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 2 0例 2 0只老年黄斑变性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经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随访 3个月。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为观察指标。结果 按最后一次随访记录分析 ,视力提高 3行者 2例 ;视力提高 2行者 3例 ;提高 1行 5例 ;视力保持不变 1 0例。 1周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 :8例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停止 ;1 2例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均较治疗前减少。随访结束时眼底荧光造影显示 :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4例荧光渗漏停止 ,4例荧光渗漏 ;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 3例渗漏加重 ;9例荧光渗漏减少或不变。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该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短期内能封闭或抑制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前尚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报道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效果,7例主要表现为典型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经维泊替芬光动力疗法治疗,7例中3例视力提高、2例视力稳定,其余2例视力下降。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范围扩大,治疗后所有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发现无灌注。本例小规模先导研究产生的良好效果,提示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所致的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光动力疗法应当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老年性性黄斑变性患者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对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  相似文献   

3.
1例52岁的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3周就诊,患者视力为20/120。检查发现后极部隆起的脉络膜痣。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延伸至黄斑区。使用维替泊芬对患者进行两次光动力治疗,其视力增至20/40。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区域消失,并且黄斑区病变消失。最后一次治疗后7个月,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使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疗法对于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是有效的选择。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Levy J.$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oroka Universit…  相似文献   

4.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病理性近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中应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74例(85眼)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病灶大小及渗漏情况及视力进行观察。结果 22例(24眼)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12例(14眼)为病理学近视,40例(47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过6个月的治疗,以上三组最佳矫正视力稳定及提升率分别为95.83%、92.86%、91.49%;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减少及停止三组分别为75.00%、64.29%、61.70%;与治疗前相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减轻的患者分别为91.67%、78.57%、93.62%。结论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确切,对病变进展可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比较新的方法。维替泊芬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罕见的反应已有报道。方法:光动力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187只眼,3只眼在治疗前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焦距分离。这3只眼按照维替泊芬标准方法治疗,用单光点覆盖新生血管芽。结果:治疗1个月后,3只眼均出现新生血管桥把两个分离的新生血管连在一起。结论:在维替泊芬治疗后,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多焦距眼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多种因素,例如经过治疗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增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应用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情况。1例28岁女性患者于罹患视神经玻璃膜疣后继发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合并明显的视物变形,应用Verteporfin行光动力治疗。治疗数周后,视物变形消失,视力提高到20/20,荧光造影未发现渗漏。治疗后16个月,患者情况稳定,视力保持在20/20。应用Verteporfin的光动力疗法可能是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audhry N.A. @Lavaque A.J.$New England 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38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根据FFA的结果,对不同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急,采用不同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封闭渗漏点。(2)黄斑区有玻璃膜疣,采取拱环外三排“C”形光凝。[结果]随访6—12个月,(1)有效19眼,占50%,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消失或减少。(2)无变化15眼,占39.4%,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变化不明显。(3)退步4眼,占10.5%,视力由0.02下降到指数/眼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增加。[结论]氩绿激光早期直接或“C”形光凝后根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的吸收,使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患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并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 V)的患儿,用Visudyne行光动力治疗(PDT)的效果。方法:患儿11岁,1只眼因中心凹外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视力下降,接受PDT治疗。结果:PDT治疗后1周,患眼视力由10/160提高到20/70,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明显改善。CN V随着渗漏的减少而消退,至治疗后45d退化为视网膜脉络膜瘢痕,最终视力20/25。结论:对1例因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而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眼,行PD T治疗可促进视力的早期恢复。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Oliveira L.B.$…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诊断为慢性CSC患者10例10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及经专用激光裂隙灯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 min后,在吲哚菁绿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 s。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期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FFA和IC-GA检查。结果最佳矫正视力0.1-0.9,平均0.6。视力明显改善者8只眼,占80%;视力稳定者2只眼,占20%;无1眼视力下降。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显效9眼,占90%;有效1眼,占10%;无渗漏未改善或加重者。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慢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该治疗方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增殖血管穿过Bruch膜,在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增殖所成,这种病变多发生于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造成严重视力损害.它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等多种眼底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病率高,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CNV的临床治疗有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手术剥离CNV,黄斑转位手术及放射治疗等,但复发率高、不可避免损伤正常眼组织结构、加重或诱发玻璃体视网膜增殖、造成视功能进一步恶化等.因此,寻求抑制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药物疗法,是当前眼科学临床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维替泊芬(Visudyne)治疗华人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的临床效果。并将这些患者的入选特征和视力预后分别与AM D光动力治疗(TAP)研究和应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治疗(VIP)研究进行比较。设计:回顾性比较病例序列。方法:患者入选标准:年龄>50岁,最佳矫正视力>20/200,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均位于黄斑中心凹下,类型为最大径线>5400μm的典型CNV为主型或为继发于AM D的纯隐匿型CNV。按照TAP研究的治疗方法,在维替泊芬注射15m in后,应用非产热激光对病变区进行照射。每隔3月进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如果出现C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用维替泊芬行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西龙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引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非对照、干预性临床试验。受试者:184例在同一视网膜治疗中心行新生血管性AMD治疗的患者。方法:研究纳入184例平均年龄76.5岁的连续患者(63.6%女性,36.4%男性)的184只眼,平均随访38.8周(极差12~103周)。148例(80.40k)患者有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9例(10.3%)患者有旁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17例(9.2%)有中心凹外脉络膜新生血管。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采用推荐的标准方案进行。184例患者行光动力疗法后16h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含25mg曲安西龙溶液。在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中,只要血管造影记录了持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就重复这种联治合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并评价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观察66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8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8只眼渗漏停止或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护理工作对操作的规范性,对不良反应的及时观察与处理,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典型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伴随老年性黄斑变性(ARM D)的成本-效用及PDT的价值。设计:采用临床试验资料、基于患者治疗时间的折衷效用参数和三级保险公司成本观点进行平均成本-效用分析。方法:从TA P(采用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得到的5年视力数据资料,利用2004年医疗保险的费用和$/QALY(美元/质量校正生命年)结果将上述资料模拟成一个12年的以价值为基础的参考病例成本-效用模型。根据健康与医疗小组的推荐,应用纯现值分析折算治疗预后与治疗花费的年率为3%。结果:应用维替泊芬(维速达尔)染剂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的疗效,受试者均为瑞典患者,其眼底病变要比TA P(AM D光动力疗法研究)和V IP(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研究中受试者眼底病变范围小。方法:参照TAP和V IP研究结果及推荐方法,用V erteporfin作为光敏剂行光动力治疗。对患者行12个月随访,当CN V出现渗漏时,每12周行重复治疗。对前100例患者的100只眼行12个月随访。59%的眼有大部分的优势经典型损害、36%隐匿型损害、5%轻微经典型损害。在这3组中,病变最大直径(GLD)≤3N IPS视盘直径分别占73%、39%和20%的损害区。实际病变区≤3M P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对34例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TTT治疗,治疗效果用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提高或不变,视力提高≥2行者29眼,视力稳定者(视力基本不变或±1)5眼。复查FFAENV膜22眼ENV闭锁,渗漏停止,10眼ENV渗漏减轻,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94.11%(32,34),4眼无名显变化,保持不变为15%(2/34)。结论 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封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48例55眼高度近视CNV患者,注射光敏剂VisudyneTM后予50 J/cm2的红光(690 nm)照射CNV病变区83 s,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48例55眼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提示6只眼CNV完全闭合,30只眼CNV部分闭合,17只眼CNV小部分闭合或未闭合,出现明显活动性渗漏,2只眼出现新的CNV。3只眼接受再次PDT治疗。结论 PDT治疗高度近视所致的CNV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低能量和标准能量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不宜使用光动力治疗(PDT)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继发活动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患者均为PDT治疗小组推荐的患者。方法:回顾性调查了79例主要为活动性隐匿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或经典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但Sn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