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针对中药配伍饮片、组分层次研究模式及药效比较、体外成分分析、药动学研究等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复方配伍释药单元层次及系统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从制剂学角度进行中药复方配伍优化及将中药复方配伍化学成分变化与体内过程、药效相结合的系统复方配伍研究,对丰富中药复方配伍及科学内涵的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近10年腧穴配伍研究的进展,对腧穴配伍研究的思路进行探讨和展望。[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全部医学期刊,将获得的34篇有关腧穴配伍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腧穴配伍研究在配伍方式、机理研究和作用属性研究方面的进展并予以评析。[结果]在配伍方式研究上对针灸古代文献配穴特点进行了总结,对经典配伍方式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挖掘。并在生物分子代谢,内源性代谢产物谱及中枢机制研究方面阐述了腧穴配伍机理所在。作用属性研究方面证实了腧穴配伍协同拮抗作用客观存在。[结论]腧穴配伍研究应本着向实际临床应用的转化上,采取多学科研究手段、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思路,深入研究腧穴配伍的规律机制,配伍穴位数量和配伍效应的关系是今后腧穴配伍研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活血化瘀疗法,本文对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活血化瘀方剂的配伍方法进行了探讨,从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对活血化瘀方剂的配伍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我们发现,配伍使用活血化瘀方剂与其他方剂为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确切的疗效,这对继承和发展活血化瘀方剂的配伍方法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9个三黄泻心汤成分配伍方进行特征图谱表征,并对活血化瘀作用优势方进行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C18柱,乙腈-1%甲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对三黄泻心汤成分配伍方进行特征图谱分析,并对活血化瘀优势方进行配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9个三黄泻心汤组分配伍方特征图谱中均包含24个特征峰,以化学对照品为对照归属了其中的9个色谱峰.并对活血化瘀优势组分配伍方(组方7)进行了成分分析,该方中黄芩苷、蒽醌苷、蒽醌苷元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比例约为2.8∶ 1.7∶ 1.6∶1.0.结论 所建立的三黄泻心汤组分配伍方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组分配伍方的质量控制.同时,基于三黄泻心汤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优势方的成分分析也为进一步揭示组分配伍与其功效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中药方剂中有效成分的配伍问题,提高用药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靠现代技术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通过举例说明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伍应用,阐述方剂配伍的优点及意义。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使得用药更加准确,更具针对性,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但仍须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对成分进行分析和配伍,深入研究。结论:现代技术对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下法的各种配伍进行了归纳.并对行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与泻下药配伍的临床意义及其药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下法的配伍与中医急诊的关系,本文亦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方剂配伍理论内容丰富,本文主要从气味配伍理论、五脏相关配伍理论两个方面对方剂配伍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药相反相成配伍是方剂配伍的重要形式,本文一方面阐明了中药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世医得效方》组方配伍中寒热平调、升降并投、润燥相济、气血同调、补泻兼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附子与半夏,附子与瓜蒌配伍应用的文献总结,对两组配伍结构的应用源流进行了梳理。结果显示,附子与半夏、瓜蒌配伍应用自古有之,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未发现两者配伍后有明显毒副作用,其“十八反”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方剂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方剂药理学、方剂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对于继承和发展配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和筛选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的十年来的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综合探析,认为方剂的配伍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严密药物的配伍结构,注重配伍用药形式,严格把握用药剂量,并结合现代研究印证了配伍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固涩法是中医治疗早泄应用最多的治法之一。结合历代医家治疗早泄的制方用药特点,对固涩法的制方配伍方法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归纳为补涩配伍法、升涩配伍法、宁涩配伍法、清涩配伍法、温涩配伍法5种配伍方法。应用固涩法治疗早泄需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恰当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3,(10):1517-1520
目的:探讨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机制,明确中西药合理配伍的原则和对策。方法:归纳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的优势和特点,并对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的共性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的原则,以提高中西药配伍的合理性。结果:中西药合理配伍应严格遵循各自的基本理论,遵循中西药合用的作用机制和配伍变化规律,避免中西药重复和交替使用。结论:重视中西药配伍应用的作用机制及变化规律,做好临床用药指导和监测工作,对保证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功效的中药在复方中功效的发挥方向与其配伍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为进一步证实此“配伍理论”,以类风湿关节炎中常用的具有温通经脉功效的桂枝及其配伍环境来进行验证。本文阐述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促炎细胞因子的密切关系,以及桂枝复方对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提出桂枝温通经脉功效及其配伍环境对类风湿关节炎促炎细胞因子具有下调作用,以及开展此项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配伍是有毒中药减毒存效或增效的主要方法。介绍了“异类相制”复方配伍减毒理论的背景、内容和要点,“异类相制”复方配伍减毒理论主要包括性味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三部分内容,并对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原理进行了解析,最后阐释了“异类相制”复方配伍减毒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胡念康  李振伟 《包头医学》2014,38(3):160-161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药配伍的药理,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方法 :从本院所有中西药配伍的应用处方中随机选取800例应用处方,对这800例应用处方在临床上的应用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800例应用处方的临床疗效分析更加明确了不同中西药配伍的药理作用,为临床上医师用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结论:通过对中西药配伍从各个方面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并对其在临床上的疗效进行分析,从而发挥出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最大优势,对药剂师来说是很有必要去做的,只有合理的对中西药配伍在临床上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才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配伍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具有内在的组合变化规律与丰富奥妙的科学内涵,也是复杂方剂组成的基础.本文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对其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与中药新药发现提供借鉴,为中药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配伍对麻杏石甘汤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对近年来文献中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比有效成分的变化,为中医配伍理论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出该复方在有效成分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解决的问题。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并为开发新型中药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芪与当归药对配伍理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黄芪与当归配伍的药对进行了研究。二者以气血配对原则为指导,有多方面协同作用,剂量改变对其配伍作用有重要影响。以三个不同用药比例组(黄芪与当归5∶1、1∶2和1∶1配对)为主,从器官、组织乃至分子等不同层次上,对其作用进行了正常小鼠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黄芪与当归不同比例配伍,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进而探讨了有关气血理论的某些实质,观察了配伍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范维娜 《吉林医学》2014,(4):777-778
目的:对热毒宁注射液在不同溶媒中的稳定性及其与头孢素类药物的配伍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热毒宁注射液在五种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情况采用光阻法进行测定;对热毒宁注射液分别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0.9%NaCl注射液配伍后8小时内栀子苷含量在配伍液中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并对配伍前后的pH值的变化进行比较。对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唑林、孢西丁钠、头孢曲松、头孢地嗪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情况进行临床条件的模拟与观察。结果:在与以上五种输液配伍后热毒宁注射液的微粒数增加。pH值与栀子苷含量在其与5%葡萄糖注射液、0.9%NaCl注射液配伍后无明显变化。上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于其配伍后生成可见物。结论:在临床输液中要注意热毒宁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情况,并且其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着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