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素圃医案》系清新安名医郑重光晚年的医案集,全书4卷计收184案.郑重光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医家,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伤寒治效”53例中以四逆汤加减形式治疗38例.他重视阳气,擅用姜附,特色突出,四逆汤在《素圃医案》“伤寒治效”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2.
《素圃医案》系清新安名医郑重光晚年的医案集,全书4卷计收184案。郑重光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医家,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伤寒治效"53例中以四逆汤加减形式治疗38例。他重视阳气,擅用姜附,特色突出,四逆汤在《素圃医案》"伤寒治效"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3.
2007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医火神派探讨》一书,同年8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问世,两书互相羽翼,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了火神派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这两书的作者主任医师张存悌,由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今火神派忠实传人和代表人物的地位.去年11月,香港中医界邀请张存弟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明末清初新安名医郑重光先生《素圃医案》中暑证的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对《素圃医案》进行认真学习,整理、分析书中相关暑证验案,阐述、归纳郑重光治疗暑证的学术特色,并总结出郑氏治疗暑证的独特经验。[结果]《素圃医案》为郑氏晚年的医案集成,其中暑证治效11案,用温热药者5例。素圃治疗暑病不概用香薷,亦长于以干姜、桂、附子等辛温药治疗阴暑之证;脱证以参、芪救逆固脱,气虚则习用生脉饮清补之,益气生津而不恋邪;素圃辨病多平脉用药,精于脉诊,并注意服药时以粥养胃。[结论]《素圃医案》中暑证的治疗经验颇具特色。素圃治疗暑证与同时代医家并不完全相同,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善用温热药物,其中医理对现代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火神派是我国中医界一个独特的分支,其对疾病的认识、辨证乃至遣方用药都与其他学派有很大的差异。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其著作《医理真传》的自序[1]3中说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相似文献   

6.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相似文献   

7.
李争红 《当代医学》2011,17(7):163-163
火神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中温病派的分支,其一代宗师和开山鼻祖是郑寿全。其弟子众多,依传其衣钵,郑氏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火神派的理论基础认为,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火神派核心是一种温补介入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9.
痢疾验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属中医学“泄泻”、“腹痛”范畴。有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治疗该类病例,颇有心得,尤其运用“痢疾验方”,收效显著。其方来源于当代名医薛伯寿《继承心悟》中引用《齐氏医案》方,薛氏云:“其方出《齐氏医案》,余用颇效。凡患红白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岭南名医易巨荪《集思医案》版本源流、学术思想的整理及研究,认为近代岭南四大经方派医家“四大金刚”的名号出自易巨荪《集思医案》;《集思医案》现存世之手抄本为民国初年苏任之橘香书楼藏版;易巨荪《集思医案》的学术特点是能活用经方救治疑难危重病证;易巨荪创制的升麻鳖甲散在近代广东防治烈性鼠疫传染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钱乙的儿科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吐泻部分的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钱氏论治泄泻的经验与特色。钱乙善于辨脏腑寒热虚实及轻重缓急,重视发病时令季节,创制异功散、白术散等著名方剂,对后世医家论治小儿泄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继洲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医家,毕生辛勤治学,精研经典,于针灸造诣尤深,所撰《针灸大成》一书论述内容十分广泛,尤以针灸防治中风极富特色。本文从针灸防治的理论渊源、学术特点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杨继洲针灸防治中风的学术特色及其对后世医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院门诊2009年10月~2010年3月不合理处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门诊不合理处方的规范性和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我院门诊的处方质量,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方法:抽取我院门诊2009年10月~2010年3月的不合理处方4134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药理学》和有关文献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归类,分析其不合理原因,提出相关建议。结果:共抽查不合理处方4134张,以不合理总频数7001张计,其中书写不规范的3699张,占52.84%,用药不合理3302张,占47.16%。结论:我院门诊仍存在一定量的不合理处方,医院、医师、药师信息部要共同努力,携手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翟良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家和医学启蒙家,行医50余年,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致力于医学的启蒙和普及。就翟良的家世、生平、里籍、医学著述进行简述,总结其著作《经络汇编释义》的学术特点,从汇集经络腧穴文献、勾画出经络腧穴框架;重视解剖知识;图谱歌诀并举、适于医学的启蒙和普及;重视胎儿与经络滋养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忽略病机;只重症状体征,忽略脉诊;只重单方,忽略合方;只重经方,忽略时方;只重方证,忽略药量。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辨证,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忽略时方、合方及药物剂量,避免临证误区,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银质针是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陆氏伤科的治伤工具,以“循经取穴”、“以痛为腧”和“功能运动中的痛点”为取穴原则,在软组织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介绍银员针疗法的发展应用概况、银质针的规格和特点、银质针疗法的取穴原则和银质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下法是用具有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使患者发生泻下而达到治疗里热证目的一种方法,它既是一种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又是一种治疗措施。下法的应用始于《内经》,后为汉代医家张仲景广泛应用。其后,历代不断发展、完善。有著名的寒下方剂三承气汤,指出了寒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又将寒下法与化瘀、清热法配合应用;还将寒下法与补法合用,治里实兼阴亏者等。  相似文献   

18.
胆汁返流食管炎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吞酸"、"反胃"、"嘈杂"之症。中医病机多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病因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或湿热,湿浊内困中焦,导致胃失和降而发此病。金海生老中医治疗胆汁返流食管炎抓住"寒、热、虚、实"四字提纲,辨证施治,并对主症烧灼疼痛进行分析,采用"左金丸"、"乌贝散"等方剂来调节胃酸,因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杨惠民教授临证灵活运用天麻钩藤饮辨治以头痛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以其特有的方证相应及异病同治思想辨治,强调每个方子都有其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以及加减法,认为方药的用途,有对症状、对证候、对体质的不同层次.不同的疾病有着相同的症状及体质类型,也可用同一个方.天麻钩藤饮是其常用的体质性用方,也是改善阴虚阳亢体质的名方.临床用于面色潮红、形体较瘦类体质,以头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