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比侧柏叶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煎煮质量。方法: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侧柏叶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化学指纹图谱表征药材化学组成,评价市售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相似度,测定指标成分槲皮苷的含量,标定指纹图谱共有峰。同时,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比较市售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煎煮效率,对煮散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ITS2序列对侧柏叶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与原饮片比较,煮散饮片煎煮效率有所增加,且指纹图谱相似度有所提高,但按标准汤剂煎煮法,煮散饮片出膏率增加20%左右,指标性成分槲皮苷的含量未有显著增长,其余化学成分的煎出率也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精准煮散饮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侧柏叶的煎煮效率及药材均一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化学指纹图谱及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在肉桂精准煮散饮片质量体系的应用。方法:应用psb Atrn 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肉桂进行鉴定;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比较原饮片及不同规格煮散饮片的出膏率。建立肉桂HPLC指纹图谱,测定指标成分肉桂酸、肉桂醛的含量,同时标定指纹图谱共有峰,比较各样品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及相似度评价。结果:psb A-trn H序列对肉桂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精准煮散饮片平均出膏率及煎煮液中指标成分肉桂酸、肉桂醛含量略高于原饮片,且含量差异性明显减小,RSD从原饮片的5.19%、26.80%降低为0.36%、0.42%。10个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均有所升高,均一性明显提高。结论:肉桂精准煮散饮片可提高原饮片的煎煮效率及均一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对制何首乌精准煮散饮片用药形式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比较制何首乌饮片及煮散饮片的出膏率;比较3批制何首乌饮片及采用相同饮片制备的煮散饮片质量的均一性,并对其化学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相对峰面积比较共有峰含量和质量均一性。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何首乌原药进行鉴定。结果:制何首乌精准煮散饮片出膏率为原饮片的2.5倍;3批原饮片煎煮液二苯乙烯苷平均含量为3.56±2.61g·mg-1,RSD为73.28%,煮散饮片煎煮液二苯乙烯苷平均含量为13.23±0.37g·mg-1,RSD为2.82%;煮散饮片与原饮片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基本一致,但煮散饮片各共有峰的含量、均一性明显提高。ITS2序列对何首乌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结论:制何首乌煮散饮片显著提高煎煮率及质量均一性,可节约资源,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法及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对鸡血藤饮片煮散质量体系进行探索研究。方法: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鸡血藤进行鉴定,对比鸡血藤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出膏率;收集3 个批次鸡血藤饮片,采用HPLC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与相似度评价。结果:ITS2序列对鸡血藤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鸡血藤煮散饮片出膏率及指标成分表儿茶素含量均略高于原饮片;原饮片批间表儿茶素溶出量有明显差异性RSD 为11.0%,混合后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性明显降低RSD为1.0%。指纹图谱中14个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均有所提高,RSD值明显减少。结论:鸡血藤精准煮散饮片提高原饮片的浸出率,成分溶出率及质量均一性,表明鸡血藤煮散饮片有较好的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成分溶出及质量均一性差异。方法: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枳壳饮片进行鉴定;比较枳壳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结果:枳壳煮散饮片出膏率略高于市售饮片出膏率;精准煮散饮片提取液中柚皮苷溶出较市售饮片高,市售饮片柚皮苷、新橙皮苷批间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分别为9.71%及24.71%,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缩小RSD分别为4.73%、4.94%。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制成煮散饮片后相似度提高,且共有峰峰面积均有提高。结论:枳壳市售饮片制成精准煮散饮片基本属性没有变化,但精准煮散饮片能提饮片的煎煮效率及均一性,发展精准煮散饮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疗效与中药饮片规格及质量是否均一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法结合DNA分子鉴定技术,考察陈皮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差异。方法:比较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与相似度评价。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陈皮饮片进行鉴定;比较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与相似度评价。结果:陈皮煮散饮片出膏率略高于市售饮片出膏率;精准煮散饮片提取液中橙皮苷溶出较原饮片高,市售原饮片批间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为18.93%,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较小RSD为6.28%。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混合粉碎后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共有峰16个,峰面积均有提高。结论:陈皮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并提高中药的浸出率、成分溶出率及质量均一性,表明煮散饮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法结合DNA分子鉴定技术,考察淫羊藿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差异。方法:制备不同规格淫羊藿煮散饮片,对比市售饮片及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应用ITS2及psbA-trnH条形码序列对淫羊藿饮片进行分子鉴定;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结果:淫羊藿煮散饮片出膏率略高于市售饮片;3批市售饮片指标成分淫羊藿苷提取率有明显的差异性,RSD为15.56%,煮散饮片差异较小RSD为6.82%。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淫羊藿精准煮散饮片的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共有峰10个,峰面积均有提高。ITS2及psbA-trnH序列对淫羊藿煮散饮片可实现准确鉴定。结论:淫羊藿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但煮散饮片的浸膏提取率、指标成分的批间均一性有不同程度提升。研究结果显示发展精准煮散饮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6,(3)
目的:对比研究根和根茎类药材及花、叶、全草类药材煮散与饮片的煎煮效果,为煮散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味根和根茎类药材、4味花类药材、2味叶类药材及2味全草类药材为研究对象,将其制成煮散,对比分析煮散与饮片煎煮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得膏率。结果:煮散加10倍量水,煎煮1次,煎煮时间仅10 min的情况下,水煎液的干膏率及有效成分煎出量均不低于饮片的煎煮(10倍量水,煎煮50 min),两者的差异主要由饮片的质地疏密、体积大小决定。结论:饮片制成煮散,不仅省时省力、方便患者使用,而且从药学角度来看,煮散可以节约大量药材,有利于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饮片质量均一性是中药稳定临床疗效的基础。本文基于成分分析与DNA分子鉴定手段,考察金银花精准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差异,探索精准煮散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金银花饮片进行鉴定;对比金银花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指标成分含量、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结果:金银花煮散饮片出膏率及指标成分绿原酸含量均略高于市售饮片;市售饮片绿原酸的批间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为11.93%;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降低,RSD为8.29%。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显示,混合粉碎后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共有峰7个,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金银花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但煮散饮片的出膏率、成分溶出及质量均一性均有明显提高,表明煮散饮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73-575
目的:对比研究厚朴煮散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厚朴煮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方法检测水煎液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以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系统考察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对厚朴煮散与传统饮片煎煮的影响。结果:煎煮次数对厚朴煮散无显著影响(P0.05),同一煎煮条件下,煎煮时间10~50 min之间、加水量16~20倍之间,煮散煎出物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煎煮条件下,煮散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达饮片的2倍以上;煮散10倍水煎煮10 min,其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分别为饮片传统煎煮(10倍水,50 min)的2.3倍、2.4倍。结论:从药学角度来说,厚朴饮片制成煮散,在节省一半药材的同时,又能节省4/5的煎煮时间,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饮片质量均一性是中药临床疗效稳定的基础,利用化学指纹图谱结合DNA分子鉴定技术考察三七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的均一性。方法:应用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DNA条形码对三七饮片进行分子鉴定;对比三七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检测3批三七饮片混合粉碎前后的质量均一性和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三七煮散饮片出膏率显著高于原饮片出膏率;不同批次原饮片间指标成分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及Rb_1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分别为13.1%,32.7%及24.5%,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溶出量差异减小,RSD分别为3.6%,2.6%及3.5%;精准煮散饮片提取液中化学成分溶出量较原饮片高。混合粉碎后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了共有峰14个,峰面积均有提高。结论:三七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但煮散饮片的浸出、有效成分溶出及质量均一性均有明显提高,提示煮散饮片可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2.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综述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的研究概况。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应用中药煮散的方法在制备中药汤剂中不论单方或复方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都高于传统饮片。结论:应用中药煮散可达到节约药材,提高中药的使用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汤剂的煎煮质量,降低用药成本;对改良法煮散与传统饮片煎出成分的研究,也有利于中药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统煎煮法和医院代煎法对天王补心丹汤剂中主成分浸出及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王补心丹汤剂中五味子醇甲、丹酚酸B含量,计算煎出率,按照药典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汤剂中主成分浸出物含量,以此综合评价汤剂质量。结果:不同煎煮方法得到的天王补心丹汤剂中五味子醇甲和丹酚酸B含量、煎出率及主成分浸出物含量明显不同,传统煎煮法所得天王补心丹汤剂中五味子醇甲和丹酚酸B含量、煎出率及主成分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医院代煎制得的天王补心丹汤剂(P0.05)。结论:不同煎煮方法对天王补心丹汤剂中主成分的浸出和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传统煎煮方法优于医院代煎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枳实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为枳实煮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方法检测枳实水煎液中橙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及辛弗林含量,以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系统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对枳实煮散与传统饮片煎煮的影响。结果枳实煮散煎煮工艺为加水量不少于14倍、煎煮时间不少于15min;同等煎煮条件下,煮散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均达饮片2倍以上;煮散加10倍水,煎煮1次,煎煮时间10min,其总化合物含量和得膏率分别为饮片传统煎煮(10倍水,煎煮时间为50min)的3.4倍、2.7倍。结论从药学角度来说,枳实饮片制成煮散,在节省一半以上药材的同时,又能节省4/5的煎煮时间,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厚朴煮散的粉碎粒度,考察加水量对其煎出物的影响,为该煮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5种规格的厚朴煮散,采用HPLC检测水煎液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检测波长294 nm,流动相甲醇-水(82∶18),柱温30℃。以厚朴酚、和厚朴酚转移率和干膏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粉碎粒度和加水量对厚朴煮散煎出物的影响,并与饮片传统煎煮进行比较。结果:粒度和加水量对厚朴煮散水煎液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和干膏率均有显著影响。厚朴煮散最佳制备工艺为粉碎过10目筛,含有能通过80目筛的细粉不超过20%;厚朴煮散煎煮1次,煎煮时间10 min时,24目煮散加20倍量水的煎液中有效成分转移率和得膏率分别为饮片传统煎煮(加10倍量水煎煮50 min)的5.1,2.5倍;10目煮散加10倍量水的煎液中二者分别达饮片传统煎煮的2倍以上。结论:厚朴饮片制成煮散后可节省药材和煎煮时间,可推广于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煮散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国雪  张超  肖志伟  乐智勇 《中草药》2015,46(10):1470-1476
目的在四逆汤组成药材淡附片、干姜、甘草的最佳粒度条件下研究四逆汤的最佳煎煮工艺。方法取各药材的最佳粒度颗粒,采用HPLC法测定四逆汤中甘草酸铵的量,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四逆汤中总生物碱的量,采用单因素实验进行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工艺考察,优选最佳煎煮工艺,再与其饮片进行对比,为临床合理使用煮散工艺提供依据。结果四逆汤的最佳煎煮工艺为浸泡20 min,加14倍量水,煎煮30 min,煎煮1次,且四逆汤煮散在所研究的每个时间点各成分的煎出率都比饮片大而其毒性不大于饮片,最佳条件下煮散各成分的煎出率也大于常规煎煮条件下的饮片。结论四逆汤煮散工艺具有节省药材、节约时间的优点,对解决目前中药材缺乏的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丹参煎煮过程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采用析因试验设计,考察了丹参饮片在不同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下的煎出液中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等多种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丹参中的主要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含量会而逐步降低;而同时,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则持续增加。结论:丹参酮类成分水煎煮很难溶出;丹参中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主要是来源于丹参酚酸类成分在较高温度下的逐步降解;测定或提取丹参中丹酚酸B等水溶性成分不宜采用长时间、高温煎煮的方式;丹参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避免久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酒丹参配方颗粒及其他酒丹参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酒丹参饮片15批,制备酒丹参标准汤剂,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含量;采用已知对照品为参照,对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明确酒丹参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5种丹酚酸类成分转移率和溶液p H,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酒丹参标准汤剂的主要成分为酚酸类成分,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 21%~0. 37%,0. 03%~0. 10%,0. 08%~0. 18%,0. 07%~0. 13%,2. 68%~4. 34%,转移率分别为71. 8%~85. 4%,50. 0%~71. 4%,68. 2%~81. 0%,66. 7%~84. 6%,67. 5%~79. 6%;出膏率45. 1%~55. 3%; p H 5. 91~6. 05; 15批酒丹参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 0. 98,图谱显示有12个共有峰,其中7个指认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方法稳定可行,为酒丹参水煎剂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2):354-357
目的:优选枳实煮散的粉碎粒度和煎煮工艺,为枳实煮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4种规格的枳实煮散,采用HPLC方法检测水煎液中辛弗林、柚皮苷、橙皮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以总化合物的百分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考察粉碎粒度、加水量及煎煮次数对枳实煮散煎出物的影响,并与饮片传统煎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粒度、加水量和煎煮次数对枳实煮散水煎液的化合物含量和干膏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枳实煮散的制备工艺为:颗粒全部通过10目筛,且过80目筛的细粉量不得大于20%;煎煮工艺为煮散加10倍水,浸泡20 min,煎煮1次,煎煮时间20 min。按此工艺制备的煮散水煎液中化合物含量和干膏得率均是饮片传统煎煮(10倍水,煎煮2次,煎煮时间共50 min)的2.5倍以上。结论:筛选的枳实煮散的粉碎粒度,适合工业生产,便于患者煎煮;从药学角度来说,枳实煮散能够起到节省药材和节省能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16,(9)
目的优化葛根芩连汤煮散的煎煮工艺。方法以煎煮液中浸膏得率和化学成分(葛根素、大豆苷、甘草酸铵、甘草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含有量为指标,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因素,优选最佳煎煮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加20倍水,煎煮10 min,煎煮1次。煮散的浸膏得率及成分煎出率均高于传统饮片,煎出速率更快。结论该工艺简单快速,煎煮效果更理想,并可节省药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