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和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对60岁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心脏病患者共138例,入院后测定cTnⅠ和NT-ProBNP。根据cTnⅠ和NT-ProBNP血清浓度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cTnⅠ、NT-ProBNP两项指标均低于参考值;B组:cTnⅠ或NT-ProBNP单项高于参考值;C组:cTnⅠ、NT-ProBNP两项均高于参考值。患者出院后随访12~18个月,观察比较组间因心衰复发或心衰恶化死亡的发生率。结果老年心衰患者心功能II、III、IV级组NT-ProBNP、cTnⅠ均高于心功能I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心衰复发率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C组高于A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浆cTnⅠ和NT-ProBNP,对老年心衰患者的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I (cTnI)和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对>60岁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心脏病患者共138例,入院后测定cTnI和NT-ProBNP.根据cTnI和NT-ProBNP血清浓度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cTnI、NT-ProBNP两项指标均低于参考值;B组:cTnI或NT-ProBNP单项高于参考值;C组:cTnI、NT-ProBNP两项均高于参考值.患者出院后随访12~18个月,观察比较组间因心衰复发或心衰恶化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心衰患者心功能Ⅱ、Ⅲ、Ⅱ级组NT-ProBNP、cTnI均高于心功能Ⅰ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心衰复发率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C组高于A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浆cTnI和NT-ProBNP,对老年心衰患者的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系列测定与短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关系.方法 11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测定入院时、24h、7d的血浆NT-proBNP浓度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24 h、7d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力衰竭组血浆24 h、7d 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24 h、7d NT-ProBNP水平持续增高,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检查中的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2,P〈0.01).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是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并且NT-ProBNP水平的系列测定与单一基线水平测定相比,其预后判断价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入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收治的101例CHF(NYHAⅡ-Ⅳ级)合并贫血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EFO皮下注射及口服铁剂治疗,对照组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及口服铁剂治疗。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铁剂口服时间不超过3个月),观察心功能NYHA分级、Nt-proBNP、心脏B超、血红蛋白(Hb)、6 min步行试验(6-MWT)、再入院率等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降低(P〈0.05)、Nt-proBNP明显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P〈0.01)、Hb明显升高(P〈0.01)、6-MWT距离明显增加(P〈0.01)、再入院率明显减少(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EPO治疗CHF合并贫血患者可改善其心功能及运动耐量,降低心衰复发和加重的风险,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90例AMI患者的cTnⅠ含量,AMI患者中有32例行溶栓治疗。结果:cTnⅠ上升时间在溶栓组与CK-MB平行,在未溶栓组则迟于CK-MB出现(P〈0.01);溶栓再通组(22例)的cTnⅠ与CK-MB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溶栓未通组(10例)和未溶栓组(58例)(P〈0.01);cTnⅠ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MB(P〈0.01);AMI发生12h内cTnⅠ敏感性低于CK-MB,12~24h内两者相当,24h后cTnⅠ敏感性明显高于CK-MB。结论:血清cTnI对诊断AMI、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输液泵给药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2例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强心、利尿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输液泵给药治疗的治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有效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效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心衰纠正时间、治疗到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到细湿性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等观察指标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西地兰应用次数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酚妥拉明和多巴胺输液泵给药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心衰控制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手术前(术前)及心功能维护干预治疗后血浆中脑利钠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探讨BNP及cTnⅠ与心力衰竭(心衰)的关系和CHD术前心衰的发生率,并评价心功能维护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8月佛山市顺德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为术前试验组患儿、50例无心衰支气管肺炎对照组患儿,检测心功能维护治疗前后的BNP、cTnⅠ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试验组50例术前21例BNP、18例cTnⅠ异常升高,采用国际改良Ross标准诊断心衰20例(40.0%),与BNP、cTnⅠ指标符合率分别为92.6%、90.0%;对照组50例BNP无1例异常,2例cTnⅠ异常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儿经干预治疗后BNP、cTn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衰干预治疗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联合尿酸(UA)及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部收治的135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进行治疗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单纯冠心病组;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CRP及UA水平及心功能参数指标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NT-ProBNP、CRP、UA水平及心功能参数指标对患者心功能分级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NT-ProBNP、CRP、UA、LVEDV、LVESV 比较:观察组>单纯冠心病组>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LVEF 比较:观察组<单纯冠心病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NT-ProBNP、CRP、UA、LVEDV、LVESV 比较:Ⅳ级> Ⅲ级> Ⅱ级> 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LVEF 比较: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CRP+UA+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四者联合检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断的灵敏度(0.989)、特异度(0.993)、AUC (0.980)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NT-ProBNP+CRP+UA+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联合检测可为强化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断、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UAP患者(UAP组)测定血清cTnⅠ含量,以cTnⅠ≥0.1 μgL为cTnⅠ阳性组,cTnⅠ<0.1μg/L为cTnⅠ阴性组,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心脏事件的相关性.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UAP组cTnⅠ阳性率(35.0%,21/60)明显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Ⅰ阳性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或高度狭窄发生率(19.0%,4/21)高于cTnⅠ阴性组(5.1%,2/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内心脏事件发生率cTnⅠ阳性组(33.3%,7/21)明显高于cTnⅠ阴性组(5.1%,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低水平cTnⅠ是反映微小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指标,cTnⅠ定量测定对UAP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方法测定56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前BNP水平,比较其在右心功能不全(观察A组)和左心功能不全(观察B组)两种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时的变化,并与3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代偿期患者(对照组)的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A组BNP水平为(354±172)pg/ml,观察B组BNP水平为(568±375)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观察B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BNP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有关,结合其他临床资料,BNP水平有助于发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并对心力衰竭类型的判断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PA)早产儿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心肌酶谱(MES)和心肌肌钙蛋白(cTn)Ⅰ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 V1.5随机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于随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收治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治疗的338例 PA早产儿中的87例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n=87),选择同期于本院分娩的87例不明原因早产儿为对照组(n=87)。于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3,7,14天4个时间点检测其心率、心音、MES、cTn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随州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早产儿性别、日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音减弱、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4个时间点MES和cTn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4个时间点 MES 和 cTnⅠ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儿MES和cTnⅠ平均值均在生后1~3 d迅速增高并达到峰值,生后7 d开始下降,生后14 d观察组早产儿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 cTnⅠ水平仍高于正常参考值,其余各酶水平均降至正常。结论动态监测PA早产儿 MES和 cTnⅠ水平,当其异常增高时,结合患儿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可作为早期发现心肌损伤的主要依据,有利于及时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崔建鹏  周力 《现代保健》2014,(24):28-30
目的: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不同血清分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消化性溃疡(PU)和胃癌(GC)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Hp感染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205例,用Western blot法(免疫印迹法)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Hp抗体分型,分析CagA和/或VacA抗体阳性的表达情况。结果:在Hp现症感染中,CSG、CAG、PU、GC患者的HpⅠ型感染比例明显高于Ⅱ型感染(P〈0.01);PU及GC中HpⅠ型感染率高于CSG(P〈0.05)。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中HpⅠ型感染比例均高于Ⅱ型感染(P〈0.01)。各组的Hp I型感染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检出率为77.4%;其中以CSG组最低(70.4%)、GC组最高(81.8%)。各组CagA+VacA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单一CagA/VacA抗体检出率(P〈0.01)。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血清学分型检测对于上消化道疾病的判断有临床指导意义,Ⅰ型Hp感染更需要进行根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心力衰竭患者按人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除在住院期间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外,不再进行家庭干预;干预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干预,进行服药、饮食、运动、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对所有患者干预半年,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得分晴况及再住院次数。结果:半年后干预组再住院例次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问卷得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使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再住院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韩洪伟  叶芸 《现代保健》2010,(35):17-18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输注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0)、羟乙基淀粉组(Ⅱ组,n=40)。Ⅰ组平衡液10ml/kg,Ⅱ组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均以20ml/(kg·h)的速度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min快速静脉滴人。观察并记录患者人室时(T0)、诱导前(T1)和诱导插管后(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患者HR无明显变化,Ⅱ组的MAP在T1有所提高,与T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Ⅰ组的T1时MAP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的MAP均下降,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P〈0.01,Ⅱ组P〈0.05),但Ⅱ组下降的程度轻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病例的CVP基础值正常但偏低,在输液后逐渐增高,Ⅱ组较Ⅰ组上升得更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静脉输注可以预防诱导期循环系统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方案联合运用左卡尼汀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标准化治疗联合左卡尼汀)和对照组(单纯标准化治疗),观察1个月后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指标、BNP水平及6分钟步行试验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指标、BNP水平及6分钟步行试验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方案基础上,左卡尼汀可进一步改善心衰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心肌抑制的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符合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进行研究,入住ICU当天知情同意后行PICCO监测,并给予相应治疗.入住当天根据血流动力学分为两组,心脏指数<3 L/(min/m2)并且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800 ml/m2为心肌抑制组,其余为非心肌抑制组.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住第1,3,5天收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MIF、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4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中,未发生心肌抑制22例(非心肌抑制组),发生心肌抑制20例(心肌抑制组);28 d时,生存20例(生存组),死亡22例(死亡组).死亡组第1,3,5天血清MIF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第1天BNP、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3,5天BNP、cTnI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抑制组各时间点血清MIF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抑制组[生存:8.70(3.53,16.80) μg/L比1.20(0.80,1.77) μg/L、2.30(1.33,8.40) μg/L比0.60(0.60,0.99) μg/L、0.50(0.31,2.50) μg/L比0.16(0.15,0.20) μg/L,死亡:11.43(8.10,17.16)μg/L比2.30(1.96,3.69) μg/L、9.70(6.55,14.65)μg/L比1.90(1.88,5.27) μg/L、7.50(5.15,14.20) μg/L比2.40(0.80,8.4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死亡患者血清MIF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MIF具有最大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952,当其截断点为0.65 μg/L时,其灵敏度为100%(22/22),特异度为85%(17/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APACHEⅡ评分是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MIF不能独立预测28d病死率(P>0.05).结论 血清MIF水平升高提示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差,动态监测血清MIF变化有助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心肌抑制的预后和严重程度,但MIF不是预测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在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变化及其与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顺序选取2009年2-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72例分为两组: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组98例(A组),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组74例(B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MMP-9和NT-ProBNP水平,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患者出院后12周因心力衰竭加重导致死亡和再入院人数。结果 B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A组[分别为(7.41±4.25)ng/ml,(5.90±3.52)ng/ml,P=0.009];B组MMP-9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R=-0.270,P=0.017),与左室舒末径(LV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正相关(分别为R=0.243,P=0.033;R=0.234,P=0.040;R=0.289,P=0.011);B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越高,死亡和再入院的风险越高(P0.01)。结论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MP-9较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患者高,MMP-9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宋志刚  孙洁 《现代保健》2014,(10):43-45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2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治疗前后及10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于晨起空腹时采肘静脉血4—5mL,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尿酸检测试剂盒(尿酸酶法)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CHF组的尿酸值(390.2±56.2)mmol/L;健康对照组尿酸值(224.3±24.5)mmol/L,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I级尿酸值(225.7±19.4)mmol/L;心功能Ⅱ级尿酸值(364.2±24.2.)mmol/L;心功能Ⅲ级尿酸值(461.0±11.8)mmol/L;心功能Ⅳ级尿酸值(597.3±33.9)mmol/L,检测结果表明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越明显。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有相关性。高尿酸血症是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一个良好预测因子。血清尿酸检测可用于基层医务人员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