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FTDP-17是一组成年发病的、逐渐进展的神经变性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认为与tau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以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异常堆积为病理学特征。自1996年确定为一种独立疾病以来,陆续报道了若干家系。本文就FTDP-17的发病机制、临床、神经病理学特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呼吸急促,入我院急诊,测量血压180/100 mm Hg,查头颅CT示左侧外囊基底节区ICH破入脑室,脑疝征象,收入神经重症医学科。  相似文献   
3.
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心血管 疾病也是导致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针对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胰高血糖 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能对预防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有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降低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但降低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临床证据并不足;目前尚无二 肽激肽酶-4抑制剂对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可靠证据。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提供新 型降糖药物对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对脑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影响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 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 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 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 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 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 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 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 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 =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 均为正相关性(r 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 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 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 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 5.71~3081.96,P =0.002)。 结论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 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枢胰岛素参与大脑的多种生理功能,对多种行为和代谢产生影响。中枢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是脑细胞不能对胰岛素作出反应。胰岛素受体表达下调、胰岛素受体不能结合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信号级联错误激活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中枢胰岛素抵抗。中枢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结合影像技术、经鼻给药、丝氨酸磷酸化与总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比率和测定神经源性血浆外泌体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水平及其磷酸化状态等方法可以对中枢胰岛素抵抗进行评估。探索中枢胰岛素抵抗机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
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
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
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
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
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
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
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
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 =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
均为正相关性(r 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
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 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
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
5.71~3081.96,P =0.002)。
结论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
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重症脑血管病专业组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共40位在我科实习的本科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分组接受同伴互助学习教学,出科时进 行理论与实践考试,完成问卷进行自我测评及评价课程。 结果 同伴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出科考试理论成绩及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P<0.05)。参与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者对掌握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 床实践技能的自我评价较满意。 结论 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运用于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帮 助在重症脑血管病专业见习轮转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2MHz超声探头可以透过颅骨薄弱部位实时动态监
测颅底Willis环组成的血管血流速度,从而得到脑血流动力学等参数,在重症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TCD一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床旁诊断的有力武器,但是TCD诊断的血管痉挛对临床预后的
判断受到临床挑战。血管再通迎来春天,床旁TCD可以对血管再通治疗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起到
预警作用,而且可以随访检测血管再通的治疗效果。TCD对于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指示作用有待国际公
认的可重复的数学模型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c,DCI)及30?d死亡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连续收集患者14?d空腹血糖水平并按其特征分为4组:稳定组(第1天<7?mmol/L,2~14?d均<10mmol/L)、不稳定组(第1天<7?mmol/L,2~14?d至少1次≥10?mmol/L)、控制良好组(第1天≥7?mmol/L,2~14?d均<10?mmol/L)和控制不良组(第1天≥7 mmol/L,2~14?d至少1次≥10?mmol/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血糖波动对患者发生DCI和30?d全因死亡的影响。 结果 研究共纳入341例患者,其中血糖稳定组212例,不稳定组23例,控制良好组62例,控制不良组4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4组的DC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中不稳定组DCI发生率最高(39.13%),其次是控制不良组(29.55%)、稳定组(17.92%)和控制良好组(17.74%);30?d全因死亡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控制不良组死亡率最高(15.91%),其次是不稳定组(13.04%)、控制良好组(6.45%)和稳定组(1.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不稳定(OR?6.032,95%CI?1.941~18.747,P=0.002)和控制不良(OR?2.889,95%CI?1.247~6.691,P=0.013)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同时,血糖控制不稳定(OR?14.033,95%CI?1.971~99.921,P=0.008)和控制不良(OR?19.723,95%CI?3.597~108.143,P=0.001)也是aSAH患者30?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aSAH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或控制不良与DCI和30?d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