊与住院费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05—2006年医院门诊次均药品费用、次均检查费用有所下降,住院次均住院费用、住院床日平均费用均呈上升趋势,住院次均药品费用逐年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行医疗服务政策抑制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县实施结核病单病种定额支付政策后对肺结核诊疗费用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资料资料采用Excel 2010等软件进行分析,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该县住院比例逐年下降,到2014年住院比例仅30.5%;肺结核患者人均诊疗费用支出持续下降,2014年较2012年下降2 607元,降幅79.8%;医保费用支出总体上升,但2014年较2013年下降;定点医院结核病诊疗业务收入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单病种定额支付政策的实施基本实现了肺结核患者、医疗保障机构、结核病定点医院三者的利益平衡,但控制住院比例是前提,另外要加强对定点医院服务质量和费用报销的监管,加大对定点医院公共卫生补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2017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患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北京市医保抽样数据库;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回归和倍差法分析北京市所有公立医院患者改革前后服务利用变化。结果: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总费用、基金付费、自付费用的影响较小。住院患者西药费用瞬时水平降低(P<0.001);高值影像检查费用瞬时水平降低(P<0.05);医疗服务费用瞬时水平显著上升(P<0.001),且长期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改革后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P<0.05),西药费用和中药费用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改变了患者医疗费用结构,西药费用降低,服务费用增加,可能存在预期外的耗材费用增长。  相似文献   

6.
医保住院均次费用是患者住院均次费用中由医保诊疗目录及医保药品目录内费用组成。在医保结算体系中医保住院均次费用是一项重要指标,它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结算效益密切相关,住院均次费用的控制也是有效降低患者负担的途径,对所在医院2001年以来医保住院均次费用控制的实践过程进行评述,并探讨该办法控制医保住院均次费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慢性病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慢性病不同受益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的分析,为慢性病及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京市24家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核算2016—2017年北京市医院和社区中心慢性病患者治疗费用总量和受益人群的机构流向。结果:2017年,慢性病门诊费用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中心和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费用比重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机构流向与整体情况一致。15~59岁和60岁以上慢性病人群的门诊费用流向基层的比例升高。多数疾病别慢性病治疗费用流向三级医院的比例下降。结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社区中心承担了更多的慢性病门诊服务,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  相似文献   

8.
“北京友谊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已经1个月了,从监测数据来看,次均医疗费用、次均药费等指标都在下降,而且降幅超过预期。”在8月12日举行的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十二五”医药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介绍了北京市医药分开的制度设计思路及试点情况。方来英说,与其他省(市)多以县级医院为突破13进行的公立医院改革不同,北京是从三级甲等医院开始的。7月1日,北京医药分开试点在北京友谊医院启动,该院1500余种药品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医药分开1个月后,次均医疗费用由450元下降到380元,次均药费的降幅也在30%以上,医药分开的改革影响了医生的行为和医院的药品供应导向,药品使用总量下降,药占比从原来的58%下降到50%以下。  相似文献   

9.
医院医保费用关键考核指标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额预付制下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部医保费用关键考核指标的构建方法,评价其实施后的医保费用控制效果。方法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构建关键考核指标,通过对该院实施费用指标管理前后医保费用核心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医保费用管理成效。结果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关键指标体系。该院实施费用指标管理后医疗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医保门急诊均次费用及药品均次费用显著下降,医保住院药占比较前降幅显著,医保门急诊及住院诊疗人次显著增加。结论总额预付制下医院实施医保费用关键指标管理,对于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肿瘤专科医院医保人群收治产生的政策影响,为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和调整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间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段回归模型,分析某肿瘤医院医保的门诊、住院、特种病的服务利用情况,以及其中药占比和患者自付比等在改革后的即时变化和趋势变化。结果:肿瘤治疗存在相对特异性,肿瘤专科医院的既往住院药占比介于49.31%~49.96%之间、实际补偿比介于57.05%~63.57%之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案例医院医保人群的费用负担水平出现即刻变动并且呈现趋势变化,门诊人群次均费用的改革变化为-4.33元/月、实际负担率的改革变化为-2.32%/月;药占比下降,改革后门诊与住院药占比分别出现4.63%、2.98%的下降;材料占比有所升高,改革后门诊与住院材料占比分别出现0.22%、1.17%的上涨。结论:改革减弱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减轻了患者负担,但肿瘤治疗存在刚性需求,对医院财务以及基金会带来相对大的冲击,并且需要考虑费用平移后费用去向的临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贵州省城市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方法]通过贵州省卫健委收集2014-2018年全省57家城市公立医院的卫生统计年报资料,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贵州省城市公立医院各项收支均稳步增加,财政补助由2014年的11.43亿元(6.90%)增加到2018年的22.06亿元(7.59%),自2014年以来,药品收入逐年增长但占比偏低,药品占比逐年下降;门诊次均医疗费用有所增加。[结论]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以来,贵州省城市公立医院各项收入有所增长,患者次均费用未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未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2—2019年广东省公立医院住院次均医药费用变化趋势,分析探讨影响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方法 用灰色关联分析住院次均医药费用与其各个分项费用之间的关联程度,利用结构变动分析方法描述各个分项费用的变动程度方向和对住院费用影响程度。结果 广东省公立医院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在2012—2019年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发展速度4.1%。药品、床位费用占比逐年下降,检查、化验、护理费用占比逐年上升。住院次均医药费用中关联度最大的为检查费用(0.914),其次是治疗费用(0.913)。药品费用在所有时间段均负向变动,检查费用、化验费用、护理费用所有时间段均为正向变动。药品费用的结构贡献率最大(41.473%),其次是卫生材料费(23.135%)。结论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抑制,取消药品加成取得明显成效,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提升,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费用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公立综合医院运行的影响。方法:以R医院为例,选取26个临床科室作为样本,对工作量、费用、用药行为等指标做描述统计,并对跨期变化率做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及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医改政策对医院运行指标影响的显著性。结果:2017年5—9月北京医改后同比2016年5—9月,R医院工作量和费用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内外科受影响存在差异,用药行为无显著变化。结论:北京医改政策效果明显,R医院门诊量、药占比、医保费用出现下降的趋势;医改政策可能会对临床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大型公立综合医院住院费用结构变动趋势及特征,为控制住院费用过快增长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收集24所广西三甲综合医院2014 - 2016年的住院患者费用资料,采用结构变动度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三甲综合医院住院人均费用逐年增长,2015年和2016年广西三甲等综合医院住院人均费用增长率分别为5.59%和3.23%。2014 - 2016年各项费用占比前5位均包括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化验费、治疗费和检查费,药品费和治疗费占比逐年下降。2014 - 2016年广西三甲等综合医院药品费、床位费和治疗费的结构变动值呈负向变动,检查费、化验费、卫生材料费、诊察费、手术费和护理费的结构变动值则均呈正向变动。2014 - 2016年对住院费用结构变动贡献前5位项目依次为药品费(31.60%)、卫生材料费(27.40%)、治疗费(12.52%)、化验费(7.43%)和检查费(7.36%),这5项累积贡献率达86.31%。结论 住院人均费用增速下降,药费控制政策初见成效。但药占比仍然较高,费用结构不合理,卫生材料费、化验费和检查费占比逐年上升,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手术费、护理费等费用项目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医药费用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控费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分析2012-2016年我国公立医院人均医药费累计增长量、增长速度、医药费用构成和住院病人医药费用变化情况及趋势。结果 2012-2016年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逐年增长,绝对累计增长量为1904. 6元;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逐年增长,其中一级公立医院人均医药费增长最快,为31. 27%;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逐年增加且增幅大,药费增长率下降明显且药费占比降低,但检查费占比升高。结论住院病人医药费变化情况与同期经济指标对比发现,我国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就诊负担增速有所减缓,公立医院药费增长率下降明显,但医药费用并未下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正不断完善,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医疗机构门急诊总费用的机制及影响。方法:对北京市89家三级公立医院、78家二级公立医院和206家一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017年一二季度与2016年一二季度门急诊费用的变化,并分析服务利用和服务价格因素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2017年二季度监测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总费用为173.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较2016年同期减少1.14%,费用增速下降2.46%。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分别减少了2.82%和3.02%,增速分别下降4.06%和3.7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加17.09%,2017年二季度增速为26.28%,比2016年(15.84%)大幅度提升。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利用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贡献分别为6.98%和-7.65%。三级医院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10.37%和-12.00%。二级医院价格和利用的贡献分别为0.72%和-3.3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6.08%和9.57%。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通过调整卫生服务利用,有效控制了门急诊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地市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评价不同阶段性实施效果,为深化和完善医药价格体制改革补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市级5家医院相关医药价格改革前后运营指标,运用对比研究方法进行改革效果研究。结果样本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增长,药占比有所下降,运行正常;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不同程度增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未能有效弥补减少的合理收入,传统内科、肿瘤专科受冲击大。结论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逐步建立有利于费用控制、以合理成本定价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探索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分类补偿办法;推动DRG付费改革,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