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正侧卧位摆放中,自制手术体位测量尺的制作与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400例(排除强制性脊柱炎患者和Ⅲ型以上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使用测量尺)和对照组(不使用测量尺)各200例,比较测量尺的使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体位摆放时间、护士调整体位次数、医生调整体位次数均少于或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制体位测量尺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体位摆放中,可明显缩短体位摆放时间,增加体位摆放正确性,降低护士的工作疲劳度,并得到医生的认可和好评。  相似文献   

2.
李秋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27-1527,1529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术中输血患者比例、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Harris髋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半髋组43例和全髋组41例,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髋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全髋组(P<0.05),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全髋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全髋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半髋组高(P<0.05);半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髋组(P<0.05)。结论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但半髋关节置换术在优化围术期指标、减少并发症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改善远期髋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43例,其中半髋关节置换术13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负重时间均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优良率(88.7%)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7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对于可耐受手术、预期寿命长的病人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会得到更有利的功能恢复;对于身体条件差、预期寿命短的患者可使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及干预方法,为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脱位、提高关节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将2006年4月~2007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08年1月~2010年2月的45例置换术患者分为干预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稳定性。结果:对照组髋脱位4例、发生率为11.4%,干预组出现髋关节脱位1例、发生率为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对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及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侧卧位改良方法,寻求适宜的护理用具,减少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10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侧卧位摆放法,改良组采用改良侧卧位摆放法。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比两组体位摆放所需时间、术中体位移动及压疮和眼睑水肿例数、术后随访神经损伤和肢体疲劳情况,调查两组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改良组手术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更稳定。两组体位摆放时间、舒适度、工作人员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组髋关节置换手术侧卧位能缩短体位摆放时间,降低体位并发症,提高病人舒适度和工作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治疗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各有利弊,全髋关节置换术虽具有远期疗效显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情况应在术前加以考虑。对老年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时,应结合患者体质及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于2017年5月—7月收治的4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体位摆放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体位固定板体位摆放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体位安置时间、体位舒适度、股动脉受压率、支撑点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固定板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可妥善固定骨科患者的体位,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外侧小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以及切口长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小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下床活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术后2周、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术后2周、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ardinge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采用Hardinge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将同期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Hardinge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恢复快、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遗留疤痕小、创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由骨科医护人员给予指导,观察组由康复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分别于术前、干预2周后采用Harris髋关节等级评分、术后下地天数、术后行走天数及患髋屈曲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周,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及行走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可以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采用Orem自护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7 d评价2组的自护意识、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参与护理的主动性及进行HAMA量表评分,并观察2组病人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自护意识、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参与护理主动性、HAMA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佳,且干预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自理能力,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出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采用Orem自护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7 d评价2组的自护意识、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参与护理的主动性及进行HAMA量表评分,并观察2组病人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自护意识、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参与护理主动性、HAMA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佳,且干预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自理能力,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出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临床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将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探讨其对患者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CP健康教育模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康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明显下降,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CP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叶蜀新  刘光大  淦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798-2798,2817
目的观察分析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中抽取86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患者实施人工全髋置换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各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均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宜术式,机体调节功能较差、手术耐受性较低的患者尤为适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5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Gamma钉固定组和THA组,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HA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愈合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负重时间均优于Gamma钉固定组,但手术时间长于Gamma钉固定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THA组的KPS和Harris量表评分高于Gamma钉固定组,Harris量表评分差的患者占比低于Gamma钉固定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84)。结论THA和Gamma钉固定术均安全有效,THA可显著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费用等,有助于患者髋部功能早日恢复,虽手术时间较长,但整体效果优于Gamma钉固定术,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 0 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均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D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G1组)、全髋关节置换术(G2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PSQI评分,各组患者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G1组和G2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高于D组(P<0.05);G2组和G1组2年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2.5%和72.5%,2组优良率均显著高于D组(P<0.05);G1组和G2组生活质量总评分和PSQI评分分别为(72.72±5.27)、(77.31±5.14)分,(6.25±2.64)、(10.11±2.93)分,均显著高于D组(P<0.05);G1组和G2组再次手术率、肺部感染以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率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股骨颈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