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肪组织与免疫系统的联系在近几年才被人们认识到。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功能系统,担负着免疫防御、免疫监视与免疫自稳的功能。肠道黏膜、免疫调节细胞、细胞因子在肠道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内脏脂肪组织能够通过产生各种脂肪因子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各种炎症介质的表达参与  相似文献   

2.
1 问;什么是细胞因子? 答: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组成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习惯上称前者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后者为单核因子(monokine),实际上其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也可以产生,故现在统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例如IL-1(interleukin-1,白细胞介素—1)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但郎格罕细  相似文献   

3.
免疫反应是机体接触抗原性物质后引起的一种防卫反应,用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抗原性物质的侵损。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免疫反应对人体有利,也有害。用免疫血清防治疾病可能引起血清病;有些人对外界某些物质过敏也是免疫反应造成的损害;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现,说明异常的免疫反应可使机体造成严重疾病,甚致死亡。一免疫学基础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免疫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兹就与本文有关的问题简介如下。 1.免疫活性细胞:与一种适当的抗原决定簇接触后,可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的细胞称为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系统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干细胞,最后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小淋巴细胞(细  相似文献   

4.
肠道作为一个重要的物质代谢器官是最近几年才被认识的。新近的研究认为肠道是创伤应激代谢反应的—个中心器官,这主要是指肠道对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代谢,特别是对谷氨酰胺的代谢。肠粘膜对谷氨酰胺的代谢主要依靠肠粘膜细胞内高浓度的谷氨酰胺酶,故谷氨酰胺是肠粘膜细胞代谢活动的重要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肠道既是人体消化和吸收器官,同时也是表面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上皮处于机体与外界抗原接触的第一线,其表面表达一系列受体及免疫分子,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能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在抗原提呈、感染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毫升大肠腔内容物中有1012种微生物,包括30个属、500个种。这些微生物局限在其天然栖居地-肠腔时,对维持机体健康有利。肠上皮的作用之一就是将这些微生物局限在肠腔。除了由细胞膜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一道物理屏  相似文献   

6.
药物毒性及机制研究是药物在临床安全使用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转化、药效及作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可作为代谢器官在物质信息传递、生物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与某些药物毒性密切相关。一方面,药物会在肠道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毒性代谢产物诱发药物的直接毒性;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会在药物的作用下改变组成和功能,导致内源性代谢通路的紊乱,进而使肠屏障受损而影响其他器官产生药物的间接毒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由肠道菌引发的药物毒性的相关实例,探讨了肠道菌特征代谢酶可能是口服药物毒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对未来肠道菌与药物毒性及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药物在临床的合理使用及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免疫分子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免疫应答的体液性因子,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产生与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免疫分子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s)是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是淋巴因子(Lympnokines)、单核因子(Monokines)及其它细胞产生的类似因子的总称。淋巴因子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单核因子是由单核、巨噬细胞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百余种细胞因子,因其产量低,不易获得足够的纯品,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作为机体的“第二基因组”,通过调节肠道神经、胃肠激素、肠屏障、肠道免疫和代谢与宿主重要脏器建立通讯轴,影响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代谢产物,在机体的免疫、代谢、内分泌及信号传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肠-器官轴上的重要通讯物质。本文总结了肠-肝/脑/肾/肺轴与疾病的互作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短链脂肪酸在这种互作关系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外科保留脾脏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呈祥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0):796-796
脾脏是一个有着许多重要功能的脏器 ,脾脏不像心肺肝肾等生命必需器官那样须臾不能离 ,因此在保脾手术时 ,本着“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进行保脾手术 ,不能在无条件 ,无任何选择场合 ,盲目的去做保脾手术 ,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 ,脾脏的现代外科研究才能在本世纪作出卓越的成就。1脾脏的免疫功能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 ,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1/4左右 ,也是唯一能滤过血液的淋巴组织 ,所有抗原性物质从静脉进入体内时 ,脾脏是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脾脏具有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吞噬作用来…  相似文献   

10.
1 问:什么是肿瘤免疫? 答:因为肿瘤是机体自身正常细胞发生恶性变的结果,所以肿瘤都具有抗原性,是肿瘤免疫的前提和基础。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的抗原,可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并进行免疫应答。这些反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体的免疫反应遏制并排除肿瘤;与此同时,肿瘤本身  相似文献   

11.
扁桃体是位于我们口腔舌后根双侧的“栗子肉”样的两块肉,自我们出生时就有了。这是一个免疫器官,是我们口腔免疫系统“咽淋巴环”中的一部分。在我们幼年时候是抵御咽部各种感染的一道免疫防线,扁桃体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故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抗原物质为“己物”或“异物”的能力。通常只对“异物”抗原物质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机体自身组织细胞也可具备抗原性,成为自身抗原而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刘华 《河北医药》2002,24(2):142-142
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群 ,是参与人体免疫活动的主要细胞并组成细胞免疫 ,能抑制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及在体内的生长、繁殖或复制。我们选择性采用小儿支原体肺炎病例 ,结合治疗作了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值测算 ,并作为免疫功能判断一个参数 ,经评价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的复习了自 1997年 12月~ 2 0 0 0年 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心医院儿科小儿支原体肺炎住院病例 ,随机选择了有完整病史记录、胸部X线摄片、外周血象、血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14.
霍乱菌苗使用多年效果不佳。自发现肠毒素系引起腹泻的主要物质后,即发展具有抗原性的类毒素,经使用后虽能使血液中产生很高抗体,可是仅只能有短期的保护,本文采用志愿者作霍乱免疫的观察,所得结果如下: 一、基础免疫两组,第一组以皮下注射200微克类毒素,  相似文献   

15.
1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应用 抗核抗体:是指抗细咆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DNA、RNA、蛋白质、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从狼疮细胞到抗核抗体使SLE的诊断出现了质的飞跃。 1.1 核的组成及其抗原性 细胞核是由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组成。核膜为双层脂质结构,膜孔和内层的蛋白具有抗原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出现周边核染色。核仁是没有核膜界线的电子致密区,含有几百种不同的多肽和许多小RNA—蛋白质颗粒,这些结构  相似文献   

16.
<正> 胸腺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在细胞免疫系统的建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胸腺细胞是发展变化的,当发生免疫功能降低时,原有规律就会随之发生改变。胸腺产生的胸腺素对T细胞的发育、分化、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胸腺肽作为胸腺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诱导Pre-T细胞发育为胸腺细胞以及胸腺外成熟T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时刻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衍生物三甲胺N-氧化物,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及其代谢活动,可以改变循环中三甲胺N-氧化物的水平,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肠道菌群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一、乙型肝炎抗原的抗原性 HBAg是具有多种抗原的物质,其化学组成有蛋白、脂质、胆固醇、醣、核酸及DNA多聚酶。比重为1.063—1.300,沉淀系数SW_(20)40—110,电泳分布在β与α_2球蛋白之间,HBAg的多肽蛋白主要是由分子量26,000的P_1,32,000的P_2及40,000的P_3组成,都具有抗原性。脂质对抗原决定簇有保护作用。HBAg的DNA是双链的,分子量在  相似文献   

19.
谷氨酰胺(GLN)是人体内参与氨运输和代谢的重要载体,也是偶联体内代谢过程及维持某些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目前认为谷氨酰胺对维护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对GLN研究的增多,本文就GLN在肠道吸收和肠道免疫方面的相关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综述移植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免疫抑制剂药效药动的作用。在PubMed中检索关键词包括肠道菌群、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三者中两者以上的文献,并从中筛选出与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讨论和总结。多个文献报道,在不同器官移植后均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的情况。造血干细胞移植会影响到梭状芽孢杆菌的丰度;肝脏移植能影响到多个菌属的肠道菌群,并对肠道菌群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肾脏移植也会影响到多种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丰度改变与肾脏移植后腹泻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肠道菌群和免疫抑制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包括霉酚酸、他克莫司、环孢素A等在内的多种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在应用一段时间后会对机体肠道菌群组成、丰度产生影响。而肠道菌群对于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以及代谢吸收存在一定影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影响到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丰度,同时肠道菌群也可能会影响到免疫抑制剂药理或毒理学性质。故而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时候需要考虑肠道菌群,从而更好、更安全地应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