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59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探讨卵巢肿瘤中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结果:PCNA在良、恶性上皮性卵巢瘤中均有表达,但卵巢癌中PCNA的阳性率(80.9%)明显高于良性卵巢瘤中的阳性率(25%,P<0.01)。卵巢癌中,高分化卵巢癌PCNA的阳性指数评分低于中、低分化卵巢癌(P<0.001),PCNA阳性指数评分与分化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s=-0.50(P<0.01)。Ⅰ/Ⅱ期卵巢癌PCNA指数阳性指数评分低于Ⅲ/Ⅳ期卵巢癌(P<0.05),PCNA阳性指数评分与临床期别之间呈正相关,rs=0.43(P<0.01)。结果提示,分化程度低、临床期别高的卵巢癌细胞增殖快,PCNA的检测有助于鉴别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并有可能作为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C-myc基因过度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子宫颈鳞癌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IN及子宫颈鳞癌手术标本石蜡包埋切片中的PCNA及C-myc基因蛋白变化并分析子宫颈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从正常子宫颈、CIN到子宫颈鳞癌,PCNA含量及C-myc阳性表达呈增高趋势。CINⅢ及子宫颈鳞癌的PCNA标记指数(PCNALI)及C-myc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及CINⅠ-Ⅱ,并且C-myc基因阳性表达与PCNA大量出现呈正相关。PCNALI及C-myc阳性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而增加。子宫颈鳞癌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对PC-NALI及C-myc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检测CIN及子宫颈鳞癌中PCNA数量及C-myc基因表达可了解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及估计肿瘤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59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增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探讨卵巢肿瘤中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结果:PCNA在良,恶性上皮性卵巢瘤中均有表达,但卵巢癌中PCNA的阳性率(80.9%)明显高于良性卵巢瘤中的阳性率(25%,P〈0.01),卵巢癌中,高分化卵巢癌PCNA的阳性指数评分低于中,低分化卵巢癌(P〈0.001),PCNA阳性指数评分与分化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与Fas、Fas配体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Fas、Fas配体(FasL)表达其意义。方法:光镜下观察35例子宫内膜癌及15例子宫内膜增生HE染色石蜡切片中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Fas及FasL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中细胞AI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在子宫内膜癌中高AI与高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大于1/2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低有关。Fas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癌中明显低于子宫内膜增生。FasL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癌中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结论:细胞凋亡异常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AI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Fas、FasL表达异常可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与细胞凋亡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监测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核组织(实验组)及其周围正常肌组织(对照组)中,p53基因蛋白产物、Fas基因蛋白产物、Fas配体(Fas-L)基因蛋白产物及Bcl-2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各项阳性表达:p53蛋白为36.67%,Fas-L蛋白为56.67%,Bcl-2蛋白为77.42%;对照组各项阳性表达;p53蛋白为20.00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增殖症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产物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法检测正常增殖期、增殖症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凋亡细胞,应用组免法检测Bcl 2、P53、Fas及Fas L抗原。结果:(1)与正常增殖期相比,增殖症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高,Bcl 2 蛋白含量高,Fas、Fas L蛋白含量低下;(2)内膜癌癌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高,Bcl 2蛋白含量低,1/3标本中Fas、Fas L蛋白含量丰富;(3)P53 仅存在于12% 的内膜癌细胞核内。结论:增殖症内膜凋亡细胞增多显示了良性病变内膜中细胞凋亡对过度增生的抑制。内膜癌细胞凋亡增多则与Bcl 2 低表达,Fas、Fas L高表达及P53部分表达相伴,表明癌变内膜中细胞凋亡调控受多种基因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了60例卵巢囊腺肿瘤组织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PCNA和p53蛋白在良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三类不同性质的病变中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别(P〈0.001,P〈0.05)。p53蛋白与PCNA表达关系密切,高增生指数(PCNA+++)肿瘤p53蛋白阳性率高,低增生指数肿瘤(PCNA+,-)p53表达率低。认为在卵巢囊腺肿瘤中检测PCNA和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孕妇死胎胎儿肝组织中HBV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通过产妇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在胎儿肝组织中表达的高危因素。方法:采集50例乙型肝炎产妇娩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肝组织,用链酶卵白素-生物素(SP)法检测HBV;与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对照。结果:在肝细胞浆内 HBcAg阳性颗粒呈弥散分布,肝细胞核不着色;含 HBcAg 颗粒的肝细胞胞浆里弥漫棕黄色,成点、灶片状分布于肝组织中;毛细胆管上皮和管腔内也可见到棕黄色HBcAg颗粒。50例乙型肝炎产妇娩下的死胎肝组织中HBcAg阳性21例(42.00%),其中静脉血HBV单项阳性(两时半一项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HBcAb皆阳性)和大三阳(HBsAg、HBeAg、HBcAb皆阳性)的婴母分娩的死胎肝组织中 HBcAg 阳性分别为 3 /12例(25.5%)、2/12例(16.67%)和 16/26例(61.52%),前两者差异不显著(P> 0.05);后者与前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婴母静脉血HBV大三阳是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在胎儿肝组织中表达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卵巢浆、粘液性囊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卵巢浆、粘液性囊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PCNA的单克隆抗体PC10,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份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8份卵巢粘液性囊腺癌和5份正常卵巢组织的石蜡标本作PCNA表达的检测,并根据其阳性细胞率评分。结果:卵巢浆液性囊腺癌PCNA阳性细胞率评分高于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PCNA阳性细胞率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PC-NA阳性细胞率评分越高;伴有淋巴转移者PCNA阳性细胞率评分高于无淋巴转移者;PCNA表达为强级的患者5a生存率明显低于PCNA表达为弱级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PCNA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预测卵巢浆、粘液性囊腺癌淋巴转移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调节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E2、P、RU486及TNF α对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离体原代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体细胞经 TUNEL 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表明:(1)外源加入E2抑制腺体细胞凋亡,刺激Bcl 2 的表达。(2) P 抑制腺体细胞的凋亡,不刺激Bcl 2、Fas 及Fas L 的表达。(3) RU486 刺激Fas 抗原增加并诱发腺体细胞凋亡。(4) TNF α诱发内膜腺体细胞凋亡,对Bcl 2、Fas 及Fas L 的表达无影响。从而提示,E2、P及TNFα对内膜凋亡的发生均有作用; RU486 抗早孕可能与其诱导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卵巢恶性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巢恶性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杨竹林,李玲,李永国近年来,一些作者发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有极密切关系 ̄[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cl-2、P53、Fas基因与卵巢上皮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4份卵巢癌术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法进行相关检测。结果:卵巢上皮癌组织中有细胞凋亡和bcl-2、P53、Fas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43.18%和45.45%。bcl-2、P53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细胞凋亡呈负相关,Fas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上述4项指标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和卵巢粘液性囊腺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P53、Fas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参与卵巢上皮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Fas系统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Fas、FasL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表达,探讨Fas系统在卵巢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1份上皮性卵巢癌、20份卵巢良性肿瘤、10份正常卵巢组织以及31份卵巢癌TIL、12份卵巢良性肿瘤TIL的Fas及FasL的表达。结果:卵巢癌组织的Fas表达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其FasL表达则明显高于后者(P<0.01);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Fas、Fas L表达无差异(P>0.05)。卵巢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IL,其Fas及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TIL,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巢癌组织Fas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Fa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但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卵巢癌TIL中Fas及FasL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Fas表达下调和FasL表达增加,FasL高表达者预后不良。肿瘤细胞可能通过FasL的过度表达,逃避免疫监视,诱导Fas敏感的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8,自引:4,他引:104  
Yang Y  Cao Z  Han Z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5):268-27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对15例正常早孕吸宫流产和15例米非司酮流产病例的绒毛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细胞中的染色(细胞增殖)情况,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正常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增殖指数为53.74%±1.34%,且见细胞浆阳性染色,合体滋养细胞未见PCNA阳性染色;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52%±0.86%和0.52%±0.26%;米非司酮流产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增殖指数降为50.86%±1.44%,细胞浆阳性现象消失;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分别达到22.16%±2.26%和20.12%±1.74%。结论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可能是通过抑制滋养细胞增殖和促进滋养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细胞生长调节基因c-fos及c-erbB-2在卵巢癌中表达的意义,探讨卵巢癌发生、发展的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8例卵巢癌进行检测。结果:c-fos在卵巢癌中的阳性率为66%(25/38)。c-fos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学分级有关,低分化组c-fos表达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组(P=0.0015)。c-fos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有关,Ⅲ/Ⅳ期卵巢癌c-fos表达率较Ⅰ/Ⅱ期者高(P=0.0064)。c-fos及c-erbB-2都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064;P=0.0419),且c-fos与c-erbB-2共同阳性的病例PCNA标记率高。c-fos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过表达的c-erbB-2激活后可以导致c-fos的表达,两者都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且有协同作用。c-fos表达与卵巢癌低分化、易浸润、转移有关。c-fos表达,尤其与c-erbB-2共同表达,可能标志卵巢癌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类型。抗c-fos及c-erbB-2将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和γ干扰素(γIFN)在卵巢癌及其他肿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用PMA+γIFN处理的卵巢癌细胞及其他肿瘤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糖蛋白的共刺激分子B7-1、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Ⅰ、MHCⅡ)的表达情况。并采用51铬(51Cr)4小时释放试验及[3H]胸腺嘧啶渗入法了解B7-1的表达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和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诱导情况。结果预先用PMA处理,后用γIFN处理的肿瘤细胞,能诱导B7-1表达阳性的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或转染B7-1基因的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的B7-1表达增强,能诱导无B7-1、MHCⅠ、MHCⅡ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及其他肿瘤细胞株表达B7-1及MHCⅠ、MHCⅡ,而单独用γIFN则不能诱导B7-1表达。PMA和γIFN的这种协同效应能被蛋白激酶抑制剂1(5磺酰基)异喹啉2甲基哌嗪盐酸盐(H7)阻断。被诱导表达的B7-1能激活CTL的杀伤活性,并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γIFN诱导的B7-1的表达可能依赖于PMA预先激活蛋白激酶C。诱导B7-1等的表达对治疗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免疫组化S-P对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宫颈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进行检测,以探讨NACT对肿瘤细胞增殖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宫颈癌NACT后PCNA积分显著低于NACT前(P<0.05);临床有效者NACT前后PCNA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临床无效者NACT前后则差异不显著(P>0.05);临床有效、无效者NACT前PCNA积分相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NACT对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C-NA可作为恶性肿瘤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一种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卵巢上皮癌检测PC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72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良性12例,交界性17例,恶笥43例。在三组肿瘤中,PCNA的表达率分别为25.0%、58.8%及88.4%。在恶性组中PCNA的表达民临床期别和细胞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PCNA可作为临床卵巢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着床前后兔子宫内膜表面岩藻糖化抗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义辉  马天舒 《生殖与避孕》1996,16(1):34-39,T002
为了解子宫内膜表面复合糖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本文以八种抗原结构相关对岩藻糖化寡糖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为探针,研究着床前后家兔子宫内膜岩藻糖化抗原的分布状态与胚泡植入的关系。免疫组化分析的结果表明:(1)未孕内膜表面岩藻糖化抗原LeY、LeK、H-1为阳性。植入前d4~7内膜表面岩藻糖化抗原则以LeY为主,LeX、H-1逐渐转为阴性。但植入时d7.5内膜上皮LeY转为阴性,而腺体仍为阳性。(2)未孕和植入期d4~7.5内膜表面岩藻糖化糖抗原(LeY、LeX等)之母链Galβ1-4GlcNAcβ1-3Gal-表达较强,植入后(d9)消失。(3)抗原GlcNAcβ1-3Gal-在未孕期和植入后(d9)为阳性,植入期d4~7.5则为阴性。(4)植入时d7.5胚泡外膜无岩藻糖化抗原表达,但有抗原G1cNAcβ1-3Gal-(抗体为FE-Jl)和Galβ1-4GlcNAcβ1-3Gal-表达。上述结果提示胚泡植入前后,兔子宫内膜表面岩藻糖化抗原LeY的表达有阶段特异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胚泡和内膜之间的粘连和植入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10份正常卵巢,21份卵巢腺瘤,10份卵巢交界瘤,40份卵巢癌的系列组织中PCNA及P53蛋白的表达。所得结果除计算阳性率外,并用标记指数表示。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或阴性两组间的PCNA标记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10),P53标记指数与PCNA标记指数呈直线正相关(r=0.6822,P<0.001~0.002)。结论:P53蛋白表达与否与细胞增殖活性间的关系不明显,对细胞增殖周期的调控还存在非P53依赖型途径,但P53标记指数与PCNA标记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