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BP)及髓鞘蛋白P2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的患儿30例,患儿血清行MBP及髓鞘蛋白P2检测,与正常健康体检患儿30例进行对照。部分患儿分别于病程第1~3天及第4~7天采集2份血清进行上述指标检测并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MBP[(3 397.82±2 112.39)ng/L]、髓鞘蛋白P2[(1 688.88±899.3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69.46±140.04)ng/L、(367.64±106.2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第4~7天血清MBP[(4 729.92±992.51)ng/L]、髓鞘蛋白P2[(2 255.38±512.21)ng/L]浓度高于病程第1~3天[(1 040.31±155.24)ng/L、(687.83±153.5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P及髓鞘蛋白P2与神经脱髓鞘密切相关。同时反映了神经损伤后髓鞘的崩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情越重,血清中MBP、髓鞘蛋白P2浓度越高,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硷性蛋白的含量与脱髓鞘性脑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珍  方琪 《江苏医药》1997,23(11):780-781
将42例散发性脑炎(SE)分成病毒性脑炎(VE)和脱髓鞘性脑炎(DME)两组,并测定他们血清、脑脊液中髓鞘硷性蛋白(MBP)的含量。实验表明DME组病初血清中MBP水平明显高于VE组。阐述了二类脑炎血清中MBP不同表现的机理,认为测定SE病人早期血清中MBP含量可作为鉴别DME和VE的较好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分析其对康复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邓州市中心医院康复中心诊治的12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儿童4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BDNF、NSE、MBP水平,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88)相关性。研究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后依据临床疗效分为有效、无效患儿,分析治疗1个月后血清BDNF、NSE、MBP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GMFM-88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NSE、MB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BDNF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与GMFM-88评分呈正相关(P<0.05);NSE、MB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GMFM-88评分呈负相关(P<0.05);有效患儿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清BDNF水平高于无效患儿,NSE、MBP水平低于无效患儿(P<0.05);治疗1个月后血清BDNF、NSE、MBP水平联...  相似文献   

4.
赵冬云  国书轩 《河北医药》2000,22(11):845-845
我院自 1992年起应用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 ,并与对照组相比取得明显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2~ 1998年共收治符合儿科学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的患儿 5 6例。其中男 35例 ,女 2 1例 ;年龄 3月~ 12岁。 3月~ 1岁 7例 ,~ 3岁 12例 ,~ 7岁 13例 ,~ 12岁 2 4例 ;入院时病程 1~ 2 0d ,平均病程中位值 (3± 1.9)d。就诊时间最早 10min ,最晚 2 0d。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 ,对照组 2 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脑脊液变化、意识障碍、发热、头痛、呕吐、惊厥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见表 1。表 1…  相似文献   

5.
齐爱霞 《河北医药》2011,33(14):2177-2178
手足口病(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1]。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住院手足口病患儿897例,其中107例并发病毒性脑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7例中,男71例,女36例;年龄7个月~12岁;其中7个月至l岁17例,2~3岁57例,4-10岁32例。  相似文献   

6.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PICU)常见危重症 ,其特点是发病急 ,进展快 ,变化迅速 ,易出现多种合并症及并发症 ,甚至死亡。因此危重病毒性脑炎 (以下简称病脑 )患儿在PICU的诊治及护理对其预后十分重要。笔者结合我院PICU收治的病脑患儿护理经验 ,谈谈自己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997年 11月~ 1999年 11月我院PICU共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 5 3例 ,其中男 2 4例 ,女 2 9例 ,年龄 (3个月~12 )岁 ,其中 3~ 6个月 2例 ,6~ 11个月 5例 ,1~ 3岁 18例 ,4~ 7岁 18例 ,8~ 12岁 10例。全年均有发病 ,以 7~ 9月为多 ,占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内髓鞘碱性蛋白(MBP)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针刺疗法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的机制。方法采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法,观察比较正常组与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早期针刺组、晚期针刺组缺血后1、3、5、7d的MBP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MBP基因的表达随时间先减少后增多,早、晚期针刺组MBP基因的表达不断增强,但早期针刺组增强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效应可能与促进脑内MBP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髓鞘的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2009年1月以来采用留置针连接真空负压管实施小儿静脉采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12月共100例新入院患儿采用留置针连接真空负压管进行静脉采血.其中男65例,女35例,0~1岁15例,1~3岁20例,3~7岁25例,7~14岁4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患儿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40例,肾炎及肾病综合征患儿30例.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文对我院2004年1~12月的111例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1例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于发病后12小时~4天入院;男80例,女31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其中<7岁36例(32.4%),≥7岁75例(67.6%);住院最短7天,最长20天。发病时间:1个月~20例(18.0%);4月~,20例(18.0%);7月~,61例(55.0%);10~12月10例(9.0%)。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呕吐症状,最短2天,最长8天。<7岁组中伴有惊厥20例(55.6%),头痛、嗜睡16例(44.4%),呼吸…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收治的15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1999年10月~2002年9月住院的患儿 ,157例病毒性脑炎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1]。男92例 ,女65例。发病年龄<1岁2例 (9、11月各1例 ) ,~3岁25例 ,~7岁54例 ,~14岁76例。发病季节1~3月19例 ,4~6月37例 ,7~9月76岁 ,10~12月25例。农村发病97例 ,城镇发病60例。1 2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 :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64例 ,消化道症状25例 ,麻疹3例 ,流行性腮腺炎37例 ,口唇疱疹5例 ,无明显诱因23例。就诊时间 :发病后于1周内就诊者87…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安徽医药》2010,14(3):301-303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SCI后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髓鞘的变化。方法选用成年Wister大鼠,在改良的Allen's重物坠落大鼠SCI模型上,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观察大鼠SCI后1、3、7和14d的损伤脊髓及其周围区ED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SCI后ED1阳性细胞向损伤脊髓募集,细胞数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3d时达高峰期,此后ED1阳性细胞数目逐步下降;损伤脊髓MBP染色较正常浅、分布不均匀,显示白质疏松,髓鞘结构紊乱,细胞肿胀,有空泡,反映髓鞘MBP缺失。结论实验性大鼠急性SCI后,在损伤脊髓可引起ED1炎性吞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的断裂和肿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电地形图已成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为探讨其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对我院儿科近4年收治的70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地形图改变进行分析总结.一、对象临床资料1995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患儿共70例,均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男43例,女27例,男:女为1.6:1.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其中2~3岁4例,~7岁35例,~12岁引例.70例中以发热、头痛、呕吐及精神改变为主要表现者46例,伴有抽搐者18例,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者6例,合并意识障碍者6例.  相似文献   

13.
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膜主要成分之一,它在髓鞘形成和脑分化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脑组织广泛受损时,脑脊液或血清中都可检测到MBP,并已被认为是一项判断大脑器质性损伤及髓鞘破坏的特异性生化指标,在神经内外科及儿科领域中得到应用。本资料通过检测新生儿脐动脉血清MBP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我们自1999年2月~1999年7月,对70例发热患儿,分别以恬倩和扑热息痛退热,并对此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70例均为住院患儿,体温在38.5~40℃,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13岁,其中1~2岁15例,3~4岁17例,5~6岁17例,7~10岁12例,11~13岁9例。病种为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炎13例,肺炎12例,脑炎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揭示中枢神经髓鞘脱脂过程在多发性硬化 (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以人脱脂神经髓鞘二次致敏诱导MS患者T淋巴细胞系 (MS TCL) ,用髓鞘碱性蛋白 (MBP)、蛋白脂蛋白 (PLP)及其合成多肽等抗原检测TCL的增殖反应。结果 MS组对 11种抗原均有较强反应 ,对 7种抗原的反应性与对照组间有差异 (P <0 0 5 ) ,两组总和平均阳性孔比较P <0 0 0 1(5 49± 5 31与3 10± 3 17比较 )。结论 PLP和MBP与MS发病有关 ;M87 10 6、P95 117、P40 6 0、P185 2 0 6等序列可能是致病抗原决定簇 ;MS病人体内可能有神经髓鞘异常脱脂。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月至1996年7月收治60例病毒性脑炎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胞二磷胆碱早期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符合儿科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的患儿116例,男73例,女43例;病程均≤3d;年龄~3岁37例,~7岁59例,~14岁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脑脊液变化、意识障碍、发热、头痛、呕吐、抽搐、肢体瘫痪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胞二磷胆碱,剂量:0~3  相似文献   

17.
谢梅  何小玲  邱云 《贵州医药》2002,26(8):718-719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不及时诊治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甚至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收治的 5 4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4例均为我院 1997~ 2 0 0 1年收治的患儿 ,其中男 2 8例 ,女 2 6例。年龄 5月至 12岁。其中 5月至 3岁 2 0例 ,3~ 7岁 2 3例 ,7~ 12岁 1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六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 2 临床表现  5 4例均不同程度发热。其中惊厥19例 ,意识障碍 11例 ,精神异常 9例 ,肢体瘫痪 12例 ,脑干受损 6例 ,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 8例 ,上述表现合并出现 11…  相似文献   

18.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胳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 ,常伴意识障碍 ,是儿科常见急症 ,发生率很高 ,约为成人的 5~ 10倍 ,尤以婴幼儿多见。现将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到 2 0 0 1年 2月共 6 6例惊厥患儿急救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2月收治惊厥患儿6 6例。 0~ 1岁 15例 ,1~ 3岁 2 8例 ,3~ 7岁 15例 ,7~ 8岁8例。男性 38例 ,女性 38例。1 2 惊厥的类型 颅内出血 10例 ,高热惊厥 16例 ,病毒性脑炎 17例 ,出生时脑组织缺氧 6例 ,低钙抽搐 7例 ,毒鼠强药物中毒 10例。2 护理评估2 1 病史 注…  相似文献   

19.
许丽珍  周刚  方琪  金蕾 《江苏医药》2002,28(5):374-374
本文将23例老年期痴呆患者血清髓鞘硷性蛋白(MBP)的检测结果与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内源性成分P3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淑林  王浩 《河北医药》2012,34(4):613-614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起始为口舌疼痛、流涎、拒食、啼哭烦躁、发热、继而手足掌、膝关节周围、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科以银翘散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25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223例病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5例,其中男67例,女58例;年龄7个月~8岁,其中<1岁3例,1~3岁85例,4~6岁33例,>6岁4例;发热105例,体温多在37.5~39.O℃;血常规异常者34例.对照组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7个月~9岁,其中<1岁3例,1~3岁63例,4~6岁27例,>6岁5例;发热86例,体温多在37.8~39℃:血常规异常者25例.个别患儿出现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抽搐、胃肠不适.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