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及肾脏病科住院的14例NS并发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患者年龄为13~62岁,平均为(31±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②CT/MRI/MRV提示CVST阳性比为13/14,1例患者在MR不能确诊的情况下,行DSA检查确诊。病变部位主要为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③有12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25g/L,8例血浆纤维蛋白原〉4 g/L,8例D-二聚体〉500mg/L。经抗凝治疗后,FIB和D-二聚体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14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29±14)个月。对8例患者复查头部MRI/MRV,有6例显示闭塞的静脉或静脉窦再通。临床痊愈13例,改良Rankin评分(mRS)均为0分;遗留头痛的患者1例,mRS为1分。无一例CVST复发。结论 NS患者若出现头痛、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为CVST。对于并发CVST,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 d至3个月,急性期(1周)9例,亚急性期(1~2周)12例,慢性期(2周)8例。所有患者均行MR(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结果 DSA检出29例,MRV检出24例。与DSA比较,MRV阳性检出率为82.8%。有3例病变部位累及横窦及2例累及下矢状窦的患者未被MRV检出。MRI显示脑梗死12例,梗死性脑出血7例。T2加权序列上,16例显示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可显示出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MRV显示静脉部分显影的有14例,不显影的有10例,其中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与DSA比较,MRV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在临床工作中,MRV诊断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CVST的诊断,需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0例经住院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CVST患者发病年龄在18岁~46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多见;女性尤其以孕产妇最多见;多以头痛伴呕吐、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肢体无力,精神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表现;神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水肿、梗死、梗死后出血、静脉窦不同程度梗阻,MR+MRV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压颈试验阳性率为71.8%(28/39)。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34例,D-二聚体阳性26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脱水等对症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13例,转院和自动出院7例,死亡1例。结论 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以头痛、呕吐等为临床首发症状的围产期女性或中青年人,应及早采取MR+MRV检查,及早诊断,并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病因及对症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病人45例,同一时间段健康体检者9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CVST组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对症降低颅内压、抗感染治疗。治疗前,对所有病人进行影像学[头CT、磁共振成像(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正常对照组入院时、CVST组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VST组病人发病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CT的阳性结果表现为静脉窦区异常高密度或低密度影,阳性表现率为31.1%;MRI的阳性结果表现为静脉窦区短T1、长T2信号,阳性表现率为40.6%;DSA的阳性结果表现为静脉窦显影减弱或不显影,阳性表现率为71.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VST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ST发病与血浆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关系,对CVST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CVST患者22例。使用PHILPS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常规SE序列、TSE序列及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显示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的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学确诊为CVST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其中11例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10例患者接受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①在21例CVST患者中,16例存在明显病因,最多见的是感染病史10例(47.6%),其他病因包括头部外伤病史、早孕流产史、血液系统疾病等。②20例(95.2%)患者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可伴有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视盘水肿等。③DSA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均未显影,累及上矢状窦的12例,横窦16例,直窦4例,乙状窦12例,病变≥2个静脉窦的有17例(80.9%)。④经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13例,死亡1例;3~6个月影像学随访,痊愈18例,好转1例。结论感染因素是本组未成年人CVST的主要病因,未成年人CVST累及≥2个静脉窦的比例较高。经抗凝和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年人CVST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非感染性CVST患者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60~72(63.08±4.48)岁。对其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合并传统可控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起病形式上,急性起病2例(15.4%),亚急性起病11例(84.6%)。临床首发症状:头痛8例,视力障碍6例,头晕5例,意识障碍、肢体乏力各3例,痫性发作2例,认知功能下降1例。就诊当天临床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12例患者D-二聚体1.0 mg/L,10例患者D-二聚体2.0 mg/L。腰椎穿刺脑脊液5例,脑脊液压力200 mm H_2O(1 mm H_2O=0.0098 kPa),均未300 mm H_2O。11例患者累及多处颅内静脉(窦),以上矢状窦受累最常见;5例患者出现相应静脉引流区域的梗死,其中1例为出血性梗死;3例患者合并脑内血肿;2例患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治疗的12例患者急性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分,无1例死亡。结论老年非感染性CVST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传统可控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其病因之一;多为亚急性起病,症状体征各异;外周血D-二聚体有助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多见,可出现继发性脑损害;抗凝为首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筛查CVST可能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APS患者中并发CVST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血栓形成部位以及治疗和结局。结果 APS并发CVST患者14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34.5(22.0,48.5)岁,中位病程3.5(0.9,10.3)个月。12例(85.7%)出现头痛,6例(42.9%)在病程中曾出现意识障碍,8例(57.1%)出现视盘水肿。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结果显示横窦受累13例(92.9%),乙状窦9例(64.3%),上矢状窦6例(42.9%),下矢状窦4例(28.6%)。APS并发CVST患者补体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APS未并发CVST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vs.19.0%,P=0.006)。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治疗,2例接受静脉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13例患者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放弃出院,13例患者病情改善,未再出现病情复发。结论 CVST是APS少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难度大,对于无明确诱因的CVST患者需要警惕APS可能性。APS患者出现颅高压相关症状时,应尽早完善头颅影像学评估CVST,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快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快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为APE的178例患者的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扫描肺血管造影或右心导管选择性肺动脉造影的临床资料、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 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者59例(96.72%,59/61),非APE患者阳性32例(27.4%,32/1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50例(82.0%,50/61),非APE患者DVT 6例(5.0%,6/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78.7%,48/61)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合并DVT,两项指标同为阳性时诊断APE的特异性99.1%,阳性预测值98.0%。血浆D-二聚体浓度阳性诊断APE的敏感性96.7%,特异性72.6%,阳性似然比3.54,阴性似然比0.04,阳性预测值64.8%,阴性预测值97.7%。结论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值得作为常规方法为快速诊断及治疗APE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SLE中合并CVST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全身病情活动度、血栓形成部位、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SLE并发CVST患者13例,占同期SLE住院患者(4540例)的0.29%。女10例,男3例,平均年龄30.5岁。神经系统表现以头痛(1113)、视力下降(713)、意识障碍(513)、癫痫(413)最为常见。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其中7例330 mm H2O,脑脊液蛋白升高5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提示血栓形成部位常见于横窦(1113)、乙状窦(813)、上矢状窦(413)等,多数(1013)患者为2处以上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平均SLE疾病活动指数为(11.7±2.8)分(不包括CVST)。经脱水降颅压、抗凝、糖皮质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及地塞米松鞘注治疗,9例患者好转,3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 CVST是SLE的罕见并发症,多发生于SLE活动期,有特殊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压力升高等提示,需早期识别、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磁共振及血管造影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64例经MRI、MR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和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4~9年,主要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62例病人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32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28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20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给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几率大,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脑血管病.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对儿童CVST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CVST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这些特点使临床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认为,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造影是诊断CVST的最佳手段.抗凝是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经系统的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的患儿,可采取介入溶栓、机械取栓或去骨瓣减压术.如诊断和治疗及时,CVST的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m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临床转归.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远期转归不良的独立...  相似文献   

16.
作者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年女性,因突发头痛、呕吐入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既往Evans综合征病史9个月。患者入院即存在溶血和血小板减少,MR静脉血管成像和DSA示上矢状窦、直窦及右侧乙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脑脊液压力增高,眼底示双侧视乳头水肿,确诊为Evans综合征合并CVST。给予抗凝、激素及降颅压等治疗,症状好转。Evans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的综合征,可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当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症状时,需警惕合并CVST的可能。Evans综合征合并CVST的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同时在激素治疗的减量过程中,应警惕Evans综合征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氢质子核磁波谱(H1-MRS)检查对儿童热性惊厥(FS)的脑实质异常的检测效率,及其用于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自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F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MRI及H1-MRS检查,比较MRI和H1-MRS检查对FS患儿颅内异常检出效率差异。根据H1-MRS结果计算代谢物质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Cho)]、NAA/Cr、NAA/Cho值,然后根据患儿出现临床不良预后情况分为有不良临床预后组和无不良临床预后组,比较2组患儿间NAA/(Cr+Cho)、NAA/Cr、NAA/Cho值差异,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结果38例FS患儿中,MRI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23例,H1-MRS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32例,异常情况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21)。13例FS患儿出现不良临床预后,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中表现为复杂型的比率高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均小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NAA/(Cr+Cho)、NAA/Cr、NAA/Cho值对预测不良临床预后ROC曲线,其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774、0.797。 结论H1-MRS检查对FS患儿脑实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且H1-MRS结果计算所得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在FS患儿中显著降低,其中,NAA/(Cr+Cho)值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2000年2月-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收治32例儿童(年龄从4周至14岁)CVST患儿。对其中22例行肝素抗凝治疗,持续12~18个月;对10例患儿应用血管内治疗方法,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碎栓治疗。同时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并分析患儿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情况。结果①患儿以癫痫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②引起CVST的病因中,感染占31.2%(10/32),颅脑外伤占37.5%(12/32),肾病综合征占3.1%(1/32),颅内肿瘤占3.1%(1/32),血液系统疾病占6.2%(2/32),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C或蛋白S缺乏)占6.2%(2/32),原因不明占12.5%(4/32)。③治疗后,32例患儿中,痊愈17例(53.1%),好转10例(31.2%),死亡5例(15.6%),总有效率为84.4%。24例患儿获得6个月至5年的随访,2例复发,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其余疗效稳定。结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抗凝和静脉窦内溶栓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特点。方法收集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例,均行常规头部CT和MRI检查;7例同时行脑MR静脉造影;6例行静脉期脑DSA。2例行经导管静脉窦溶栓术;2例行探查及血肿清除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表现对照,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结果9例均为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单侧6例,双侧3例;2例为单纯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7例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其中2例合并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8例并发皮质脑实质病变,其中3例为静脉脑梗死,5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2例CT见高密度束带征,5例MRI静脉内血栓呈高亮信号。7例MR静脉造影可见病变区域皮质引流静脉稀少或缺如,以及向深静脉或其他皮质浅静脉的侧支引流。6例DSA均见病变区域皮质浅静脉充盈延迟,引流静脉稀少、缺如,以及向深静脉或经皮质浅静脉侧支的引流,2例可见病变浅静脉引流入上矢状窦前“截断”征象。结论CT、MRI及DSA是诊断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其典型改变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