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诱导大鼠急性放射性小肠炎的防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方法实验对象选择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四组,Ⅰ组为健康对照组(n=6),Ⅱ组为X线照射+复方苦参高剂量组(n=12),Ⅲ组为X线照射+复方苦参低剂量组(n=12),Ⅳ组为X线照射+0.9%氯化钠溶液组(n=12)。实验第1天Ⅱ、Ⅲ、Ⅳ组大鼠均予6 MV的X射线10 Gy全腹部单次照射,制成大鼠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模型。照射8 h后,对大鼠腹腔注药:Ⅱ组予高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盐水(含原液2 ml/kg);Ⅲ组予低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盐水 (含原液0.4 ml/kg); Ⅳ组予0.9% 氯化钠溶液2 ml。连续7天注药,每天一次。第8天处死大鼠。计算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值,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回肠组织形态学改变,计数回肠每厘米绒毛数和平均绒毛高度,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回肠黏膜NO水平。结果发现受照后第8天Ⅳ组大鼠体重(210.33±21.71)g不升反降,与Ⅰ组(276.83±18.68)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Ⅱ组大鼠体重(269.33±17.70)g与Ⅰ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到Ⅳ组大鼠回肠绒毛明显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绒毛低矮、稀疏、脱落,肠壁明显变薄。而Ⅱ组大鼠回肠组织形态学,绒毛高度及疏密度等均与Ⅰ组无明显差别。Ⅱ、Ⅲ组大鼠回肠每厘米绒毛数(74±10、67±4)显著地多于Ⅳ组(51±8);Ⅱ、Ⅲ组平均绒毛高度(283.8±47.17) μm、(260.3±38.59) μm显著地高于Ⅳ组(196.2±27.64) μm;检测到Ⅳ组大鼠回肠黏膜NO浓度显著地高于Ⅰ、Ⅱ、Ⅲ组(P<0.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大鼠急性放射性小肠炎反应,促进小肠黏膜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肠黏膜NO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奥沙利铂(L-OHP)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5%葡萄糖注射液20ml/kg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TX)20mg/kg阳性对照组、奥沙利铂0.75mg/kg组、复方苦参注射液3mL/kg组,复方苦参注射液3ml/kg+奥沙利铂0.75mg/kg联合组,每组10只.各组均给予腹腔等容量注射,连续用药10天.停药次日处死小鼠,计算瘤重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小剂量奥沙利铂单药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的瘤重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奥沙利铂对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明显相加抑制作用,能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小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内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奥沙利铂(L-OHP)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5%葡萄糖注射液20ml/kg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TX)20mg/kg阳性对照组、奥沙利铂0.75mg/kg组、复方苦参注射液3ml/kg组,复方苦参注射液3ml/kg+奥沙利铂0.75mg/kg联合组,每组10只。各组均给予腹腔等容量注射,连续用药10天。停药次日处死小鼠,计算瘤重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小剂量奥沙利铂单药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的瘤重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奥沙利铂对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明显相加抑制作用,能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小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内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自放疗第2周开始均用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配制的含漱液漱口,而观察组自放疗当日予复方苦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3周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病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能有效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对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他两组均以6 MV X射线左侧颊黏膜单次30 Gy照射制作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从第1天开始至照射后第28天连续灌胃,给药组灌西黄混悬液,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灌生理盐水。照射后观察大鼠颊黏膜的变化情况,照射后第3、14、28天处死大鼠观察颊黏膜病理切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颊黏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口腔黏膜炎明显减轻;给药组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及颊黏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表达均较单纯照射组低(P<0.05)。结论:西黄胶囊能够减轻照射大鼠口腔黏膜的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的疗效。方法:将82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两组化疗方案均采用顺铂三周方案并同步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治疗组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配制的含漱液及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配制的含漱液及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急性口腔黏膜损伤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放疗计划,治疗组在放疗第4周末及放疗结束时急性口腔黏膜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口腔黏膜损伤引起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体质量下降值,治疗组平均体质量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治疗组平均总放疗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所致急性口腔黏膜损伤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肠瑞灌肠剂对直线加速器诱导的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直肠黏膜IL-1β和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黏膜修复作用及抗炎机制.方法 利用直线加速器单次大剂量盆腔局部照射,建立放射性直肠炎大鼠模型.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三个治疗组分别给予高、中、低不同剂量肠瑞灌肠剂,西药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庆大霉素,中药对照组给予八味锡类散,模型组与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途径均保留灌肠.观察治疗1周后处死全部动物.分别用RT-PCR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直肠黏膜IL-1β mRNA、NF-κB表达,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照射后直肠黏膜出现IL-1β mRNA及NF-κB表达,治疗组IL-1β mRNA表达及NF-κB表达显著减少,与模型组、中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肠瑞灌肠剂能下调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直肠黏膜IL-1β mRNA及NF-κB表达,以炎症因子为药物靶点,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放射性大鼠经静脉输注异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后的安全性。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照射对照组和照射移植组,每组15只。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照射对照组与照射移植组大鼠经60Co治疗机一次性7 Gy剂量全身照射后,照射移植组大鼠按10 mL/kg尾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浓度为1×106/mL;空白对照组和照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照射后16和34 d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组大鼠体质量、血常规、血液生化与照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大鼠脏器病理学观察与照射组、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未见移植组大鼠出现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结论:急性放射性大鼠异体静脉输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对受者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诱发大鼠体内旁效应中肺和肾组织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的辐射组,共10组,每组7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给予2、4、8 Gy X射线单次照射右肺部,铅皮屏蔽身体其余部位。分别于照射后6、24、48 h处死辐射各组大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右肺、左肺、左肾组织中Cytc、Caspase-9、Caspase-3、Bax和Bcl-2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8 Gy辐射各组大鼠右肺、左肺、左肾中Cytc、Caspase-9、Caspase-3 mRNA表达量在照射后均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除右肺8 Gy辐射后48 h组和左肾2 Gy辐射后6 h组之外,其余辐射组Bax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除左肾8 Gy辐射后6 h组之外,其余辐射组Bcl-2 mRNA表达量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大鼠右肺部后,右肺组织中Cytc、Caspase-9、Caspase-3、Bax表达均显著上调,Bcl-2明显下调。左肺和左肾中未直接受照射组织也对X射线辐射产生了响应,辐射诱导了体内旁效应的产生。各辐射剂量之间、各时间点之间尚未发现明显的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效果。[方法]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局部放疗,照射方法为3Gy/次,1次/d,每周5次,总量30Gy/10次;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每次20-30ml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于放疗当日开始静脉点滴,连用2周。对照组(30例)仅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KPS评分改善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76.1%和36.7%(P〈0.05),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3.3%vs53.5%,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放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适形调强放疗(IMR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9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抽签法随机分成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组(治疗组)48例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48例。放射治疗鼻咽部6~8周总剂量:(66~78)Gy/(30~39)次;颈部淋巴结6~8周总剂量:(60~70)Gy/(30~35)次;颈部每5.5~6周预防剂量:(50~54)Gy。治疗组自放疗开始至结束,每天予5 %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鼻咽部病灶有效率分别为93.8 %(45/48)和79.2 %(38/48),颈部转移淋巴结有效率分别为91.7 %(44/48)和75.0 %(36/4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口腔黏膜损伤及皮肤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IMR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提高放疗疗率,减轻放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电离辐射所致免疫和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终浓度(0、60、120、600、1 200 μg/mL)的四君子汤作用48 h对淋巴母细胞AHH-1的毒性作用,以及不同终浓度(0、0.04、0.2、1、25、120 μg/mL)的四君子汤预处理2 h对4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AHH-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选择6~8周的BALB/c小鼠16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对照组以及四君子汤0.75、2.25、6.75 g/kg剂量组。3.5 Gy γ射线全身单次照射造成小鼠电离辐射损伤模型。照射后第3和第7天,观察四君子汤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及百分率、胸腺系数的影响。各组小鼠经5.5 Gy γ射线全身单次照射后,观察30 d并记录死亡小鼠数和死亡时间。结果:与照射对照组细胞(0 μg/mL)相比,四君子汤在0~120 μg/mL范围内对AHH-1细胞未见明显毒性(P > 0.05),经120 μg/mL四君子汤处理的AHH-1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P < 0.05)。与照射对照组比较,照后3 d,四君子汤2.25 g/kg剂量组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及百分率均显著升高(P均 < 0.05);四君子汤6.75 g/kg剂量组的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 < 0.05);照后第3和第7天,四君子汤6.75 g/kg剂量组的胸腺系数均显著升高(P均 < 0.05)。与照射对照组比较,四君子汤6.75 g/kg剂量组小鼠的30 d内平均存活时间及30 d生存率均显著增加(P均 < 0.05)。结论:四君子汤通过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胸腺损伤,可缓解电离辐射所致损伤,促进小鼠免疫和造血功能恢复,并可促进γ射线照射小鼠的存活,可考虑作为电离辐射损伤防治药物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1(PD-1)抑制剂联合高剂量照射对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小鼠建立肺癌模型,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D-1抑制剂组、高剂量照射组、联合组(PD-1抑制剂联合高剂量照射),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PD-1抑制剂组和联合组小鼠腹腔注射2 mg/mL的PD-1抑制剂100μL,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等量PBS,连续注射14 d;高剂量照射组和联合组小鼠肿瘤部位接受单次剂量10 Gy的电离照射。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并记录体质量;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称取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检测各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学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D-1抑制剂组、高剂量照射组和联合组小鼠体质量、肿瘤生长抑制率、IFN-γ、IL-2、TNF-α、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水平升高,瘤质量、PD-1、PD-L1 mR...  相似文献   

14.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的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每日静脉滴注一次,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WHO三阶梯止痛药物.结果 观察组止痛显效率为87.5﹪,对照组止痛显效率为66.7﹪,观察组止痛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很好的治疗癌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连续肌肉注射丙酮酸乙酯 (ethyl pyruvate,EP)注射液后大鼠产生的长期毒性反应。方法:按年龄、体质量、性别均衡的原则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EP注射液高 (2 400 mg/kg)、中 (1 600 mg/kg)、低 (50 mg/kg)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每组15只,3个给药组每天进行双后肢 (或臀部)肌肉注射给药,连续14 d,溶剂对照组则给予等容量大豆油,观测大鼠一般情况、血常规、血液生物化学等相关毒性反应指标的变化。结果:大鼠每次注射EP药物后5 min内高剂量组产生明显抽搐、俯卧、后肢僵直、呼吸急促等毒性反应但逐渐缓解,注射后30 min内即恢复正常,未见动物死亡;中剂量组上述毒性反应较轻;低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血常规和血液生物化学相关指标除在第1次给药14 d后高剂量组的肺和脾系数,中剂量组脾系数明显增加外 (P<0.05),其余各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后各剂量组均未见迟缓性毒性发生。结论:高剂量 (2 400 mg/kg) EP注射液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较明显毒性作用,但为可逆性的。EP 注射液作为单次用药对大鼠无长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酸钠脂质微球注射液对荷人肺癌A549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在BALB/c-nu裸鼠右前肢腋下接种A549细胞株建立人肺癌动物模型,移植11 d后采用均衡法随机分为5组,即去甲斑蝥酸钠脂质微球注射液高剂量组(5 mg/kg)、中剂量组(2.5 mg/kg)、低剂量组(1.25 mg/kg)以及阳性对照组(2.5 mg/kg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和阴性对照组(等体积空白脂质微球注射液),每组7只裸鼠,给药体积为0.2 mL。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各组动物于分组后第1、4、8、11、15、18、22天给药,共7次。于给药第7、14、24天检测并计算各组肿瘤体积(Vt)、相对体积(VRT)、增殖率(T/C)等,给药后第24天检测并计算各组肿瘤质量和抑瘤率。结果:去甲斑蝥酸钠脂质微球注射液给药第7天后,各给药组肿瘤体积、相对体积均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P<0.05),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7 d=0.994,r14 d=0.993,r24 d=0.996,P均<0.05);24 d后各剂量组动物肿瘤T/C均小于35%,其中2.5、5 m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T/C均小于20%;各给药组平均肿瘤质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肿瘤生长抑制率均大于50%。结论:去甲斑蝥酸钠脂质微球注射液具有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降低人肺癌A549细胞移植瘤增殖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5 mg/kg)、痰热清组(0.67 ml/kg)、单纯照射组(0.9 % NaCl溶液0.2 ml)、正常对照组(0.9 % NaCl溶液0.2 ml),每组5只;肺照射剂量为17 Gy,照射后1 d开始腹腔注射,7 d后处死大鼠。对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AQP1的表达。结果 地塞米松组、痰热清组炎症改变较单纯放疗组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放疗后AQP1表达减低(P<0.05),而地塞米松及痰热清治疗之后AQP1表达升高,与放疗后相比P<0.05。RT-PCR显示正常对照组AQP1呈高表达(0.8006±0.05846),放疗后表达降低(0.4938±0.03477),地塞米松组、痰热清组照射后7 d AQP1表达较单纯放疗组增加(0.6492±0.03477、0.6664±0.0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Q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3(GRg3)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效果。方法 将100只大鼠21.5Gy照后第7天分别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0只)、GRg3治疗组(GRg3 20、40、80mg/kg灌胃,每亚组20只)及混合液治疗组(思密达混合液灌肠20只)。2周后将5个组大鼠3ml/kg水合氯醛麻醉后腹主动脉采取血标本约5ml后处死。取直肠组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组织溶浆测Bax、NF-κB含量,另一部分做HE染色观察直肠组织病理改变。血标本离心后取上清液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及MPO水平。结果 GRg3治疗组显示GRg3浓度升高血清炎性因子、血清MPO浓度及大鼠肠组织Bax及NF-κB浓度呈降低趋势,且高剂量GRg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混合液治疗组与高剂量GRg3组相比 P>0.05。表明GRg3对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GRg3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及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肠组织中Bax及NF-κB浓度,且较正常对照组疗效好,GRg3可用于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BALB/C小鼠肺组织照射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雄性BALB/C鼠,体重25 g左右,随机分为照射组(R)和对照组(C ),R组:30只,C组:10只,照射组采用6MV-X照射,小鼠肺组织常规照射,总剂量为25 Gy/5次,小鼠在照射12 w后被处死,对照组在同样的条件下处理,假照射。分别取R组及C组小鼠右肺组织,经蜡块包埋、切片后,经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组及C组中小鼠肺组织IL-6、IL-8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示IL-6、IL-8和IL-10三种细胞因子主要在巨噬细胞及炎细胞内表达,结果显示R组小鼠肺组织照射12 w后IL-6和IL-8的表达水平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的表达水平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鼠肺组织受照12 W后,病理变化提示出现肺损伤,参考免疫组化结果,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预防肿瘤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78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化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静滴,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化疗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K 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