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侧后方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接受侧后方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手术相关指标(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0%(48/4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47/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卧床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后方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和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差异。94例LDH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TED组和FD组各47例。结果表明,与FD组相比,PTED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降低,术后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也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均显著降低。结果说明,PTED与FD治疗LDH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PTED手术较FD手术创伤更小、能更及时有效的降低血清疼痛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其临床优势。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研究组(PTED),每组各50例。记录两组手术基本情况,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障碍改善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0.63±0.30)cm、(72.41±7.15)mL、(63.48±6.33)h和(4.11±0.57)d,均低于对照组的(1.85±0.38)cm、(89.62±7.60)mL、(75.31±6.42)h和(6.98±0.6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00%和92.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和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价表(M-JOA)评分为(23.14±1.29)分,高于对照组(20.86±1.25)分,研究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13.05±2.84)分和(1.83±0.42)分,均低于对照组(16.18±2.72)分和(2.90±0.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创伤小,恢复较快,且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疼痛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63-65,69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统计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JO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JOA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与微创手术相比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症状改善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TED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接受MED治疗48例(MED组),接受PTED 64例(PTE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结果:MED组的住院天数与PT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PTED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和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VAS组内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MED组与PTED组分别为91.67%和8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与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良好地手术效果,PTED技术优于MED技术。但在开展PTED手术早期,需要选择合适病例,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努力提高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42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接受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22例(PTED组),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20例(F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PTED组切口长度0.8±0.5cm、术中出血量(22.1±7.4)mL、下床时间(48.3±11.7)h、住院天数(8.0±1.5)d,分别少于FD组的(4.9±0.7)cm、(193±16.6)mL、(48.3±11.7)h和(15.5±2.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ED组手术时间(2.4±0.4)h,长于FD组的(1.5±0.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TED组和FD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9%、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71例.对照组采用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疗效、手术指标、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降低疼痛评分,缩短手术时间,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辅助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比较二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手术时间、下地时间),比较二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比较二组手术并发症(感染、便秘、尿潴留、痛觉过敏)情况,手术治疗效果情况(6个月后)。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术中相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感染、便秘、尿潴留、痛觉过敏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的总数为33例,其总优良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0.
吴发科  邹璇  罗明华  刘萍 《当代医学》2022,28(4):148-150
目的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LDH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组和观察组,各34例.传统组接受全椎板切除椎间盘取出术治疗,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临床疗效、疼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着...  相似文献   

11.
黄振华 《大家健康》2016,(5):109-1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该单位合作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术后3个月OD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2月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同期4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Oswestry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和术前相比,术后两组Oswestry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临床效果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总结分析了4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术后住院时间5~8 d,平均(5.67±0.78)d。术前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7.91±1.23)分,术后为(2.09±1.31)分,疼痛明显减轻(P<0.01),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心理护理、细致的术后病情观察及合理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和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许思亮 《中外医疗》2009,28(36):78-78
目的评价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椎板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佳,可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腰椎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后路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ODI指数低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腰椎功能改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质量,改善功能障碍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增强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焦作市中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接受开放椎板间开窗术,观察组50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VAS、ODI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6.22±1.04)d]、出血量[(40.69±9.58)mL]、手术时间[(60.38±8.14)min]与对照组[(9.68±2.54)d、(110.25±9.03)mL、(86.26±9.47)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可减轻机体创伤性,还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及腰腿痛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和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行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行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C臂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1年时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C臂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经椎板间和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但经椎板间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白分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术中出血量情况、手术时间情况、住院时间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指数评分、VAS评分、J...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入该院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分,观察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该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临床疗效,42例优,15例良,6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0.48%。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98±1.82)分、(2.03±1.20)分,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可行、疗效显著的特点,是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显微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椎间盘镜(MED)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MSLD及ME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显微腰间盘切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效果,然而显微腰间盘切除术存在一定限制,而椎间盘镜治疗更易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