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1μmol/L的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及TBIL、ALT、γ-GT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4.12%vs 76.32%,P〈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肝功能(TBIL、ALT、γ-G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TBIL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LT和γ-GT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4周。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分别为38.2±50.2μmoL/L和72.0±70.3μmoL/L,ALT分别为70.2±66.8U/L和116.6±100.5U/L,GGT分别为70.2±51.0U/L和122.0±102.8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66例总胆红素〉171μmol/L的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120)ml,静滴,1次/天;对照组(33例)用岩黄莲注射液12ml,静滴,1次/天。两组同时应用维生素、能量合剂等,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治疗前后TBil、ALT、AIJP和γ-GT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观察到复方甘草酸苷相关的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4周的门冬氨酸-鸟氨酸、腺苷蛋氨酸和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结果门冬氨酸-鸟氨酸和腺苷蛋氨酸组在4周治疗结束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2.2%,显著高于门冬氨酸钾镁组(30.6%),P〈0.01;门冬氨酸-鸟氨酸与腺苷蛋氨酸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每日降幅分别为4.3μmol/L±5.1μmol/L和4.3μmol/L±5.6μmol/L,显著高于门冬氨酸钾镁对照组(2.1μmol/L±8.3μmol/L),P〈0.01。结论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粉针剂能有效降低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易学东  罗亚文 《山东医药》2011,51(45):63-6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PE治疗,治疗组采用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两组均在PE治疗前、PE结束时、PE后14 d检测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PE后14 d,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4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1。PE结束时,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ALT明显下降(P均〈0.01);PE后14 d,治疗组TB、ALT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PE结束及治疗后14 d,两组ALB、PTA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退黄灌肠方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退黄灌肠方灌肠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腹胀、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肝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腹胀、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药退黄灌肠方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7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退黄药物方案;激素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生化学应答情况、有效率和安全性。结果激素治疗组生化学应答较早,ALT、AST、TBil、DBil、ALP水平在治疗2周时分别为(93.2±65.6)U/L;(61.7±30.7)U/L;(168.3±98.9)μmol/L;(124.7±81.4)μmol/L;(117.2±40.1)U/L、4周时分别为(52.6±32.0)U/L;(77.4±144.1)U/L;(88.9±59.7)μmol/L;(64.7±48.4)μmol/L;(116.6±63.1)U/L均较治疗前(172.9±104.8)U/L;(264.7±169.7)U/L;(259.1±108.8)μmol/L;(182.2±82.4)μmol/L;(153.8±69.9)U/L显著降低(P均0.05);对照组治疗2周仅ALT、AST降低明显(P0.05),而TBil、DBil于治疗4周后方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GGT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时激素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3.8%比66.7%,χ~2=11.919,P=0.001;87.5%比57.1%,χ~2=6.081,P=0.014)。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地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农肝康合剂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包括抗病毒、护肝、支持及对症疗法,使用药物如拉米夫定、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血制品、维生素C及肌苷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神农肝康合剂50ml,口服,3次/d.15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影像学变化以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达95%及8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血清胆红素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减轻或消除症状体征、改善影像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神农肝康合剂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其中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 mg,1次/d,2 d后减量至5 mg,1次/d,2 d,最后减量至2mg,1次/d,维持3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TBil水平(228.3±97.2)μmol/L较对照组(276.4±73.2)μmol/L降低(P=0.001),PTA(44.3±12.9)%较对照组(39.9±18.3)%提高(P=0.017),但ALB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2.3)g/L vs(33.9±7.8)g/L,P=0.184)];两组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救治成功率(60.4%)明显高于对照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在严格把握糖皮质激素适应证和治疗时机的前提下,其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另86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存活患者的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6个月时,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由治疗前的270.1±81.8μmol/L和342.5±130.7U/L降至74.9±36.5μmol/L和71.24±2.8U/L,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更明显(P〈0.05);恩替卡韦组的HBVDNA转阴率为69.8%,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6.8%(P〈0.05)。病死率分别为7.0%和10.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近期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注射用 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62例,被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在对照组,给予护肝、降黄、抗病毒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AC静脉滴注,连续治疗6 w。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在治疗6 w末,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5.4±2.9)U/L和(74.3±8.7)U/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清TBIL水平为(85.1±54.6)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PC-Ⅲ、IV-C、HA和LN水平分别为(87.1±15.8)μg/L、(74.5±15.2)μg/L 、(95.7±13.7)μg/L和(83.9±16.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5.1±2.8)μg/L、(5.2±2.9)μg/L和(13.7±0.9)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情控制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NA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减轻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戊型肝炎重度黄疸患者78例,同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2组均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能量合剂保肝,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静滴,1次/d,而对照组则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6周。TBil85μmol/L,ALT160 U/L为主要有效指标。两组间均数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6%(33/39),优于对照组66.7%(2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为(68.9±40.3)μmol/L,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129.1±69.3)μmol/L,其中各组F值为:24.658、36.145,χ2值为12、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对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速黄疸消退,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肝(ALSS)治疗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治疗52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随机选择43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TBil、AST、ALT、ALB、BUN、Cr及PTA等指标。结果经人工肝治疗后84.62%患者原有的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ALT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TA、ALB明显上升(P〈0.05),BUN、Cr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治愈好转率为84.62%(44/52);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为55.81%(24/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采用人工肝辅助治疗,能提高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愈好转率。还可以通过TBil反弹的现象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抗结核同时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予以(HRZE)2/(HRZ)4抗结核治疗。39例患者同时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43例作为对照,观察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结束时,抗病毒组肝功能指标(ALT48.1±6.7U/L、AST 39.1±5.6U/L和TBil24.9±3.6μmol/L)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ALT 77.7±9.8 U/L),AST 69.9±9.5U/L和TBil 32.1±6.7μmol/L,P〈0.01);抗病毒组停药率为5.1%,非抗病毒组为9.3%(P〉0.01)。结论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对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防止肝炎发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特利加压素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及对腹水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5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其处置方式的不同分为特利加压素处理组(n=25)和传统处理组(n=2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 d、3 d、7 d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肌酐、尿素氮等肝肾功能指标及24 h尿量和腹围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 d和7 d,特利加压素治疗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为(100.88±28.51)μmol/L和(95.28±25.34)μmol/L,显著低于传统处理组【分别为(124.34±19.88)μmol/L和(113.99±26.89)μmol/L,P<0.05】;尿素氮水平为(10.13±4.76)μmol/L和(9.05±4.53)μmol/L,低于传统处理组【分别为(13.12±5.28)μmol/L和(12.34±5.99)μmol/L,P<0.05】;24 h尿量为(1825.6±613.34) ml和(1990.8±731.16)ml,显著多于传统处理组【(1334.42±542.33)ml和(1421.54±698.99)ml,P<0.05】;腹围为(91.32±7.4)cm和(91.04±7.45)cm,显著小于传统治疗组【(96.28±6.89)cm和(96.55±7.99)cm,P<0.05】。治疗7 d后,特利加压素组患者腹水好转率为76.0%(19/25),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的40.0%(10/25,P<0.05);而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利加压素能有效改善其肾功能,减少腹水,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短期使用该药,对患者肝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乔锐  王海昌  孙冬冬 《心脏杂志》2020,32(4):337-343
目的 明确曲美他嗪在缺血再灌注(I/R)大鼠离体心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寻找最佳的药物浓度。 方法 选取体质量介于(220~250) g的雄性健康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快速腹腔注射水合氯醛(100 mg/ml)和肝素(500 U/kg)。离体心脏正常灌注开始后,实验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I/R组,5 μmol/L,10 μmol/L和20 μmol/L曲美他嗪处理I/R组。实验全程采用Labchart软件记录左心室内压力的数值,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评价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检测各组心脏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活性、细胞色素(cytochrome)C和有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和I/R组比较,5 μmol/L TMZ处理 I/R组LVDP有升高,左室舒张末压有降低趋势;而10 μmol/L TMZ处理I/R组和20 μmol/L TMZ处理I/R组均能够明显增加LVDP,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和I/R组比较,5 μmol/L TMZ处理I/R组有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LDH的含量、caspase-3活性以及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趋势;而10 μmol/L TMZ处理I/R组和20 μmol/L TMZ处理I/R组均能够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LDH的含量、caspase-3活性以及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10 μmol/L和20 μmol/L曲美他嗪在I/R离体心脏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行血浆置换(PE)治疗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29)。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ST、GGT、TBIL、DBIL、ALB、TP、BUN、Cr、TBA、ALP指标变化及预后。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达到9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AST和GGT水平分别为(73.4±52.) μmol/L、(75.9±58.4) U/L和(48.6±19.0) 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3±81.2.)μmol/L、(147.8±47.0) U/L和(150.8±68.5) U/L,P<0.05】;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无死亡病例,而对照组有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另死亡1例;在107次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9例次出现过敏性反应,1例出现血压下降,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能够较快地改善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高胆红素血症,对后续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4例治疗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肝功能生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PT,比较两组患者在早、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生存率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 在早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3%(31/49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9.7%(23/58例)(χ2=5.923,P=0.015).在中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0%(17/27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5.1%(13/37例)(χ2=4.854,P=0.028).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8例,存活4例;对照组4例,存活1例.在血清TBiI>342μmol/L的50例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56.0%,高于56例对照组的26.8%(χ2=9.351,P=0.002).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HBV DNA载量下降3.95 lg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1.78 lg拷贝/mL(t=5.847,P=0.001).结论 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早期及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在TBil>342/μmol/L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3 m,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在3 m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乏力和纳差的改善率分别为92.00%和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56.41%和58.33%,P〈0.05);治疗组ALT为(35.6±17.2)U/L、AST为(38.5±18.6) U/L、GGT为(40.6±19.7)U/L、总胆红素为(16.1±13.9)μmol/L,均较治疗前[分别为(110.8±61.4)U/L、(97.2±62.4) U/L、(106.3±60.1)U/L、(47.8±19.3)μmol/L)]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基线时III型前胶原肽为(36.7±11.3)μg/L、透明质酸为(276.4±79.5)μg/L、层粘连蛋白为(169.8±73.4)μg/L、IV型胶原为(155.8±61.5)μg/L,治疗后均显著下降[分别为(16.4±6.1)μg/L、(110.8±51.4)μg/L、(70.8±34.9)μg/L、(97.8±41.4)μg/L,P〈0.05)]。结论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