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规范单味中药功效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在现代临床中药学中,有关中药功效的内容已成为中药众多知识点的核心,是临床中药学发展最活跃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药学类课程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5项改革措施:(1)教学中贯穿象思维培养,回归认识中药的传统思维方法;(2)以中药实物(原植物、饮片等)为切入点,认识中药,推断、还原古代医家识药方法;(3)基于病案分析,强化病机—法象药理—组方一体化象思维;(4)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佐证、验证"药象"理论;(5)结合"药象"理论判断未知药用植物功效。通过实施以上措施,提升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增强对药食两用中药的认识和辨析能力。方法:对几种药食两用中药从植物来源、功能主治、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结果:对药食两用中药有进一步的认识,促进药食两用中药的开发和利用。结论:"药补不如食补",用食物代替药物治疗,既可以避免药物在人体内的有害残留,又可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药药事管理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事管理学是中药学科的分支学科,是中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有关中药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原理及其规律。本校自1999年调整教学计划后,增设了中药药事管理学,笔者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下面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希望同道指正。1教学实践与体会中药药事管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它与中药学专业知识有很多不同之处,文字叙述较多,使学生感到理论知识单调枯燥,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是在4年学制的第7学期,学生又面临…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事管理学是中药学科的分支学科,是中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有关中药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原理及其规律.本校自1999年调整教学计划后,增设了中药药事管理学,笔者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下面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希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6.
中药动物药具有"资源广、活性强、疗效高、效益大"四大特点.我校在药动物药在学科队伍建设,动物药资源调查,药用动物数据库建设,全国一流药用动物标本室建设,动物药高级人才培养,中药动物药三级资源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实践,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等级实验室平台建设等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我校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我国北药基地建设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几个常用经典方剂中药物组成的配伍及方药分析出发,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指出临床疗效好的中药方剂,离不开"动力药"。旨在进一步阐明中药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认为中药通过合理的辨证,科学的配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药"不可更名为"天然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天然药物”与“中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有着“天然药物”有自然属性,但有特定的内涵,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二,中医药早在古代即与世界各传统医药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并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接受。中药学在不断引进外国药物的同时,也早就走向了世界,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国。许多药物被各传统医学吸收,并成为常用药品。三,从中药品种的混用、中药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9.
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或多味药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单位,具备中药配伍的特点,是中药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倡导系统中药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地处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四川,以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中药学师资为依托,于1959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中药学本科教育,开创并实践了新中国高等中药教育的沧桑巨变:●1959年首创我国第一个中药学本科专业;●1978年招收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被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接纳国内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科研人员;●1996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2002年中药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以中药学科为主,兼有药学、工、农等学科渗透协调发展。现有中药学、中药学(基础基地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方向)、植物保护(药用植物方向)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倡导‘系统中药’,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一、倡导“系统中药学”1.倡导“系统中药学”学科体系我国中药本科教育创办之初,培养模式无从借鉴,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根据中药学学术内涵的核心要素,提出了中药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在基层乡镇医疗机构的应用。方法针对中药学服务由药物为工作对象向以"患者为中心"快速转变的实际,立足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探究在乡镇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必要性。结果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在我国三级医院已取得成效,但基层乡镇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在路上。本文论述为中药临床药学在基层乡镇医疗机构的发展提出思考方向。结论随着医药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中药临床药学将成为未来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血清药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总结,为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中挖掘出更加有效的仪器分析手段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液/气相色谱及液/气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广泛应用,一些血中移行成分得以分析鉴定出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支持,同时需要与血清药理学及中药药代动力学等相结合进行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跟踪和分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21-123
目的研究具有明目作用的子类药物的中药性能,总结其作用规律。方法收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所有子类中药共93味,所有具有"明目"功效的药物共54味,将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味具有"明目"作用的中药中,子类中药共32味,占59.26%;子类药四气多为寒,占43.75%,其次为平性,占28.13%,五味中以甘味为主,占65.62%,归肝经者最多,占59.38%,归肾经者次之,占43.75%。结论具有明目作用的子类药物四气以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多归肝、肾经。  相似文献   

14.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教育中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必修课,对构筑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开设好中药化学实验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1 中药化学实验在中药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药化学实验课是中药化学学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中药化学理论课同等的重要性。中药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中药学基础学科实验课的延伸和深化,是中药制剂学、炮制学、生药学、药物分析等中药学专业学科实验课的基础。  中药化学实验课是中药学理论、化学理论与中药制剂工艺过程之间连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中药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学科。笔者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体会到,功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要求学生依据每一味药物的个性,掌握每一味药的功效,通过功效推导主治,将功效与主治对应起来进行记忆,有助于学好临床中药学。1理解中药的功效时应注意的问题功效既表明药物本身的功能(或能力),又反映药物(主体)作用于人体(客体)后产生的效果。将“功效”用于中医(方)药作用的记述,首见于宋代苏轼的《圣散子后序》:“圣散子主疫,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1]。古代本草在论述药物时,功效…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代动力学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为目的,所得参数可以增强临床用药可控程度,提高有效性,增加安全性,减少毒副作用.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现代药物的基本要求之一,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却一直是个难点.主要原因在于中药多为复方粗制剂,开展药代研究缺乏适宜的方法学.近20年来,许多学者对中药的药代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现对此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该课程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故〈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蔡钢  孙良佐 《农垦医学》1999,21(2):139-139
医生临证治病,不是把药物进行简单的堆砌,也不是单纯将药效相加,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而成的。这种组方原则,前人称为"君、臣、佐、使"。明代何伯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这是一般情况下的组方原则,在临床处方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药物总是配在一起用,这就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药物配对",或称"药对"、"药对于"。"药对"具有很多优越性,能起到协同作用,或者相互纠正…  相似文献   

19.
赵建荣  李晓玫 《医学教育探索》2003,(11):963-9,661,010
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物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各种复杂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目前大多尚不完全清楚。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和药效不是单味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十分重要。现对有关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及量比关系、复方含药血清、复方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常用技术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毒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药毒性理论在临床中药学中的意义、历史沿革、内容等进行回顾探讨,历代本草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含义: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毒是指药物的偏性;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又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毒”即是药,就是药物的偏性,泛指一切药物。狭义的“毒”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就是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强调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建议将毒性的概念与其相应的现代科学实验数据结合,以使其能科学化,精确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