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例未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100mg/d,共5天)。第六天手术,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法)检测用药前后内膜癌组织Fas、FasL表达的变化。用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emiquantitative 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测定用药前后内膜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后子宫内膜Fas表达明显升高(P<0.01),FasL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但对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及其与Fas基因家族的关系。方法 :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时空分布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的表达。结果 :( 1)月经增殖晚期内膜无明显凋亡发生 ,Fas、FasL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极低 ;( 2 )月经分泌晚期内膜凋亡细胞比率高 ,Fas、FasL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论 :Fas、FasL在人子宫内膜协同表达 ,且与子宫内膜凋亡的周期性变化一致 ,子宫内膜凋亡与Fas、FasL的高表达相关。内膜脱落、月经来潮可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细胞动力学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细胞动力学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3例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 ,15例简单型增生过长内膜 ,13例复杂型增生过长内膜石蜡组织切片 ,作HE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 (TUNEL) ,在光镜下 ,对切片中的有丝分裂细胞及凋亡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复杂型增生过长内膜有丝分裂指数 (MI)及细胞凋亡指数 (AI)均较简单型增生过长内膜显著增高 (P均 <0 0 1) ,但MI/AI比值两者无显著差异 ;子宫内膜癌灶MI、AI、MI/AI比值均较癌周内膜及复杂型增生过长内膜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P <0 0 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 ,细胞动力学遵循既定细胞数调节机制 ,即加速的细胞增殖通过加快的细胞凋亡予以平衡。当过度增殖的细胞不能通过相应增强的凋亡途径加以清除时 ,会导致DNA损伤和变异的积累 ,最终引起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增殖症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产物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法检测正常增殖期、增殖症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凋亡细胞,应用组免法检测Bcl 2、P53、Fas及Fas L抗原。结果:(1)与正常增殖期相比,增殖症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高,Bcl 2 蛋白含量高,Fas、Fas L蛋白含量低下;(2)内膜癌癌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高,Bcl 2蛋白含量低,1/3标本中Fas、Fas L蛋白含量丰富;(3)P53 仅存在于12% 的内膜癌细胞核内。结论:增殖症内膜凋亡细胞增多显示了良性病变内膜中细胞凋亡对过度增生的抑制。内膜癌细胞凋亡增多则与Bcl 2 低表达,Fas、Fas L高表达及P53部分表达相伴,表明癌变内膜中细胞凋亡调控受多种基因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 ,CK)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 2 98枚中CK的表达。结果 :(1)在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强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为 10 0 %。在Ⅰ、Ⅱ、Ⅲc期无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弱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4 .5 %、15 .1%和 16 .4 % ,3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在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淋巴管浸润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及其他预后因素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 3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 )对子宫内膜癌的诸预后因素如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淋巴结中CK表达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唯一相关因素。结论 :在无转移淋巴结中 ,CK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有关 ,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凋亡基因Bcl—2和Fa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凋亡调节基因被视为继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之后的第三类癌基因。其中抑凋亡基因Bcl_2和促凋亡基因Fas是研究最早且较为肯定的凋亡调节基因,二者有着共同的凋亡调节路径。本研究应用卵白素_生物素酶_复合物(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白的表达,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LO-Ⅰ的活性.GLO-Ⅰ小分子RNA(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lshikawa细胞后,采用蛋白印迹法及逆转录(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GLO-Ⅰ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22/29),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GLO-Ⅰ活性(分别为1.1、0.8 IU/mg)较弱,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92.3 IU/m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lRNA后,其GLO-Ⅰ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5±0.06,低于阴性对照(转染与目的基因无关的siRNA)的0.9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GLO-Ⅰ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38±±0.06,低于阴性对照的0.94±0.1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RNA后,其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对照(仅加转染试剂)比较明显降低(P=0.028);其细胞凋亡率为(6.7±0.8)%,高于阴性对照的(1.2±0.4)%和空白对照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异常升高.抑制GLO-Ⅰ基因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8.
王红霞  张贵宇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2):114-117,I000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及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HUA、KLE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方法:RT-PCR检测PPARs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用MTT比色法分别检测罗格列酮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HHUA、KLE不同时间后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RT-PCR结果显示,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均有PPARαPPARγmRNA表达,未见到PPARβmRNA表达;罗格列酮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结果显示盐酸罗格列酮作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24h后,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_1期;荧光显微镜,TUNEL检测显示, 200μmol/L罗格列酮作用子宫内膜癌细胞24h后出现典型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率为(18.3±1.9)%,与对照组(2.66±0.4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凋亡,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PPARγ途径诱导了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亡是一种选择性的细胞清除过程,有维持再生组织自身稳定性的作用。在月经周期的子宫内膜及胚泡着床后由其转化的蜕膜都有细胞凋亡,许多刺激因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调节着细胞的敏感性。本文不子宫同膜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丁酸钠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丁酸钠 (NaB)诱导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 (HHUA)凋亡的机制。方法 :用终浓度 10mol L丁酸钠诱导HHUA细胞 ,以DNA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 (FACS)等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 ;用Westernblot分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caspase - 3及其抑制剂Ac -DEVD -CHO在NaB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 :NaB处理后 2 4hHHUA细胞即发生凋亡 ,Fas过度表达、caspase - 3激活及PARP被切割始于用药后 2 4h ,至 72h达高峰 ;Ac -DEVD -CHO能部分抑制NaB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NaB诱导HHUA细胞凋亡与Fas过度表达和caspase - 3的激活有关。NaB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抗子宫内膜癌药物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3-H-12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RT-PCR技术检测Ishikawa3-H-12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蛋白和mRNA的表达。以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Ishikawa3-H-12细胞不同时间,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1)Ishikawa3-H-12细胞INSR蛋白呈棕黄色阳性表达,并可见INSR基因的表达。(2)胰岛素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1×10^-4mol/L胰岛素作用48h时促增殖作用最显著,增殖率为(340.2±15.9)%,与对照细胞(以胰岛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为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岛素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使Ishikawa3-H-12细胞中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1×10^-4mol/L胰岛素作用72h时最显著,G0/G1期细胞比例为(27.7±2.5)%,S期细胞为(55.2±1.4)%,分别与对照细胞[分别为(67.6±1.5)%、(15.7±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对G2/M期细胞无影响(P〉0.05)。(4)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增加,Ishikawa3-H-12细胞凋亡率逐渐下降。1×10^-4mol/L胰岛素作用最显著,作用24、48、72、96h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6±0.16)%、(1.70±0.15)%、(1.56±0.20)%、(1.31±0.24)%,分别与对照细[分别为(9.81±0.61)%、(9.93±1.44)%、(9.10±0.66)%、(10.30±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3-H-12细胞具有促进增殖、抑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Fas及FasL表达对大鼠睾丸局部热作用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许多  秦达念  王勇  庄楚香  陈巧冰 《生殖与避孕》2003,23(3):144-148,T003
目的 :探讨 Fas及 Fas L表达对睾丸局部热作用后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睾丸局部受热后 0 .5 d、1 d、3d和 6d,应用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标记法 ( TUNEL)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法检测 Fas和 Fas 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其对照组相比热处理各组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升高 ( P<0 .0 1 ) ,各热处理组 Fas表达明显增强 ( P<0 .0 1 ) ,Fas L表达亦增强 ( P<0 .0 5 ) ;并且热处理后 Fas及 Fas L阳性表达增强和凋亡增多在发生时间和生精细胞的定位上基本吻合。结论 :睾丸局部热作用可引起生精细胞凋亡增多 ;Fas和 Fas L基因在这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源性PTEN cDNA的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含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 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PTEN,蛋白印迹法鉴定转染Ad-PTEN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RL95-2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将RL95-2细胞随机分成3组: (1)空白对照组:仅用培养基而不加腺病毒;(2)Ad-CMV组:转染复制缺陷型空载体腺病毒Ad-CMV; (3)Ad-PTEN组:转染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PTEN,前两组均为对照组。采用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检测、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测定及染色体DNA片段化检测这3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对RL95-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Ad-PTEN介导的PTEN cDNA能够在RL95-2细胞中持续有效地表达。Ad-PTEN组转染后24、48、72、96 h,RL95-2细胞中细胞膜PS外翻细胞分别占(6.09±1.01)%、(9.98±2.17)%、(11.74±2.65)%、(27.69±8.67)%,各个时间点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L95-2细胞中活化caspase-3细胞分别占(2.6±0.5)%、(18.0±4.4)%、(21.8±5.1)%、(33.7±9.9)%,各个时间点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PTEN转染后48 h,RL95-2细胞中出现特异性的染色体DNA梯状条带。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TEN cDNA能够有效地在RL95-2细胞中表达,并诱导其凋亡,为子宫内膜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流产患者胎盘滋养细胞凋亡及Fas、FasL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比较正常早孕妇女和复发性流产 (RSA)患者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凋亡及Fas、FasL表达 ,进一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 ,测定 30例RSA患者和 2 5例正常早孕妇女胎盘绒毛滋养细胞Fas和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 ,并通过MIAS 2 0 0 0医用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化测量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 ,其结果用平均灰度表示 ;同时应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 )测定两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SA组患者胎盘绒毛FasL的表达低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Fas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胎盘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及合体滋养细胞的凋亡指数 ,RSA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结论 :细胞凋亡的增加可能是RSA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 ,且RSA患者胎盘绒毛滋养细胞表面FasL表达减少 ,导致母胎间免疫耐受的破坏 ,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是RSA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两种类型 (伴有内膜过度增生和不伴有内膜过度增生 )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差别。方法 :诊刮或子宫切除内膜癌标本 94份 ,用LSAB免疫组化法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检测并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 2 )在两种不同类型内膜癌中的表达。结果 :37份 (39.4 % )在内膜癌邻近部位有内膜过度增生。在有过度增生型内膜癌中 ,MVD低 (≤ 6 0 / 2 0 0倍光镜 )的例数所占比例 (70 .3% )多于无过度增生型 (42 .1% ) (P <0 .0 1)。FGF - 2阳性率在有过度增生的内膜癌组 (43.2 % )低于无过度增生组 (6 4 .9% ) (P <0 .0 5 )。FGF - 2阳性组的平均MVD(6 1.2 9± 6 .38)高于FGF - 2阴性组 (5 8.6 4± 5 .17) (P <0 .0 5 )。结论 :无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的内膜癌患者血管生成增加 ,而FGF - 2有促进内膜癌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断性刮宫(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子宫内膜癌患者156例,分为单纯分段诊刮(A)组93例,及宫腔镜辅助下的分段诊刮(B)组63例,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结果 A组手术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相比,期别提高的百分率为34%(31/92),期别降低的百分率为15%(14/92),对宫颈受累估计的准确率为75%(68/91),腹腔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32%(23/71);B组分别为43%(27/63),3%(2/63),90%(56/62)和35%(18/51)。两组间手术病理分期与临床发期相比期别提高的百分率及腹腔洗液细胞学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间手术病理分期与临床发期相比期别降低的百分率及对宫颈受累估计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宫腔镜以确切了解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情况,提高了在其辅助下分段诊辞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的准确率,且不增加患者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子宫峡部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9例子宫内膜癌,按肿瘤部位分为峡部内膜癌(UIE)组与非峡部内膜癌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UIE占10.0%(35/349)。与非峡部内膜癌相比,UIE组阴道排液及腹痛的比例较高(P〈0.05)。UIE组更容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宫颈侵犯、脉管浸润、浆膜受累、腹腔细胞学阳性以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较高(P均〈0.05),具有较低的5年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峡部癌灶并非是预后不良的独立性相关因素。结论子宫峡部内膜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可增强其他预后不良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 112例 ,其中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6 6例 ,单纯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 4 6例。结果 在 6 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中 ,发现 7例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 10 6 %。Ⅰa期中无淋巴结转移 ;Ⅰb期转移率为 5 9% (2 34) ;Ⅰc期转移率为 2 5 % (5 2 0 )。Ⅰ期子宫内膜癌随着肌层浸润的加深其淋巴结转移率亦增加 ,P <0 0 5。而且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癌。但是行淋巴结清扫术与未行淋巴结清扫术的 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Ⅰa期可以不做淋巴结清扫术 ,Ⅰc期和合并高危因素的Ⅰb期必须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且加强术前术中对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 ,以指导Ⅰ期亚分期的确定。淋巴结清扫术本身能否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