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联合小肠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69例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患者术中腹腔镜检查发现病变48例(69%),未发现病变的21例患者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后病变均获明确。所有手术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其中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吻合术11例,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58例。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术后出血、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9d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证实:血管畸形10例,胃肠间质瘤20例,小肠腺癌5例,小肠神经纤维瘤2例,憩室5例,小肠黏膜溃疡8例,肠结核3例,小肠术后储袋出血1例,小肠息肉6例.克罗恩病5例,Meckel憩室2例,肾癌小肠转移癌1例,肺癌小肠转移癌1例。经3个月至4年的随访,未见再次出血;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肝转移而死亡;1例腺癌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胰头、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浸润死亡;2例转移癌患者因腹腔复发及肝转移死亡。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治急性小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于全麻下为55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探查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均得到确诊,其中2例小肠恶性间质瘤、2例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因肿瘤直径大于5.0 cm且肿瘤破裂,中转开腹;余51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1例闭孔疝患者(84岁)因出现房颤、急性心衰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余均无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探查术可明确急性小肠梗阻的原因,术中具有放大术野的优势,可进行适当地粘连分离、精细操作,具有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减少腹腔粘连形成等优势,治疗大多数急性小肠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重症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6例重症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肠粘连松解及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3周逐渐分段拔除小肠排列管,康复出院。全部患者均获经1~4 a随访,无肠梗阻复发病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及精心的术后处理,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是重症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术式。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胃巨大间质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物品及器械的准备;术中准确手术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成功切除巨大间质瘤1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2例转外科手术。11例术后4~5d出院;出院后6个月及1年分别发生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和1例肝脏转移,其余9例随访1年未见转移。结论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有利于内镜下胃巨大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以腹部隐痛不适表现者7例,肠梗阻表现者8例,腹部包块表现着3例,消化道出血者11例,2例表现为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术前行CT检查20例,11例诊断间质瘤,B超诊断9例,未能作出间质瘤诊断,上消化道造影3例,1例做出间质瘤诊断,内镜检查8例,4例做出间质瘤诊断;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风险度9例,中风险度5例,高风险度17例.结果 术后随访,复发10例,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中位时间18个月,复发后出现肝转移及网膜转移患者7例.结论 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临床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13例胃巨大间质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物品及器械的准备;术中准确手术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成功切除巨大间质瘤1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2例转外科手术.11例术后4~5d出院;出院后6个月及1年分别发生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和1例肝脏转移,其余9例随访1年未见转移.结论 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有利于内镜下胃巨大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4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NIH恶性危险度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该组病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4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位于十二指肠12例,空回肠29例,其中有消化道出血16例.有消化道出血史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22%,而无出血史者为6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1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原发部位、复发转移及消化道出血是小肠间质瘤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肿瘤原发部位、复发转移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小肠间质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临床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0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手术证实的小肠间质瘤44例,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将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级变量单因素和连续变量多因素分析,筛出影响小肠间质瘤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临床复发与年龄、间质瘤危险度和肝转移显著相关(P 0.001),而临床表现、CD117、CD34和靶向治疗与肿瘤复发无显著相关(P0.05),不同临床表现组间累积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对上述临床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复发与年龄、靶向治疗、肝转移、危险度因素显著相关(P 0.05),而与临床表现、CD117、CD34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手术仍是小肠间质瘤治疗的首选,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诊治胃肠间质瘤(GIST)伴肝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巨大(直径>10 cm)小肠间质瘤伴肝转移患者展开MDT讨论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该例患者为一46岁女性,初次就诊时即确诊GIST伴肝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采用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后经2次MDT讨论后成功完成了原发灶及转移灶的R0切除,患者术后继续口服伊马替尼600 mg/d治疗,截至目前总生存期已达31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征象,仍继续随访中。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手术治疗是GIST伴肝转移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提高患者生存期。在临床工作中,可合理运用MDT诊疗方式并贯彻于GIST伴肝转移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成人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6-2005年收治的22例小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20例,血便2例;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2例,腹部包块6例,病程2d至4年。20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套叠复位加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10例,腺癌3例,恶性淋巴瘤3例,息肉2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脂肪瘤1例。患者手术后均康复出院。1例腺癌和1例淋巴瘤患者分别于术后32、13个月死亡。结论腹部X线及B超检查对成人小肠套叠诊断有帮助,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插管内固定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31例广泛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行肠粘连松解及小肠插管内固定排列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2~5年,无1例出现不完全肠梗阻症状。结论采用小肠插管内固定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完善推广。  相似文献   

13.
小肠间质瘤并发肝神经鞘瘤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3岁,因“右上腹痛伴面色苍白10h”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入院体检:BP77/50mm Hg(1mm Hg=0.133kPa),P110次/min,SpO299%,神志清,精神萎靡,贫血貌,结膜苍白,腹稍膨,上腹正中陈旧性手术疤痕,长约25cm,上腹部剑突下压痛( ),反跳痛(±),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减弱。既往史:患者3年前因小肠间质瘤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1年复查CT发现肝左叶占位,拟诊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治疗,口服格列卫治疗,400mg/d。1年前因腹腔广泛转移致肠梗阻,于腹腔镜下行肠粘连松解术。血常规示:Hb30g/L,CT示:上腹腔积血…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4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小肠疾病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3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术后疼痛轻微,排便、排气时间平均32h,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4例(其中6例为低度恶性间质瘤),美克尔憩室5例,小肠恶性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0-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腹腔镜小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裕志  王伦保  朱俊 《腹部外科》2010,23(4):238-23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13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加用伊马替尼治疗2例。全组随访6个月~12年,复发1例,再手术后目前存活,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2例症状缓解,其余10例均存活至今,无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应及早行特殊检查或手术探查,以免误诊;伊马替尼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小肠间质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3—2 0 0 4年收治的2 0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黑便、果酱样血便14例、头晕9例、贫血3例,伴腹部疼痛11例,发病时间2个月至7年。确诊方式:剖腹探查12例,腹腔镜探查6例,小肠镜检查2例;手术方式:小肠间质瘤切除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1例。随访6个月至9年,除1例死于脑干出血、2例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症状部分缓解外,其余17例均健在,间质瘤无复发。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应及早探查,以避免误诊;Gleevec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小肠间质瘤是原发于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应超过5 cm[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3年5月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收治小肠间质瘤共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龄21~79岁,中位年龄33岁。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将65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35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2例,回肠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贫血等。术前确诊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18例,小肠部分切除加肝部分切除2例。术后复发3例,1例腹腔广泛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肝转移,再次行复发灶及肝转移灶切除,1例术后1.2年死亡,1例术后3年,仍存活。 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容易误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提高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水平。方法对16例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方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中转手术,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空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 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发病至确诊时间 2个月至 7年。剖腹探查确诊 7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 4例 ,术前确诊的仅 2例。随访 2个月至 9年 ,除 1例死于其它疾患外 ,余 12例均健在 ,无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病例发现。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甚好 ,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 ,易致长期延误诊治 ;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小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