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石尧忠(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上海200040)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病;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真菌性脑膜炎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其中的隐球菌性脑膜炎仍时有报道。由于该病起病缓慢,临床上极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因此对中枢...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并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近8年来本院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有6,3,2,2例分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比较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用与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用,其治疗痊愈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较高,建议对可疑病例做反复腰穿、墨汁涂片和霉菌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菌阳结核性脑膜炎、15菌阴结核性脑膜炎及1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差异。结果菌阳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9例阳性,4例阴性,阳性率69.2%,菌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0例阳性,5例阴性,阳性率66.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例阳性,10例阴性,阳性率0.09%,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χ2=6.78,P=0.001),三组阳性率有差别,经组间两两比较,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菌阴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4.31,P=0.07),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7.37,P=0.013),菌阴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26,P=0.024)。结论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一例阳性.结论 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5.
贺兴友 《贵州医药》2005,29(5):445-446
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系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脑及脑膜的弥慢性炎症。通常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偶有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如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很差。我院1996~2003年共收治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由基层医院转入,且无一例首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其中8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1例误诊为上感,误诊率为100%。现简要讨论其诊治及其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外周血象和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64例脑膜炎患者,其中病毒性脑膜炎106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1例和结核性脑膜炎23例,对4种脑膜炎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外周血象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膜炎所占比例最大,发病年龄最小,意识障碍发生率最低,脑脊液葡萄糖和氯化物接近于正常,颅脑CT或MRI异常率最低;化脓性脑膜炎的体温最高,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最高,且以多核细胞为主,血白细胞升高最明显;隐球菌性脑膜炎肢体无力和视力下降的发生率最高,脑脊液压力最高;结核性脑膜炎除了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特有体征,有神经系统外结核病灶,脑脊液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脑脊液中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经正规抗结核治疗1个月以上有效以外,未发现其完全区别于其他3种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和外周血象可初步鉴别这4种脑膜炎,影像学可提供脑膜、脑室或脑实质受累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宋金福  唐明忠 《河北医药》1995,17(4):243-24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检测分析100050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宋金福,唐明忠,王美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低预后差,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但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易与结核性脑膜炎或脑瘤混淆而误诊。我院B1986~1993年中在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脑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差异蛋白质,筛选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4例TBM和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进行电泳分离,以PDQuest8.0软件根据蛋白的等电点PI、分子量、匹配率、灰度值等进行差异蛋白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隐球菌性两组脑脊液分别检测到蛋白点数为111和114,蛋白点分子量均分布为10~130 kDa,等电点PI为4.4~6.7间.两组脑脊液蛋白图谱匹配率为95%,产生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3个蛋白点只在TBM中表达,2个蛋白点只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表达,19个匹配蛋白点存在2倍差异表达.结论 双向电泳技术可得到分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质凝胶图谱,二者存在差异蛋白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陈佳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38-273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和难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少见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预后差。临床上易误诊为狼疮脑病和颅内其他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现报道2例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结核性脑膜炎(TBM)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是慢性颅内感染中常见的两种类型.TBM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颅内感染,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CNM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们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CSF)检查结果相似,CNM常被误诊为TBM而延误治疗.本文对二者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特点进行比较,探讨鉴别.  相似文献   

1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两种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评估神经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变化、头颅CT或MRI改变。结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迁延,首发症状至住院诊治有更长间期,头痛伴有呕吐,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脑脊液压力高伴有葡萄糖含量明显减低。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脑脊液细胞数增多。两种有离膜炎有着各自神经影像学特征。结论 神经影像学异常提供和补充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慢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2种类型。它们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CSF)检查结果相似。虽然新的治疗药物不断研发,现代影像学技术不断进展,但是2种脑膜炎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诊断及治疗的延误是导致预后不佳的直接原因。笔者对我院1992年-2005年收治的28例TBM和22例CNM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2种脑膜炎不同的临床表现、CSF和影像学改变,旨在探讨2种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银春莲  黄欣欣 《中国药房》2011,(36):3415-3416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降颅内高压、应用激素、保肝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两性霉素B注射剂,以1mg·kg-1·d-1为首次剂量逐渐递增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康唑注射剂200mg·kg-1·d-1,首次剂量加倍。2组均治疗45d,均于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脑脊液蛋白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脊液蛋白量下降至正常率为84.6%,对照组为5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5例(19.2%)、对照组有4例(15.4%)发生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明显降低脑脊液蛋白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呈隐袭性起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被误诊,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本文从儿童隐球菌脑膜炎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资料,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检测方法及治疗情况。结果共15例患者,有基础疾病者8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2例,肾病综合征2例,不明原因发热1例,其他6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者3例;墨汁染色首次找到隐球菌者7例(7/15),非首次(第2或3次)找到隐球菌者2例(2/15),脑脊液找到隐球菌者6例(6/9)(该病例资料9例送检细胞学),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15例(15/15);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1例(1/15)。治愈2例,好转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增多有关,通过比较分析CM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笔者认为脑脊液细胞学、乳胶凝集实验是快捷便利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先于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与其它颅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难以鉴别,AIDS并发CNM时,脑脊液检查可正常,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漏诊。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其病死率和治疗复发率极高。笔者回顾分析了2007-2013年我院1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同时也是误诊率较高的一种慢性脑膜炎,常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颅内肿瘤等。随着肿瘤、艾滋病及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器官移植的开展,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报道日趋增多[1]。  相似文献   

1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老年人感染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误诊和漏诊,现就我科收治的老年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方法:对15例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呕吐、头痛、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症状。与其它颅内感染在临床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确诊要靠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法鉴别新隐球菌甚为重要。AMB联合FLU是治疗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