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抽签的形式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单一药物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浆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浆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董芬  张宝荣  李岱  鲁国建  赵仲农  秦丰明  沈振 《浙江医学》2004,26(3):179-180,186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并探索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抗体为分子探针,对正常对照组及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分子标志物CD41a、CD62p进行检测,同时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治疗前后CD41a、CD62p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41a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62p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别;其中脑梗死患者发病≤3d者CD41a表达阳性率较发病>3d者增高.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治疗后脑梗死患者CD41a表达阳性率较单用阿司匹林者降低.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尤其是发病≤3d者;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能使血小板活化受到更为明显、有效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1周后,以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及相关参数,将无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者纳入A组,将有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者纳入B组。将B组改为口服氯吡格雷,持续治疗1周后,再次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结果:A组血栓弹力图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均高于就诊时,最大凝固时间、a角小于就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较就诊时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4.
李娟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4):476-479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ASA组)23例、单用巴曲酶组(巴曲酶组)15例及两者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高切应力、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MBI)的变化,并比较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60s、180s及最大聚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巴曲酶组及联合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高切应力均降低(P<0.005,P<0.01)。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联合治疗组(75.80%)优于巴曲酶组(47.11%)和ASA组(18.45%)。出血发生率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个月时3组NIHSS、MBI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01)。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双抗组60例和单抗组6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双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单抗组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15 d分别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等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PA)、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LT、PA、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抗组PA降低比单抗组更明显(P<0.05),两组PL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及PAC-1进行检测研究.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伴糖尿病及高血压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能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但二者在治疗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了主要作用,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有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加重脑血管病的发生,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能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血小板活化过程,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对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方法:将3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未预防组和为规范组,对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比较,并对其与脑卒中的复发进行比较。结果:服用阿司匹林主要表现为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而氯吡格雷主要表现为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但两组患者均存在对血小板无显著抑制和复发脑梗死的患者。结论使用血小板聚集率可以有效评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对脑梗死愈后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室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治疗时间从1周到3周。抽取2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入院时给于阿托伐他汀,早期(1周)血压控制在140-170/90-100mm Hg,1周后血压控制在140-150/90mm Hg以下,伴有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比较两组病例3月后愈后情况。结果通过早期脑梗死病人服用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两组病例好转率分别为81.0%、90.9%。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后尽早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从而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入组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62P?比浊法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CD62P?MARAA?MARADP无显著差异,治疗10 d后3组的CD62P?MARAA?MARADP值均下降,与入院第1天的CD62P?MARAA?MARAD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MARAD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有差异,氯吡咯雷治组MARADP下降明显,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血小板MARAA?血小板CD62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小板活化,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提示临床治疗均有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血小板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血栓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n-颗粒膜蛋白(GMP-140)可作为人体内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标志。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的GMP-140含量,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合理改善血小板功能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应用于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药物。由于氯吡格雷体内代谢过程复杂引起个体抗血小板差异大,而标准剂量90 mg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强常导致出血风险增高,并且在“东亚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缺血风险低,出血风险高”的东亚悖论(East Asian Paradox)的背景下,低剂量替格瑞洛的应用成为一种选择。本文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困境至降级抗血小板治疗的兴起,以及低剂量替格瑞洛降级治疗现状等相关循证证据做一阐述,并对低剂量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信息窗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4):19-19
2006年5月美国卒中学会(ASA)发布了最新的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脑梗死一级预防进行了总结和规范。指南中指出,在脑梗死的一级预防药物治疗中,阿司匹林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唯一具有脑梗死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的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川芎嗪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对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一简单评估。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川芎嗪联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28/33),对照组63.6%(2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川芎嗪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与常规治疗有协同作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d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8.87%,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29.03%,年长者AR或ASR患者中女性敏感者居多;如有吸烟者较AR或ASR者居多(11.53%vs5.05%)。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抽取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小板凝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后最大血小板凝聚时间两组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适合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雁 《中外医疗》2012,31(1):12-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用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对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一简单评估。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扩血管治疗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对照组63.6%,2组比较差异:观察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与常规治疗有协同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东菱迪芙作为一种有效的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经我们临床观察,其联合阿司匹林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我科于2008年~2010年应用东菱迪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的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0%-60%。脑卒中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占整个腑卒中60%-80%,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现将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骆洪  王海波  何树铭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698-1700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因而只有早期再通堵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供血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的坏死,从这意义上说溶栓复流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h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但由于出血副反应及各方面条件要求而受到限制。本文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记分变化和负反应进行了观察,目的在于评价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溶栓治疗因时间窗限制临床应用较少,目前临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活血化瘀、改善脑灌注等治疗方案。依达拉奉注射液以及奥扎格雷钠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我科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