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找出针、药及针药结合三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并为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及针药结合等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耗氧量和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变进行客观疗效比较。结果3种不同治疗方法均能降低心肌耗氧量(P<0.01),缓解心绞痛,减轻临床症状,降低临床症状积分(P<0.01),提高疗效;3组比较,针药组>电针组>药物组。结论单纯运用电针和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针药结合运用效果更好。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不同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不同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通过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及针药结合3种不同治疗方法记录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缺血性ST-T的改变,进行客观疗效比较,找出最佳中医治疗方法,并为电针内关穴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依据.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和Holter缺血性ST-T,尤以针药组疗效显著(P<0.05或P<0.01).结论:(1)单纯运用电针或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均有较好疗效,但针药结合效果更好;(2)电针内关穴对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为主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SM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20例,电针组:以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内关穴为主,辨证分型选穴;药物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结果:电针组的显效和有效分别为4例(20%)、9例(45%),均与对照组2例(10%)、10(50%)有明显的差异,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75%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电针内关穴为主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iao LH  Yang ZB  Zhou GX  Chen Y  Fan LY  Zhang YY  Liu H  Liu ST 《中国针灸》2011,31(7):591-594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SM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20例.电针组以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为主,结合辨证分型选穴,予电针治疗;药物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心率、血压、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5.0%(19/20),优于药物组75.0%(15/20,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P<0.01,P<0.05),电针组较药物组降低明显(均P<0.05);24 h动态心电图示,两组治疗后SMI段压低持续时间和ST段压低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P<0.05),且电针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SMI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减低心率和体循环动脉血压、减轻左室后负荷,优于口服复方丹参滴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药物组(20例)与针药组(20例),予相应的处理,观察疗效,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ET、NO水平.结果 心绞痛疗效方面比较,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疗效均优于药物组(均P< 0.05);在降低ET值,升高NO值方面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针药结合这3种不同方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均有较好临床疗效,均能降低ET升高NO;但针药组的疗效以及改善和调控上述指标的作用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提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针药结合治疗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住我科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天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电针内关穴,1天1次,3次/日,2组均持续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及ET、NO浓度变化。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68.89%,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ET、NO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均为降低ET升高NO,其中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针药结合方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均有较好临床疗效,均能降低ET升高NO,但针药结合的疗效以及改善上述指标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提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针药结合治疗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为主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S ilentmyocard ial ischem ia,SM 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SM I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20例。针刺组: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为主,辨证分型选穴;药物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TC、TG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LDL-C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针刺组与药物组血脂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和组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变化差异显著(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具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赖海燕  杜娟  左右  宋曦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896-1897,1899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以针刺内关穴位为主加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疗法,对照组以西医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动态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5%,治疗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电针内关、针药并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探讨针药并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20例),药物组(20例)、针药组(20例),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同时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VCG[QRS/T(F、H、RS)]、HRV(HF、LF/HF)值的变化.结果 (1)在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疗效方面比较,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疗效均优于药物组;(2)在降低T(H)、T(RS)值及升高HF,改善LF/HF等方面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针药结合3种不同方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均能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变,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LF/HF,升高HF;但针药组作用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提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针药结合治疗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在针刺对冠心病人左心功能的影响,针刺治疗心动过速的实验性研究中,我们证实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心俞穴的相对特异性疗效。一些单位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针刺内关穴不仅对心律失常有相对特异性疗效,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都有相对特异性。一般认为针  相似文献   

11.
刮痧疗法属于中医学"非药物疗法",临床中应用该方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黄芪多糖(APS)及其配伍对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浓度为10%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作用于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24h进行造模,实验分为模型组、对照组、TMP组、APS组、TMP与APS配伍组。其中药物各组是将患者血清与药物共同培育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非平衡法测定内皮素(ET),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各药物组浓度依赖性增强细胞活性、增加NO释放、而抑制细胞ET释放、增加胞内游离钙浓度,且这两个中药单体配伍后比单独使用作用更显著。结论:TMP、APS及其配伍对VECs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痛经是指妇女初潮后至绝经前,在月经前,经期或经后发生的以小腹胀痛及腰骶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可伴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出以致昏厥,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均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月经周期基本  相似文献   

14.
张艳教授认为胸痹乃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津液疏布受阻,聚湿生痰;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阻碍气机,血行不畅,气血瘀滞,闭阻心脉,不通则痛,胸痛贯穿始终。张师将冠心病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血瘀三个证型,证型不同疼痛性质有别,气虚血瘀-闷痛、气阴两虚-隐痛,痰浊血瘀-刺痛,伴随气短、乏力、心悸等诸多症状。治疗注重补益心气,养血和血,使脉道通利,气行血畅,缓解疼痛,自拟冠心方,黄芪25g,丹参30g,葛根25g,益母草20g,茯苓25g,瓜蒌20g,白芍20g,三七15g,延胡索20g;气虚血瘀补气活血,通脉止痛,加丹参、乳香;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止痛,加人参、生地、麦冬;失眠加柏子仁、酸枣仁;纳差加半夏、神曲;痰浊血瘀豁痰降浊,通阳宣痹,加薤白、半夏、竹茹、陈皮、枳实;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强调方药配伍避免运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极少使用破气逐瘀物,意在保护正气,以免耗气伤血,脉道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进多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并探讨乌龙丹对多梗塞性痴呆模型鼠全脑20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从颈内动脉推注干血悬液造模,以TTC病理染色法、迷宫实验对模型的成立进行验证,AA的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乌龙丹的制作采用水煮醇提法。结果:造模组TTC染色可见明显的白色缺血区,迷宫实验造模组大鼠躲避电击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而乌龙丹能减少造模大鼠的错误次数,且能提高痴呆晚期兴奋性AA的含量,降低其他AA的含量。结论:本MID方法造模简便,存活率成功率高;乌龙丹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兴奋性AA的含量,降低抑制性AA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气虚患者太渊 太溪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穴位功能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对33例气虚患者和77例正常人太渊、太虚穴伏安特性进行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正常人穴位伏安特性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和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呈非线性特征,且增程曲线与减程曲线不重合。在2-7μA多个扫描电流处气虚患者太渊、太溪两穴电阻与正常人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气虚患者穴位电阻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0.005)。结论:穴位伏安特性可作为观察气血变化的客观指标。气虚导致的皮肤汗液分泌增多、皮下组织水肿可能是导致气虚患者穴位电阻变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笔者衷中参西,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提出辨证属于风寒湿邪致病的风寒湿痹证,采用熏洗疗法治疗本病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例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熏洗法;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疗法。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标准进行疗效观察,并将观察结果通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乌威汤组成:川乌10 g,草乌10 g,威灵仙30 g,寻骨风15 g,苍术10 g,细辛5 g,麻黄10 g,桂枝10 g,花椒1…  相似文献   

18.
针刺百会和双侧太冲穴,治疗巅顸痛患者35例,痊愈14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锝99-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锝99-MDP)联合中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7例用锝99-MDP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16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0天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两组主要症候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68.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突眼度和葡萄糖氨基葡聚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突眼度的降低及氨基葡聚糖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P0.01)。结论:锝99-MDP联合中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中药双龙丸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为了评价中药双龙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 ,我们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双龙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择 5 2例有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双龙丸治疗组和开博通对照组。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及截面积、斑块厚度及面积 ,以及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经双龙丸治疗后 ,IMT由 1 32mm降低到 1 16mm ,平均降低 0 16 2mm ;内中膜截面积由 4 4 2 3mm2 减少到 38 11mm2 ,斑块厚度由 2 4 6mm减少到 1 88mm ,平均减少 0 5 7mm ;斑块面积由 4 5 89mm2 减小到 36 83mm2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双龙丸能降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及面积。双龙丸有阻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