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 ~ 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随访(62.5±12.9)个月,其中44例患者接受3枚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A组),26例患者采用单纯3枚空心螺钉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结果 A组手术时间(85.45±17.16) min长于B组(71.56±15.20)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240.17±22.65) mL多于B组(136.34±20.18)mL(P<0.05),但两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0±3.48)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92±4.04)周,A组骨折愈合时间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A组(88.09±3.56)分,高于B组的(72.35±4.88)分(P<0.05)。A组无内固定失败,B组发生内固定失败3例,失败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发生骨不连,B组4例发生骨不连,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骨头坏死2例,B组股骨头坏死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相对单纯3枚空心钉治疗髋关节功能更佳,术后并发症率更低,降低了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内固定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与倒三角空心钉(ITCS)在治疗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4例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FNS组(n=41)与ITCS组(n=43).分析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股骨颈缩短情况、颈干角变化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FNS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ICS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TICS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Garden指数及Haidukewych评分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NS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TICS组(P<0.05).FNS组患者颈干角变化显著低于TICS组(P<0.05),Harris评分显著高于TICS组(P<0.05).FNS组患者股骨颈缩短情况显著小于TICS组(P<0.05).结论:FNS治疗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TICS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与空心加压螺钉(C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做出比较.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1例.其中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11例(FNS组),空心加压螺钉组20例(CCS组),所有患者均为Garden分型Ⅱ、Ⅲ或Ⅳ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空心钉联合同种异体腓骨内固定(改良术式)和单纯行空心钉内固定(传统术式)在治疗中青年PauwelsⅠ、Ⅱ、Ⅲ型股骨颈骨折中的力学稳定性差异。方法建立传统及改良术式固定的PauwelsⅠ、Ⅱ、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分析模型股骨头皮质骨壳负重区、股骨颈骨折端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皮质骨壳与股骨颈骨折面剪应力分布情况,并根据预测数据绘制股骨冠状位最大主应变云图,比较两组股骨颈骨折端位移。结果股骨头皮质骨壳在S12、S13方向剪应力分布均显示采用改良术式优于或相近于采用传统术式。此外,股骨颈骨折面S12、S23方向剪应力情况亦显示采用改良术式固定优于传统术式。PauwelsⅡ、Ⅲ型传统术式固定的股骨颈骨折端位移大于改良术式,其中PauwelsⅡ型传统术式固定的位移明显大于改良术式,而PauwelsⅠ型改良术式固定的位移显著大于传统术式。结论改良术式相对适用于PauwelsⅡ、Ⅲ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而传统术式则适用于PauwelsⅠ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6.
背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较高的垂直剪切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骨折。目前治疗PauwelsⅢ型骨折固定方式较多,何种内固定为青壮年PauwelsⅢ股骨颈骨折的最佳固定方式,尚无明确结论。目的:比较3枚倒三角空心螺钉辅助横形拉力螺钉、股骨颈系统固定PauwelsⅢ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采用3枚倒三角空心螺钉辅助横形拉力螺钉与股骨颈系统治疗的PauwelsⅢ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1例,其中9例采用3枚倒三角形空心螺钉+1枚垂直骨折线的横行拉力螺钉治疗(3+1空心螺钉组),12例患者采用股骨颈系统固定治疗(股骨颈系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等方面对两种固定方式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1空心螺钉组患者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7.44±4.30)个月;股骨颈系统组患者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58±4.68)个月。(2)在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方面,股骨颈系统组...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内固定治疗作为现在的主流治疗方式之一,仍需进一步追求坚强固定,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符合标准的3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16例,空心加压螺钉组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侧、受伤方式、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复位质量、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与结论:(1)16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患者中除1例内固定失效,其余获得了8-25个月随访,平均11.9个月;19例空心加压螺钉组患者获得了7-26个月随访,平均16.3个月;(2)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3)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空心加压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9);(4)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发生内...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髋部骨折的50%。空心钉内固定依然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且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股骨颈短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背景:空心钉内固定目前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临床特点、预后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成都地区3家骨科医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术后随访信息的1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术后股骨颈短缩作为预后观察指标,记录患者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主要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年龄、Garden分型、Garden指数、骨密度T值、Singh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负重时间等因素与术后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关系,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48.6%(54/111),其中股骨颈短缩10-19 mm的发生率为31.5%(35/111)、股骨颈短缩≥20 mm的发生率为5.4%(6/111);②股骨颈短缩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占76%;③股骨颈短缩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下地负重时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和跛行,股骨颈短缩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显示,颈短缩组以中度疼痛为主(67%),无短缩组以无疼痛/轻度疼痛为主(86%);颈短缩组髋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8% vs. 21%),颈短缩组患者跛行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1% vs. 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骨折Garden分型为Ⅲ,Ⅳ型、Garden指数为Ⅲ,Ⅳ级、骨密度T值≤-2.5、负重时间≤2个月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发生股骨颈短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存在很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风险,而发生时间主要集中术后6个月内。 ORCID: 0000-0002-4430-4394(牟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种不同空间构型空心螺钉对股骨颈骨折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股骨CT图像通过逆向重建获得PauwelsⅠ、Ⅱ、Ⅲ型股骨颈骨折几何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获取不同内固定方式下内固定物与股骨颈头侧、干侧的应力分布,以及模型的位移分布。结果对于PauwelsⅠ、Ⅱ、Ⅲ型股骨颈骨折,倒三角置钉、两根平行钉、两根平行钉固定方式下股骨颈头侧应力峰值分别最大;倒三角置钉、倒三角置钉、两根平行钉固定方式下股骨颈干侧应力峰值分别最大,交叉置钉固定方式下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小,强斜置钉固定方式下位移峰值最小。结论交叉置钉的固定方式螺钉变形断裂几率最小,倒三角置钉固定方式可为骨折处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对于PauwelsⅠ、Ⅲ型骨折,强斜置钉固定方式预防股骨颈短缩的能力最强;而对于PauwelsⅡ型骨折而言,交叉置钉固定方式预防股骨颈短缩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中广泛使用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传统的倒三角构型治疗PauwelsⅢ股骨颈骨折失效率较高,有学者提出使用"F"构型及偏轴构型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以上3种构型的比较分析目前鲜有报道.目的:使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倒三角构型、"F"构型、偏轴构型3种空心钉置入方法对于PauwelsⅢ股骨颈骨折固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分析双平面固定在股骨颈骨折稳定优化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均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其中双平面固定(“F”技术)组27例,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 43个月,平均(26.3±3.3)个月。双平面固定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6例,骨折不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74±7.06)分。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16例,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坏死9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2.03±6.19)分。两组患者在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位优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双平面固定通过特殊的空间构型,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股骨颈短缩带来的Harris评分丢失,更好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心钉在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4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随访3~5年:骨折愈合率为95.7%,未愈合2例(4.4%),股骨头坏死6例(13.0%).结论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愈合率较高,可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空心钉在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 .方法 采用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4 6例 ,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随访 3~ 5年 :骨折愈合率为 95 .7% ,未愈合 2例 (4 .4 % ) ,股骨头坏死 6例 (13.0 % ) .结论 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愈合率较高 ,可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骨颈骨折可应用空心钉、动力髋螺钉、锁定钢板及髓内钉等内固定物治疗,但术后仍具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股骨颈缩短、内翻畸形、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的风险.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能微创置入,可提供稳定的抗旋力,很少出现螺钉切割、退钉等现象.目的:对比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与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空心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愈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骨折愈合23例,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折愈合时间6~12月,平均7.5月。结论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容易、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理想,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套筒式三翼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为临床选择此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作人工股骨模型9个,分别以Pauwels角为30°、50°和70°于股骨颈中部,用手锯将模型锯断,每组3个,用动态套筒式三翼钉固定断端.标本摸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同定于英斯特朗-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机上,以速率10 mm/min线性载荷0~1 200 N分级加载,测定各组1 200 N载荷下股骨上段11个关键点的应变值以及不同载荷下头下沉位移、主压力侧的应变值和主张力侧的应变值.结果 1 200 N载荷下,3组均在6号电阻应变片的位置出现峰值,其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600~1 200 N,同一载荷下3组之间两两比较头下沉位移,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同一载荷下,Pauwels角度越大,股骨颈主压力侧和主张力侧的应变值越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Pauwels角角度越大,剪式应力越大,骨折断端间接触面积越小,骨折越不稳定;其角度越小,剪式应力就越小,骨折断端间接触面积则越大,骨折就越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ONF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ONFH分为坏死组和存活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受伤后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内固定是否取出、内固定取出时间、股骨头后倾角度、术后骨折复位质量等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及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0例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中,41例出现术后ONFH(27.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受伤后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度、内固定取出时间以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与ONF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Garden分型为Ⅲ、Ⅳ型,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为B、C级,内固定取出时间<2年是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ONF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ONFH的发生率较高。BMI、Garden分型、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取出时间均会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ONFH的发生。临床应针对相关影...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一般认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2 cm以上才会出现功能影响,但近年来许多文献认为短缩5 mm以上就会出现功能和生活影响,争议颇多。 目的:调查闭合复位空心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功能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4例闭合复位空心钉置入内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去除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患者后有86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闭合复位满意后,以3枚平行空心钉固定。以短缩≥5 mm,短缩≥10 mm,短缩≥20 mm为3个参考点,考察短缩(双侧股骨颈中心线对比)发生情况,以及多个因素对股骨颈短缩发生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86例患者股骨颈短缩中位数2.6 mm,平均(5.21±5.49) mm。股骨颈短缩≥ 5 mm的发生率为36%(31/86),股骨颈≥ 10 mm的发生率为19%(16/86),股骨颈短缩≥ 20 mm的发生率为3% (3/86)。3种短缩形式分组结果的Harris评分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短缩≥ 5 mm就会影响髋关节功能。性别、年龄、singh指数、Garden指数、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因素。提示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置入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发生率较高,股骨颈短缩≥ 5 mm就会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起重机架外固定在青少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2例(82髋),按照固定方式分为起重机架组及空心钉固定组各41例(41髋),两组分别在G型臂透视下进行平乐正骨手法复位,第2次不成功者即进行SP切口开放复位,空心钉固定组采用空心钉固定,起重机架组采用起重机架外固定,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随访时间24 ~ 60个月,起重机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均低于空心钉固定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疗效优于空心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起重机架外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空心钉内固定组36例,人工关节组64例。两组的年龄、术前全身状况、骨折分型相仿。平均随访时间38.5个月(24~66个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结果评价。结果空心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率91.7%(33/36),股骨头坏死率27.8%(10/36),需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再手术率为16.7%。人工关节组卧床时间短,但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高,需翻修手术的9例,再手术率为14.1%。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恢复老年人生活质量,GardenⅠ、Ⅱ、Ⅲ型的70岁以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复位优良的前提下可先予坚强的内固定治疗,一期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高龄及移位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