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朝医体质学的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朝医学把周易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朝医的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2.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自然界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属性[1]。运用阴阳学说可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阐释人的生、长、壮、  相似文献   

3.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这一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中,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 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 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近日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突触间 的联系,偶然发现轴突、树突之间的联系从形态上 恰似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进而从功能上思考突 触间的联系也存在阴阳平衡.故引发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人体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二气交感气化完成的。弄清此阴阳二气交感的正常状态或说标准结构是什么,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人体异常状态下阴阳结构的认识和判断,直接影响到在干预病证时我们对方药的具体设计,因为这种干预就是设法使异常的阴阳结构关系回到正常的阳阳结构关系上;亦将使我们有可能由此找到一个有效的原则对中医经方的方义进行还原。那么,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的正常状态或说标准结构是什么呢?以此为基  相似文献   

6.
文云星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67-1467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即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又统一(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生长、消亡的根本原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体现,即所谓“阴阳平衡”;疾病就是整体或某一脏、腑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不相协调的表现。即所谓“阴阳失调”;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临床上用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配伍常获相得益彰的治病功效,即是相反相成原理的应用及其体现,  相似文献   

7.
<正>心肾相交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一种生理状态。中医关于人体之气的阴阳互藏、阴升阳降以及阴阳交感理论源于《周易》的卦象,尤其是"坎""离"二卦。古代内丹术理论也源于周易的卦象,它用"坎离交济"或"心肾交互"来说明人体的阴阳交感变化。其思想逐渐影响中医学关于人体之气阴升阳降理论的阐释,促进了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浅议相反相成用药乃平衡阴阳大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即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又统一(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生长、消亡的根本原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体现,即所谓"阴阳平衡";疾病就是整体或某一脏、腑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不相协调的表现,即所谓"阴阳失调";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临床上用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配伍常获相得益彰的治病功效,即是相反相成原理的应用及其体现,也是科学的辩证法的具体应用;由于这恰与人体及其每一脏腑固有的运动规律(即阴阳的对立统一)相吻合,所以往往能出奇制胜迅速恢复阴阳平衡而愈病.现就常见的相反相成配伍用药,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府中阴阳,则胜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尽管关系复杂,但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故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10.
郭鑫  张玉惠 《天津中医药》2005,22(6):490-491
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是人体内在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以典型方剂为例,阐述了中医学阴阳学说中对立统一的思想,并对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的辨证施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王树凡 《中医研究》2006,19(2):39-4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所以说,阴阳学说涵盖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包括了细菌学所讲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因此,阴阳学说也可以用其理论来指导呼  相似文献   

12.
《内经》论气非常广泛,涉及竟达三千余次。经中提及“六气”者有五次之多,然五者同名而义不同,现浅谈如后。一、天人相通之六气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是相通的。《内经》所指的天是自然界,确切地说是指自然界中阴阳二气。阴阳者乃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宇宙间的一切都不离乎阴阳,人类生存亦是如此。为此《内经》列《生气通天大论》专篇论述其理,并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人与天地相通表现在气,而天人相通之气含义也较为广泛。一是指生气通天,即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它直接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一是指人体脏腑亦与天地之气相通,故而提  相似文献   

13.
阴阳,是代表物体的属性。阴和阳是在阴阳差异(不平衡的情况下)蜕变出来的两种型质性物质,称阴阳二。除阴阳二外,人体中还有因寒散发出来的寒;因热散发出来的热。上面四种和人体气血中的气不同,与空气更是绝然不同,为便于区别,四者的气字改写为字。阴阳二和寒热二与空气所不同的是:前者不占空间位置,而空气没空间就不存在。阴阳二和寒热二不受实体阻隔,它们可以透发,还可以上升或沉降。阳、热上升,阴和寒下降,阴阳二和寒热二又有所不同,前者是虚症所产生的;后者是实症所产生的;但阴阳二较为微妙。…  相似文献   

14.
阳主升,阴主降,这是阴阳的本性,阳降阴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物的必要条件,这并不与阳升阴降相悖,这是阴阳互藏的结果。人体和自然界中这两种阴阳运动同时存在,维持着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5.
湖北中医学院成肇智:凌耀星副教授在本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内经析疑四则》一文,是有助后学之作,但笔者感到还有探讨的必要。如,把《素问·阴阳大论》中的气味、形精、气化一律视为“互文”而笼统作释,似未尽经义。本段是通过描述药食气味进入人体后的变化过程,以阐明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阳为气,阴为味”,药食气味是一对阴阳。当药食进入人体后,其精微物质有形、精、气、化之变。其中形、精属阴,气属阳,但就形、精而言,则形静而守位,属阴;精动而不息,属阳。“化”乃指物质形态的转化活动,如“精化为气”便是。在上述前提下细味原文,则其义自显。所谓“味归形”、“形食味”是以阴从阴;“气  相似文献   

16.
卫气运行与阴阳交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阳交感是决定卫气运行的重要因素 ,阴阳二气的相互吸引决定了卫气运行 ,阴阳二气客观存在的质与量的差异 ,从而形成卫气运行方向与运行空间。笔者试图进一步揭示病理性的卫气逆行的产生。1 卫气行  卫气在人体中运行存在逆行与顺行 ,如《灵枢·逆顺篇》“气之逆顺者 ,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如《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 ,乃得天和。”在正常情况下卫气的运行就存在逆顺两种方向 ,又气机运行的动力来源是阴阳二气的交感 ,原文中卫气的行有逆顺是由于阴阳相随的结果。从《灵枢·口…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气交是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万物的生存与变化都依赖于天地之气相交,阴阳相合而成。哲学巨著《周易》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并阐述世界万物是通过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的。《内经》把《周易》气交理论与人体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来的哲学概念升华为医学理论,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相似文献   

19.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四时阴阳是是万物的根本,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否则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到致疾病。因而养生保健的方法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比如春夏二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早睡晚起等,使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气依时而生、长、收、藏,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这样身体自然会健康。最后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