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2.
“实脾”在治疗肝病中的体会牛学恩,孔令华(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主题词肝病(中医)/中医药疗法,健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源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一般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在治疗...  相似文献   

3.
1.肝病实脾的意义和置要性肝病实脾的理论是《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出的,《金匮要略》则在第一条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列为上工治未病的例子,可知肝病实脾是针对肝病及牌的病理变化而言的。 2.肝病实脾在治疗眼病中的具体应用由于肝郁不舒,横逆乘脾,脾虚失运,气血生压化之源不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限底病,眼底出血,血管怒张,渗出,水肿,视物昏蒙,云雾移睛等,治以疏肝扶脾。疏肝的目的主要在于解郁,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病变部位的气血供应,加速病灶的吸收,扶脾的目的在于加强脾胃气化作用,促进新陈代谢,消减渗出水肿,肝病及脾,肝实脾虚,水肿渗  相似文献   

4.
酒精性肝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可归属于中医"酒疸""伤酒""酒癖""酒臌"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酒精性肝病多因酒毒伤及肝脏,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而发病.邵铭教授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理论,认为脾运失健是发病的关键,气滞、湿阻、血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临证用药灵活,以健脾运脾为要,配以专方专药,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以葛根、枳椇子为主药,提出对酒精性脂肪肝重在疏肝运脾、化湿运脾、活血运脾,对酒精性肝炎重在清热利湿运脾,对于酒精性肝硬化重在养正除积,以柔肝健脾,活血消癥为基本治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对肝脏疾病的记载,从病因、病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生死预后等诸方面,皆有极为详尽的阐述,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对张仲景论述肝病的原文部分展开讨论,是有所裨益的。肝病传脾宜以实脾为先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之功能正常、疏泄条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能,出现肝脾不和等一系列不良的病变。故《金匮要略》首篇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  相似文献   

6.
腹泻是胃肠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发病因素涉及肿瘤、营养状况、手术、围术期治疗等方面。胃肠肿瘤术后腹泻发病之本在于脾虚,治疗应注重脾脏的调和培补,调节脾的功能状态,即“实脾”。“实脾”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整体观五脏相克的角度论治肝病当先实脾以防传变;笔者认为“实脾”其本意是指使脾脏充盛,保持健运的功能状态,“实脾”非仅针对肝病传脾,而是对于以脾土虚弱为发病之本的疾病而言,可为脾病或他病。藏象脾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具有相通性,具体体现在消化代谢及免疫防御功能方面。该文兹从肠道菌群、中医“实脾”、胃肠肿瘤术后腹泻探讨三者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论治该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病实脾论治”是医圣张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把“实脾”理论作为治疗肝病之大法,在几十年临床中治疗各期(型)肝病,均收到很好的效果,“脾”从解剖学上讲不属于消化系统,但从中医理论来看,“脾”不仅直接调节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而且对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肝病传脾”的理论,即为肝病的进展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血液、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像慢性迁延性肝病出现的“三联征”(蜘蛛痣、乳房发育、肝掌)或合并出现的消渴、多毛、闭经、痤疮、皮肤紫纹、满月脸、突眼、心慌等,都是肝病…  相似文献   

8.
王琴 《肝博士》2008,(1):38-38
肝病患者忌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不好消化的食品。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病为什么要护脾?该如何护脾?  相似文献   

9.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至金元李东垣已自成系统理论,追溯其源,将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具体运用于临证,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不难看出。拙文试就《金匮》中重脾胄学术思想及其体现择例简介如下。 一。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虽是仲景在论如何治未病时,以肝为例所述,但一语道出了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生克”关系,在病理上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健脾、补肾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临床运用健脾法、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如下论述: 1 脾虚、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主要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最易影响及脾,终必及肾。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藏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运化功能的发挥,肝病疏泄失常,脾最易受其影响,而致脾失健运。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日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则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  相似文献   

11.
董治中主任医师系吉林省名老中医,从医近70年,娴熟经典,善用经方,现就董老治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1娴熟经典,指导临床董老在治疗慢性肝病时,始终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原则,并努力实践之。他说: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3.
"久病必瘀",慢性肝病从瘀论治已经成为众多肝病学者的共识[1]。同时,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及其并发症等所出现的急、重症,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黄疸(急黄、肝瘟)、癥瘕、鼓胀、癫狂、血证等病(证)相类似。在其发生、发展的一定阶段,病机多为"瘀热在里"、水(湿)血互结等,笔者遵从《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的理论而予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临床运用亦较为广泛。现不揣简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4.
缪希文 《河北医学》1996,2(3):290-291
慢性肝病求治于脾肾(068250)河北省滦平县医院中医科缪希文慢性肝病,是由于急性肝病治疗不见好转,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而致。从临床上所见,多因治疗不当,脾失健运,久病伤及脾肾而成。《金匮要略》指出:"脾胃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肝脾关系的剖析,从补脾以实脾、护脾以实脾、运脾以实脾阐述了肝病实脾的意义。认为临床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宜从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虚实脾三方面灵活运用实脾之法。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长期临床中有三点体会:①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慢性肝炎病人,依其临床不同表现,可辨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证候。但不论虚证实证,自始至终都有脾胃因素存在。慢肝病人几乎都有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纳少,大便不调的肝脾病变。通过辨证施治,脾胃功能恢复较好的,病情好转的比较快,预后亦觉理想。反之脾胃症状不明显或对治疗反应不佳,预后多不满意。故肝病治疗应谨守“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以疏肝调脾为宜。处方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肝脾关系的剖析,从补脾以实脾、护脾以实脾、运脾以实脾阐述了肝病实脾的意义。认为临床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宜从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虚实脾三方面灵活运用实脾之法。  相似文献   

18.
《难经·六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匾·脏腑经络先后篇》云:一夫治本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这些经文虽不一定全面,但却提出了在治疗肝脏疾病时,应事先考虑到疾病传变于脾的可能性和肝、脾之间互相影响的必然性,而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达到阻止传变治愈本脏疾病的目的。肝如木回曲直,其性生发、条达而柔和,其功能是藏血而主疏泄.性喜余达而恶抑郁,具有欣欣向荣的生发之机,主少明春升之气,“肝属木”。脾如土罗稼稿,可以生长、变化,生化万物,而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相似文献   

19.
实脾法在慢性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复杂性疾病.它病程冗长,变化多端,虚实夹杂,多散在于祖国医学中的"黄疸"、"胁痛"、"积聚"等证候.<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临床多具有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胁下不适或疼痛等表现,而前四症均为脾虚所现,故治疗宜"实脾"(益气健脾,扶土抑木).<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脾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也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相似文献   

20.
脾脏的升降气机、运化水谷、生成运行血液、主思虑等方面的功能多受肝脏辅助和协调。脾者肝之属,脾运赖肝以疏、脾统赖肝以藏、脾升赖肝以扬、脾思赖肝以调。脾病多受肝脏的影响,肝病常先传病于脾,肝病多传病于脾。在临床上理清肝脾关系治脾不离肝,对临床辨证和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