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潘先春  王定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10-3010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在球囊扩张后的原狭窄部位植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改善心肌缺血,达到治疗目的,并使PTCA引起的并发症(如术后再狭窄,术中血管急性闭塞)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由于病人血管复杂,或者血管梗塞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系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将球囊导管沿主动脉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加压充盈球囊的机械作用,直接扩张粥样硬化性狭窄,从而增大血管内径,改善心肌血供.达到缓解症状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将金属支架永久性地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支撑住血管壁,以保持冠状动脉管腔的开放,减少了PTCA术后残余狭窄、弹性回缩及血管再塑性,从而使再狭窄率从30%~50%降至10%~20%。  相似文献   

3.
兔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姚玉宇  冷静  彭韬  李晶阁  冯振卿  尹航  黄峻 《江苏医药》1999,25(12):910-911
建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基质在动脉内膜损伤后的增殖动力学变化。用5F动脉导管损伤兔腹主动脉,采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内膜损伤后的形态及VSMC增殖动力学改变。内膜损伤后2周内以VSMC增殖为主,在基质形成的参与下形成血管狭窄,4周后以基质增殖为主。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对VSMC和基质的动态观察能指导临床不同时期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2例,无1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3例发生了内支架再狭窄(9.38%,直径>50%),仅有1例发生再狭窄后出现心绞痛(33.3%),3例分叉处血管发生再狭窄(9.38%,其狭窄程度>60%),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置入NIR支架,其发生临床事件及再狭窄率低,近、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病变处治疗急性血管闭塞、降低PTCA后再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术中、术后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并发症,因此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我院自2007年1月至9月,共进行51例反复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94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为73.6%和74%;治疗血管与内支架的置入率为40%;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2支18处血管完全扩张,2支血管扩张50%达到血运重建的良好效果.结论 术前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特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PTCA及PTCA+Stent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蒋红艳  王贵学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82-2283
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近期成功率在90%以上,但有30%~50%的患者在成功实施PTCA后的3~6个月内形成再狭窄(restenosis)[1],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疗效。有多种因素参与RS的发生,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mooth muscle cell,VSMC),由损伤血管的中膜向内膜迁移是RS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2]。如何有效抑制VSMC迁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迄今尚未找到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国内的部分实验室开始研究中药对VSMC迁移的影响,并取得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内支架术(CASI)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适应症及其血运重建疗效。方法 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受累血管93支共计126例狭窄,对其中60支病变血管施行PTCA和CASI,单纯PTCA8例11支血管,CASI37例49支血管,共植入内支架56株。另3例术中因出现剧烈的心绞痛等并发症而改行其它方法治疗。结果 单纯PTCA仅4支血管狭窄程度改善>50%,达到标准,另7支均不足50%;而CASI全部获得成功,术后经造影证实血运重建效果满意。结论 CASI可有效预防或矫治PTCA的并发症,补偿PTCA后疗效的不满意,近期血液动力学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PTCA。  相似文献   

9.
杨志健  马文珠 《江苏医药》1995,21(12):796-797
为研究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心肌灌注变化情况,对24例非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于PTCA前,PTCA后1个月及12个月内进行了潘生丁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共分析49个缺血节段,结果20例心肌灌注显像异常(40个节段)在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4例在此时间内心肌灌注(9个节段)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而在其后的随访中完全恢复正常(2例),呈现“延迟”的心肌灌注改善现象。表明PTCA后较短时间内异常的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并不总表示残余冠状动脉狭窄或早期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研究术后CRP浓度与远期临床疗效的联系。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47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PTCA术前、术后48h及术后1wk血清CRP,随访9mon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之间血清CRP值。25例冠脉造影(CAG)术前、术后48h的血清CRP作为对照。结果 PTCA术后48hCRP较术前显升高(P<0.01),而术后1wkCRP值和术前无差异,CAG术前、术后的CRP无显变化。随访期间有13例患诊断为临床再狭窄,其术后48h CRP较非再狭窄组显增高(P<0.01)。结论 PTCA术后48h血清CRP较术前显增高,与PTCA术后远期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琴  张丽  李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47-234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用于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的非外科手术方法。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是在PTC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PTCA后冠状动脉闭塞。具有创伤小,无疼痛,疗效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脉内支架植人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病人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了解,或了解较少,往往有恐惧、焦虑的心理,迫切想了解与治疗有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1997年,Andreas K Gruentzing开展了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20a来PTCA已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在最初的6个月约40%~60%患者发生^[1],严重限制了其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是当今用于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的防治新方法之一,是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现对行PCI治疗冠状动脉狭窄14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选择了年龄、冠心病易患因素、靶病变长度,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等17项观察指标,对成功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coronary stent,CS)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81例病人(106条靶血管、122枚支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各种临床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表明,81例中有27例33处原支架内发生再狭窄,靶病变狭窄率为27.0%(33/122)。单因素分析发现:再狭窄组病人中空腹血清胰岛素>15mU/L、血管病变长度≥15mm、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3.0mm的比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分别为59.3%比33.3%,P<0.05;63.6比38.2%,P<0.05;54.5%比29.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3.0mm、靶病变长度≥15mm、空腹血清胰岛素>15mU/L是CS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较小、靶病变过长、高胰岛素血症是CS术后再狭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血管内皮损伤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后的急性与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探讨PTCA术对血管损伤和缩血管物质的影响。方法 44例单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狭窄的患,被随即分配到单纯球囊扩张(BA)组(11例),血管内放射治疗组(VBT,14例)及支架组(19例)。于PTCA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4h和24h从冠状窦取血,分别测定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vW因子(vWF)。7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作为对照组。结果 所有PTCA患术后即刻ET-1水平显增高,而ANGⅡ及vWF水平在PTCA术后4h开始明显增高。BA组、VBT组及支架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窦血中ET-1及ANGⅡ、vWF水平的改变反应了PTCA术对血管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本院作冠状动脉复查的2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中随机选取无再狭窄病例45例(无狭窄组),与发生再狭窄的45例患者(再狭窄组)比较术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脂情况、是否吸烟)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吸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分析(P<0.05);年龄、血脂水平、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男性、吸烟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应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18.
张谦  单岩  杨栋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15-16,18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移植物的再狭窄。其中心环节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抑制VSMC的增生以预防静脉移植物的再狭窄是目前心血管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反义基因预防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原理、优点、反义核酸的设计、反义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进行阐述,探讨在分子水平预防冠脉搭桥术的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再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除药物治疗之外。迄今为止主要有两大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应用于临床,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自1977年应用以来再狭窄问题一直影响着PTCA的远期疗效,尽管后来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大大降低了再狭窄率,但也有10%~50%的病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问题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为降低再狭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为数众多口服药物试验研究,但均未获得满意效果。放射疗法被认为较有效的方法,但同样由于存在疗效与安全性问题而未普及应用。近年来随着再狭窄机制逐渐明了。附着各种药物涂层的支架应运而生,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20.
李靖  李东升  张宏考 《中国医药》2011,6(11):1437-1438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增殖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VSMC增殖的病理作用、信号转导通路VSMC以及增殖的相关调控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认识VSMC增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