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丰市城区5 345例3~6岁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大丰市城区3~6岁在园儿童视力发育状况,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眼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大丰市城区全部10所幼儿园的5 345例3~6岁在园儿童为对象,使用美国伟伦公司的Suresight自动筛查验光仪快速检查双眼屈光状态,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1]进行结果判定。 【结果】 男女儿童的视力筛查结果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66,P>0.05),3~6岁各年龄组儿童的视力筛查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1,P<0.05),远视、近视、散光三种异常视力在各年龄组的分布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884,P>0.05)。 【结论】 对学龄前儿童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实施眼保健并对早期发生异常的儿童进行及早干预;预防和保护青少年视力,应从学龄前儿童抓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视力的屈光状况,探讨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方法 对8 388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从性别、年龄、屈光异常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8 388例学龄前期儿童屈光异常发生率为18.11%,屈光异常主要表现为散光和远视,不同性别屈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05),3~4岁组与5~6岁组屈光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屈光异常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视力不良和视疲劳。 结论 关注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早期筛查异常,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鄂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状况,为制订切实可行的眼保健措施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2年对城区4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视力筛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4.1%,2008-2012年检出率分别为16.6%、14.6%、13.9%、14.0%、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9,P<0.01)。3~6岁各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7.0%、14.6%、12.3%、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1)。视力不良儿童屈光状态以远视最多(占75.0%),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9.7%),近视 (占5.2%)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442.3,P<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问题不容乐观,家长、老师应重视儿童视力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对儿童的视力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幼儿焦虑状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哈尔滨市的两所幼儿园732名3~6岁幼儿,以Spence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幼儿母亲进行测查。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焦虑情绪的幼儿占所调查人数的14.1%。焦虑情绪的发生率无性别差异(χ2=0.764,P>0.05)。3~6岁组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16.3%、13.8%、12.6%、12.3%,经检验四个年龄组焦虑情绪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05)。各焦虑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最高为躯体伤害恐惧,其次为分离焦虑(F=90.377,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学历、母亲工作压力、幼儿性格特点及父母在对待教育幼儿的问题上观点一致性与幼儿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结论 哈尔滨市幼儿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较高,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家庭因素等对幼儿焦虑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焦虑的学龄前儿童与正常的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亲职压力的差异, 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与父母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 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焦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哈尔滨市的3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 以Spence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和亲职压力量表简表对学龄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焦虑情绪的学龄前儿童占所调查人数的6.13%, 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1, P>0.05)。承受着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的发生率为32.5%。学龄前儿童存在焦虑问题的父母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焦虑学龄前儿童的父母(χ2=17.53, P<0.05)。焦虑组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焦虑儿童(P<0.05)。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量表中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分量表的得分与幼儿焦虑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 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与父母亲职压力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晋江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晋江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3所幼儿园3908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柱径屈光异常检出率为35.2%,男34.8%,女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2,P〉0.05);球径屈光异常检出率31.5%,男29.6%,女3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0,P〈0.01)。柱径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低,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这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9,P〈0.01);球径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这种趋势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柱径屈光异常的发生与父亲视力有关,球径屈光异常的发生与父亲视力、母亲视力、平时看电视离电视距离、电视尺寸有关。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儿童的屈光状态,发现潜在的问题,可以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滁州市幼儿屈光不正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2017年7月~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滁州市2所儿童保健相关的医院门诊462名1~3岁儿童为筛查对象,采用视力筛查仪筛查屈光状态,并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屈光正常及屈光不正儿童,同时对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人文和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本次共筛选出343名屈光正常与119名屈光不正幼儿。与屈光正常幼儿相比,屈光不正组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7% vs. 52.8%)、幼儿被动吸烟(38.7% vs. 25.1%)、晚上开灯睡觉(21.0% vs. 11.4%)、经常哭闹(24.4% vs. 15.2%)、喜欢看亮的灯(59.7% vs. 48.1%)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05、7.987、7.081、5.182、4.724,均P<0.05),而家庭采光较好(76.5% vs. 87.5%)、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0.5 h(92.4% vs. 97.4%)比例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09、4.5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采光好(OR=0.445,95%CI:0.254~0.780)、每天大于0.5 h的户外活动(OR=0.257,95%CI:0.097~0.685)是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而其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354,95%CI:1.074~1.708)、幼儿喜欢看亮的灯(OR=1.580,95%CI:1.004~2.485),被动吸烟(OR=1.638,95%CI:1.025~2.618)是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结论 幼儿母亲学历、家庭采光、户外活动、看亮的灯、被动吸烟是其屈光不正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大视力保护宣传,提高抚养人保护幼儿视力的知识知晓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养育现状,为进一步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儿童养育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东城区460名6月~3岁儿童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在养育行为方面:有15.2%的家庭曾经体罚过儿童,不能满足儿童接触大自然和与他人交往需求的家庭分别占34.6%、53%,有31.3%的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1 h,53%的家庭当儿童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帮忙解决,43.3%的家庭很少设定儿童玩的时间。母亲自身特征方面: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陪伴儿童时间越短(χ2=0.153,P=0.001);母亲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者,更易鼓励子女自己做事(χ2=4.423,P=0.035),较少体罚儿童(χ2=5.432,P=0.02);母亲生育年龄越大,陪伴儿童时间越长(χ2=0.150,P=0.002);母亲生育年龄≥30岁者,经常对子女的需求立刻满足(χ2=4.948,P=0.026);家庭结构方面:核心家庭经常带子女接触大自然(χ2=7.632,P=0.007)、家庭养育态度(χ2=4.557,P=0.033)一致性方面更高。结论 目前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家庭中存在一定不利于儿童早期发育的养育态度和行为,需针对性的开展家庭养育教育,以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现状,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8905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应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进行视力筛查,并完成《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表》的填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完成视力筛查和调查问卷的学龄前儿童共计8905名,应答率为96.33%。视力筛查异常1266名,发生率为14.22%。视力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461,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0,P0.05);城市高于农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2,P0.05)。经确诊视力异常692名,发生率为7.77%,主要有弱视、斜视等。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因素包括遗传、户外活动时间1 h、近距离看电视、电子视频时间1 h、父亲陪伴时间0.5 h、看书时间3 h、母亲文化程度、营养状况、睡眠时间、生活采光。结论社会及相关部门、家庭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的散光状态,探索并掌握其基本规律,对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儿童视功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应用美国伟伦 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分析儿童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的分布情况。 【结果】 学龄前3~6岁儿童,远视是屈光状态的主要类型,59.86%为远视散光;不同类型散光眼的散光轴向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3 631.0,P<0.01);远视散光眼大多散光度数在0.50~1.00D范围,近视散光眼有近半数散光度数在1.25~2.00D范围,混合散光眼的散光度数相对较高(散光度≥3.25)。 【结论】 近视散光和混合散光儿童应作为防止学龄前弱视发生的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郑州市郊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市郊区16所幼儿园的3~7岁儿童3 04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男童6.03%,女童4.92%,平均检出率为5.52%,检出率在性别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5)。相关分析表明父亲体格与子女营养状况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有疾病史(OR=2.064)、偏食(OR=2.175),保护因素有正常出生体重(OR=0.618)、母乳喂养方式(OR=0.704)、父亲BMI正常(OR=0.674)、营养知识水平较高(OR=0.567)、食欲较好(OR=0.780)、饮奶量(OR=0.682)。结论郑州市郊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于农村。营养不良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伤害程度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首次住长治某医院的意外伤害儿童共7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0,P=0.040),其中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最高(43.7%);母亲不同年龄组之间,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6,P=0.015);其中母亲年龄为40岁以上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最高(60.0%);非独生子女中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46.3%)高于独生子女(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27)。儿童意外伤害程度与伤害转归、医疗费用、患儿年龄、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亲年龄段高的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程度重的危险性是母亲年龄段低的1.872倍。结论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高、非独生子女家庭使重度意外伤害发生的风险增加。伤害程度越重转归越差,医疗费用越高;患儿年龄段越大、父母亲年龄越大,伤害程度越重。母亲年龄段高是意外伤害程度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3~6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筛查异常儿童随访,分析2014年浦口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异常率及其原因、视觉损伤的发生状况。方法 视力筛查包括使用Suresight 筛查仪检查屈光异常、角膜映光法及遮盖试验检查眼位异常,视力筛查异常儿童经散瞳验光等检查确诊弱视、斜视等视觉损伤的眼病。结果 2014年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覆盖率93.13%,视力筛查异常率7.39%,女童视力筛查异常率明显高于男童,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占视力筛查异常儿童88.85%;斜视发病率为0.36%,斜视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斜视中外斜视发病率明显高于内斜;345例视力筛查异常儿童进一步检查确诊弱视和斜视等视觉损伤168人,视力筛查异常儿童的确诊率48.69%,视觉损伤的检出率为3.60%。结论 视力筛查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其次是斜视,开展视力筛查是早期发现视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兰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视力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该地地理分布及社会功能区特征,参考幼儿园公私立等性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的2 75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对调查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视力异常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均为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在9项视力异常相关因素中出生体重、胎龄、父母视力情况和每天睡眠时间这4项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视力。 【结论】 托幼机构与家庭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着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强化社会性健康教育,从社会、家庭、托幼机构等多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9个项目地区抽取56家幼儿园,调查小班和中班学龄前儿童的出生日期、出生体重、父母文化程度、相关因素等内容,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 960名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2.22%和10.38%,男童分别为12.67%和13.61%,女童分别为11.72%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2,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呈现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0,P=0.041);长江以南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高于长江流域地区以及长江以北地区,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4,P<0.001)。男童、巨大儿和剖宫产出生是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为1.53(1.40,1.68)、1.92(1.62,2.29)和1.21(1.10,1.34)。结论 调查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男童、巨大儿和剖宫产出生的儿童易发生超重/肥胖,预防儿童肥胖需要从孕期开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东城区2007-2011年间0~6岁散居儿童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发现儿童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方法 对东城区2007-2011年5年散居儿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趋势χ2检验儿童营养状况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区0~6岁散居儿童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的患病率由2007年的1.159%下降为2010年的0.479%,2011年略有回升;3~6岁儿童的患病率高于0~2岁儿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儿童贫血患病情况以轻度贫血为主,发病率介于3.08%到6.09%之间;中度贫血患病率介于0.23%到0.53%之间。肥胖患病率为介于3.08%和3.89%之间;0~2岁儿童贫血、肥胖的患病率高于3~6岁儿童。儿童贫血、肥胖患病率未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 结论1)全区儿童营养状况良好,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呈下降趋势;2)应重点对0~2岁儿童进行肥胖和营养性贫血的干预,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社区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实施以来试点区0~3岁儿童家长育儿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和2010年分别收集试点区按照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管理的791名和747名儿童家长调查问卷。采用χ2检验分析规范实施前后试点区0~3岁儿童家长育儿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采用Logistic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规范实施后,儿童家长对“补铁预防贫血”、“吃肝脏补铁”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儿童家长愿意每次体检找同一个医生有所提高,家长给儿童口腔护理的行为有所改善(P均<0.05);规范实施、文化程度、户口、参加儿童保健是影响儿童家长育儿知识的主要因素;规范实施、户口、系统儿童保健机构是影响儿童家长育儿行为的主要因素。 结论 社区0~3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家长育儿知识,增强利用服务的意识,改善育儿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