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刺对脑葡萄糖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明确针刺特定穴位对特定脑功能区影响,探索针刺效应的作用原理,方法 选穴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对应于肢体取穴的一侧),应用18F-FDG PET技术观察电针对12例正常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功能活动的变化。结果 针刺穴位后,可见两侧额叶,中上颞叶,顶叶,感觉皮层,丘脑,眶回,对侧小脑,海马,对侧前了颞叶葡萄糖代谢和脑功能活动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结论 针刺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PET影像技术研究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中得到重复。  相似文献   

2.
应用PET研究针刺信号对人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和^18F-2-脱氧葡萄糖(FDG)研究针刺时人脑内能量代谢的生化过程,进一步阐述针刺信号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名和脑梗塞患者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右侧,患者选择瘫痪侧上下肢体,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使用GE Advance Ⅱ PE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PET显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健康志愿者针刺前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基本对称,当电针右侧诸穴位时,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4例脑梗塞患者针刺前PET所示的病灶区葡萄糖代谢明显低下(和头颅CT或MRI所见相同),但病变范围更大,电针时左内囊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病灶区明显缩小。较大动脉梗塞患者电针时病灶区葡萄糖代谢增高,皮质增宽,水肿区明显缩小。定量分析见病灶区局部脑/全脑葡萄糖比值变化明显和葡萄糖代谢变化率增高。结论:(1)针刺健康人肢体穴位时,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2)针刺瘫痪侧肢体穴位时,除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外,针刺前所见的葡萄糖代谢低下区也明显增高,病灶缩小或消失。(3)针刺可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3.
表里经穴电针时脑葡萄糖代谢PET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针刺表里特定经穴(解剖位置相对)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及其效应差异.方法 表里经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和支沟(10例),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和间使(12例),随机选单侧取穴.空白对照(5例)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电针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 针刺表经穴位后,可见两侧中额叶和颞叶、丘脑、对侧小脑、海马等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里经穴位后,可见两侧巾额叶,对侧颞叶、丘脑、小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对照组没有变化.结论 在生理状态下,针刺表里经穴对大脑起不同的调节作用.说明了穴位电针与脑功能区活动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针刺健康人阴阳经穴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脑功能显像剂^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在相同条件下电针刺激30名健康人阴经、阳经穴,观察其对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不同脑功能区影响和其效应差异。方法:30名健康人按随机选取阳经穴或阴经穴分为2组,阳经穴组12名,选取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阴经穴组18名,选取内关和尺泽,三阴交和阴陵泉,均为单侧取穴。结果:针刺阳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和颞叶、顶叶、丘脑、眶回、对侧小脑、海马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阴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对侧颞叶、小脑、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例。治疗组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外关、足三里,对照组取上述穴位旁开0.5cm处的非经非穴点进行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针刺8周。治疗前后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MSE)量表评分,同时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据此计算患者各感兴趣脑区健、患侧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健、患侧额叶、丘脑、尾状核,健侧颞叶、海马、扣带回葡萄糖代谢较针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侧额叶、颞叶葡萄糖代谢减低(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健、患侧颞叶、尾状核,健侧丘脑和患侧额叶葡萄糖代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可以提高VD患者认知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机制。方法 21例脑梗死患者,病灶位于左侧基底节区。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穴位针刺组(A组)、非经穴针刺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7例。A组予针刺右侧外关穴,B组予针刺非经非穴位点(右侧外关穴旁10 mm点),C组为空白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PET/CT头部显像。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及SPM8软件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38),右侧额叶额上回(BA9),左侧扣带回(BA24),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蚓锥,右侧小脑后叶扁桃体;B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额叶额上回(BA6、BA9、BA10)、额中回(BA6、BA10),左侧额叶中央前回(BA4),双侧海马钩回(BA36、BA38),左侧扣带回(BA24、BA31),左侧后扣带回(BA30),左侧楔前叶(BA7),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侧枕叶舌回(BA18)。与B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22、BA38),右侧额叶额下回(BA47),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扁桃体。针刺外关穴双侧半球激活的脑区集中在健侧,双侧颞叶颞上回及右侧额叶额下回;小脑激活的区域集中在左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扁桃体。结论 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导致脑内局部区域葡萄糖代谢增加,PET/CT脑功能成像能够直观显示针刺穴位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穴位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25例VD病人,随机分为5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B组加用百会,C组加用水沟,D组加用神门,E组加用百会、水沟和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豆状核、双侧尾核、双侧扣带回、双侧小脑为感兴趣区.结果针刺偏瘫的常规穴位,豆状核和颞叶葡萄糖代谢升高;针刺百会穴额叶、颞叶和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升高,针刺水沟穴则额叶、丘脑和豆状核升高,针刺神门穴顶叶和豆状核升高,同时针刺三穴,额叶、颞叶、丘脑和豆状核等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升高.结论百会、水沟、神门对不同脑功能区的葡萄糖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脑区有着不同的作用侧重.  相似文献   

8.
针刺少阳经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人脑对循经取穴针刺的响应特征,探讨循经取穴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对6例慢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取少阳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穴位,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进行扫描,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对重建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并与健康人脑功能成像进行比较,观察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针刺后患者的脑干、脑岛等疼痛矩阵脑区的兴奋区明显减少,脑功能减低区以右侧颞叶为主转变为双侧颞叶对称区域。结论:针刺少阳经对慢性偏头痛镇痛作用的可能靶点是脑桥、脑岛、额叶前部等脑区,针刺后引起双侧颞区脑代谢减低的转变可能是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对脑内能量代谢的协调再分配起到整体、良性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对正常健康老年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为针刺效应和特异性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10例正常老年人随机分为穴位组和非穴组。治疗组取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外关、足三里穴,对照组取上述穴位旁开的非经非穴点进行针刺研究,每天1次,每星期5次,连续进行8星期。治疗前和治疗8星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检查,观察针刺前后感兴趣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特征。结果针刺8星期后穴位组双侧额叶和双侧海马区葡萄糖代谢较针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非穴组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8星期后治疗组双侧额叶和左侧颞叶葡萄糖代谢均明显高于非穴组(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可以提高正常老年人认知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且具有显著的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研究百会、水沟、神门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从该穴组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10例V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B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PE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为感兴趣区。分析各区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双侧额叶、健脑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健脑颞叶的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表明,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理.与其改善额叶、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1.
针刺头穴对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石现  左芳  田嘉禾 《针刺研究》2005,30(3):167-170
目的:研究针刺百会、曲鬓穴对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Talairach大脑立体定位法,运用PET观察运动状态下中风患者电针前后以及电针治疗3周后的大脑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结果:①针刺的即刻效应:患者双侧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运动前区及顶上小叶和健侧的补充运动区发生了明显的代谢功能改变,表现为糖代谢增高的区域集中于健侧,代谢减低集中于病灶侧。②3周后效应:患者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仍有改变,仍表现为糖代谢增高的区域集中于健侧,代谢减低集中于病灶侧。结论:电针头穴百会与曲鬓可以升高或降低双侧大脑的运动功能区域中葡萄糖的代谢,从而可能诱导与运动相关的某些区域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促进运动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头针对抑郁症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头针对抑郁症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12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头针治疗,取穴为顶中线(MS5)、额中线(MSI)和双侧额旁1线(MS2)。电针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接受PET检测。框取感兴趣脑区(ROI),将各脑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上述穴位头针能升高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右侧扣带回、右侧尾核和左侧小脑葡萄糖代谢,降低右侧颞叶、双侧丘脑葡萄糖代谢。结论 电针抑郁症患者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影响不同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初步表明头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与其调整皮质一边缘通路功能障碍、提高脑区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针刺头穴对运动条件下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观察运动状态下针刺头穴对正常人大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观察6例正常人运动时针刺前后的大脑细胞葡萄糖代谢井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针刺百合与左侧曲鬓穴可使双侧大脑顶上小叶、楔前叶葡萄糖代谢增高,但以左侧大脑为主;葡萄糖代谢减低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小脑、脑干和前额区及颞叶。结论:针刺头穴百合与曲鬓可以增强大脑双侧有关运动区域的代谢,但以同侧为主。同时也影响大脑的高级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4.
针刺申脉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针刺申脉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方法:利用血氧依赖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健康志愿者的申脉穴在行针及留针不同针刺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SPM信号处理系统,对比分析不同针刺状态下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申脉穴主要激活边缘系统(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额叶、颞叶等脑区,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行针过程中首先激活对侧脑区,留针后逐渐由对侧延伸到双侧。结论:激活的脑区可能在申脉穴治疗失眠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时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activity evoked by acupuncture and conventional stroke treatment, and identify the treatment targets.METHODS: In total, 21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11 patients) received both acupuncture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group B(10 patients)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nly.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 was performed on each participa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gional homogene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by comparing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activity between treatments.RESULTS: Group A showed higher Re Ho in the frontal lobe(BA6, BA46), supra-marginal gyrus(BA40),middle temporal gyrus(BA21), cerebellum, and insula. Group B showed higher Re Ho in the frontal lobe(BA6) and parietal lobe(BA3, BA7).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riggered relatively different clinical efficacy and brain responses. Acupuncture treatment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ymptoms of stroke patients. More marked changes in sensory,emotional, and motor areas(including the frontal lobe, middle temporal gyrus, cerebellum, and insula) might reflect the specific acupunctur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6.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