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人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分意义.方法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0例老年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其中13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TIA),140例为同期非心、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增厚率、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部位,数目、性质、检出率、动脉狭窄发生率及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取的12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12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将前者分为观察组,后者分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异常率达到74.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其他指标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有87例患者(72.5%)超声心动图异常,且主要表现在患者左心房,如左房增大、心脏功能衰退、心脏室臂运动异常、左室肥厚以及瓣膜异常等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34.2%(41/120),主要临床并发症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等,相比对照组明显高(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功能正常的患者(38例),也即LVEF≥5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2%(11/120),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功能正常的患者(82例),也即LVEF5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68.3%,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表出现较强的准确性、有效性,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最佳的依据,因此,在临床买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类型、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206例患者中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8例脑梗死,4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96.8%,其中仅IMT增厚29.8%;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7.1%;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72.7%,TIA组60.2%。脑梗死组脂质斑检出率最高,TIA组则钙化斑检出率最高,两组均以混合斑检出最少,分别占8.3%和14.4%。脑梗死斑块发生率高于TI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分别是颈内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椎动脉开口处。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脏损伤时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方法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心肌酶的含量。结果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79例(60.8%),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发生率最高,脑出血组次之;血清心肌酶升高86例(66.2%),脑梗死组与出血组之间血清心肌酶升高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患者比较心电图异常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死亡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显著,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血清心肌酶升高。其异常程度与意识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监测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轻重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毛鹏琪  鲍亚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20-1721
目的:通过对56例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心电图分析,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特点。方法:收集整理近年来我院收治急性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心电图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进行心电图统计分析。结果: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达80.4%。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非常常见,其原因是多因素作用之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71例发病<72h的脑梗死患者、44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症状<72h的TIA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每例均行头部MR扫描,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ELISA法测定vWF、tPA、PAI-1.结果TIA组和脑梗死组vWF和PAI-1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PA明显降低,TIA患者t-PA和PAI-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vWF高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狭窄和斑块的TIA患者vWF高于超声正常的患者,t-PA低于超声正常的患者.结论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纤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患者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缺血性心脏病组和非缺血性心脏病组,每组分别56例、44例,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随访1年,以2017年4月作为终点,重新将100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探讨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意义。结果缺血性心脏病组中的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缺血性心脏病组,且一年内死亡率也明显高于非缺血性心脏病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存在心电图异常改变,这与患者共存的缺血性心脏病有关,加强这部分患者的心脏和神经系统的二级预防,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所致脑心综合征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5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做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62。2%,表现为传导异常(房性、室性和传导阻滞)和复极异常(ST-T、Q-T、U波)。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所致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最常见,临床处置脑血管病的同时应注意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秦孝智  金振一 《吉林医学》2013,(20):4125-412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复极波异常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发现心电图复极波的主要特征与临床相关性。结果:108例患者心电图复极异常:其中ST改变81例(75%),T波改变94例(87%),明显U波15例(14%),Q-T间期延长30例(28%),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心电图复极波异常。结论: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心电图复极异常发生率高;同时观察到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复极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Q-T间期延长发生率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P<0.05)。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病变部位、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病机制和防治效果。结果 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并发脑-心综合征17例,发生率56.67%;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88.24%)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11.76%)(P<0.01)。17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脑干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变部位位于小脑、基底节及脑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7例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心肌酶谱异常15例。经卧床休息、吸氧、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后,好转16例,好转率94.12%。结论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存在相关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防治脑-心综合征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急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功能监护。  相似文献   

11.
陈建 《河北医学》2012,18(12):1758-176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30例中青年TI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各组中Hhcy患者发生率,分析Hhcy与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及TIA组中Hhcy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与无Hhcy患者相比,Hhcy患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危险度明显增高.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 Hcy可作为对有脑血管病倾向的中青年常规检查指标,对预测及指导治疗脑血管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8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8.1 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急性心衰 8.1.1 缺血性心脏病是40岁以上人群心衰的最常见病因.通过询问病史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特别是心电图和心肌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多数可以明确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和评价心脏的结构变化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造影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48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作为TIA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组颈部血管超声造影、DSA检查结果,并统计两种方式检查颈动脉狭窄、闭塞符合率及总体符合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脑梗死组狭窄程度均重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病变血管检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检查颈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7.96%,闭塞符合率为91.67%,总符合率为95.89%。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重于TIA,颈部血管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狭窄、闭塞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接近,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岩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9):1767-176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径狭窄<7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将114例TIA患者分为无斑块组(35例)、非溃疡斑块组(41例)和溃疡斑块组(38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4例患者平均随访12.6个月,发生脑梗死12例,发生率为10.5%,其中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86%(1/35),非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4.88%(2/41),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3.68%(9/38),3组患者脑梗死年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溃疡斑块组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斑块组和非溃疡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DS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有助于预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5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24h内行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者进行动态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08例(71 1%),心肌酶谱异常62例(40 8%),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发生于基底节丘脑、侧脑室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叶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0 01);发生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0 01);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均异常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P<0 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与脑血管病类型无关,而与脑血管病发生部位明显相关;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异常可以反映脑血管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发作类型。被公认为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颈椎病所致椎动脑受压、脑血管痉挛、血液成分异常及血管炎等多种学说,其预后认为约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1/3可自行缓解。2003年11月-2005年6月我们通过对TIA患者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血管超声)及头颅螺旋CT检查,明确TCD对TIA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CD患者104例,4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三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分析各组的颈动脉结构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脑梗死组的IMT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IA组及对照组(P<0.05),但TIA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IA组的EDV及PSV低于脑梗死组与对照组,RI高于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脑梗死组的Q值低于TIA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检查颈动脉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于IC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CD患者104例,4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三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分析各组的颈动脉结构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脑梗死组的IMT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IA组及对照组(P0.05),但TIA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IA组的EDV及PSV低于脑梗死组与对照组,RI高于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脑梗死组的Q值低于TIA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检查颈动脉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于IC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