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心理韧性量表(RS-14)对安徽省某高校578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正向相关关系( r=0.411、0.451、0.455,P<0.01);手机成瘾与心理韧性呈负向相关关系( r=-0.126,P<0.01);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负向相关关系(r=-0.387、-0.334、-0.299,P<0.01)。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 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训练,可缓解手机成瘾对其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独感、反刍思维、知觉压力与老年人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反刍思维量表、知觉压力量表及阿斯森失眠量表对60岁及以上1957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孤独感(r=0.248,P<0.01)、反刍思维(r=0.377,P<0.01)、知觉压力(r=0.324,P<0.01)与睡眠得分均呈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老年人孤独感和睡眠得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8%;(3)知觉压力能够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β=0.011,P<0.01)及后半段路径(β=0.005,P<0.01)。结论 孤独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知觉压力调节孤独感对反刍思维的关系,反刍思维对睡眠质量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社交焦虑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德州市88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社交焦虑、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得分分别为(33.59±12.56)、(15.81±4.37)、(86.96±21.97)、(2.06±0.63)分;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8、0.31,均P<0.01),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49,P<0.01);社交焦虑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58,P<0.01),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9,P<0.01);安全感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36,P<0.01)。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并且社交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β=0.006,P<0.01)。安全感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即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会随着安全感的增强而减弱(β=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交往焦虑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5月随机抽取济南市5所高校共计1 703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交往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睡眠质量、交往焦虑得分分别为32.84±9.30、3.81±2.29、42.32±8.67。手机成瘾、睡眠质量总分及交往焦虑两两之间均成正相关(r=0.208、0.335、0.215,均P0.01)。手机成瘾显著正向预测睡眠质量(β=0.24,P0.01)。睡眠质量显著正向预测交往焦虑(β=0.22,P0.01)。睡眠质量在手机成瘾与交往焦虑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5.1%。结论手机成瘾能直接影响交往焦虑,也能通过睡眠质量间接影响交往焦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抑郁与衰弱在孤独感与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老年抑郁量表、Tilburg衰弱量表、孤独感量表及SF-12简明健康调査量表对183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测查,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 Bootstrap 法(Process 插件)进行链式中介检验。结果 孤独感与抑郁、衰弱呈正相关(r1=0.71,r2=0.60,P<0.01),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61,P<0.01);回归模型显示,孤独感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14,P<0.05),抑郁、衰弱在孤独感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1=-0.11,β2=-0.16,P<0.05),且抑郁-衰弱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β=-0.19,P<0.05)。结论 孤独感既可直接预测老人的生活质量,又可分别通过抑郁、衰弱的中介作用,以及抑郁-衰弱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卜庆亮  严娜  沈心语  王威 《现代预防医学》2023,(15):2791-2795+2803
目的 探讨医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分析社交焦虑和抑郁在其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医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22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2 08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确定心理压力量表(USS)、社交焦虑量表(SASSC)、9项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简版(SAS-SV)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7.53%的医学生存在手机成瘾。手机成瘾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社交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r=0.474、0.262、0.407,P<0.001)。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和抑郁在不确定心理压力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47(95%CI:0.025~0.070)、0.117(95%CI:0.064~0.169);且社交焦虑-抑郁的链式中介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量为0.003(95%CI:0.001~0.006)。结论 不确定心理压力不仅能直接影响医学生手机成瘾,还通过社交焦虑和抑郁的独立中介以及社交焦虑-抑郁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医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自尊、同伴关系、自我认知和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自尊量表、同伴关系量表、自我量表及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694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自尊与同伴关系存在正相关(r = 0.673, P<0.001),自尊与手机成瘾存在负相关(r = - 0.523, P<0.001),同伴关系与手机成瘾存在负相关(r = - 0.659, P<0.001)。同伴关系是自尊与手机成瘾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率为72.28%,自我认知在同伴关系对手机成瘾的调节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自我认知β = - 0.411, P<0.001;高自我认知β = - 0.529,P<0.001)。结论 自尊既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同伴关系间接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同伴关系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受到自我认知的调节,即同伴关系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在自我认知水平较高的被试中更大。  相似文献   

8.
探讨高中生社交焦虑、情绪智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网络成瘾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Leary社交焦虑量表(ISA)、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WLEIS),对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郑州、开封、平顶山市6所高中抽取的1 38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5.07%,男生(18.5%)高于女生(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8,P<0.01);高中生社交焦虑、情绪智力与网络成瘾均存在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6,P<0.01),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8,P<0.01),社交焦虑在情绪智力与网络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提高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有利于降低社交焦虑,从而降低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交焦虑与完美主义间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在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江苏南京3所高校3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43.40%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倾向;手机依赖组的社交焦虑、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得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社交焦虑=4.772,P0.001;t消极完美=3.653~5.641, P0.001);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完美主义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82, r=0.368, P0.01);社交焦虑与父母批评、关注错误共同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共同预测力达20.10%。社交焦虑在父母批评、关注错误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09%与13.45%。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既可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通过社交焦虑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焦虑情绪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儿童焦虑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1 573名中学生,采用SPSS 26.0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中学生焦虑的检出人数有601人(38.2%)。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对焦虑情绪的直接效应显著(Z = 0.296,P<0.05),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焦虑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Z = 0.158,P<0.05),中介贡献率为34.83%。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相关,应对方式在其中存在中介效应。应加强中学生社会支持性环境的建立和应对方式指导,有效减缓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2.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识别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的关联。  方法  于2020年10—12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4所中学1 402名初、高中学生,采用线上社交焦虑问卷(SAS-SMU)、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分为低线上社交焦虑型(47.00%,659名)、中线上社交焦虑型(43.37%,608名)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9.63%,135名)3个潜在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中线上社交焦虑型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22,2.23,P值均 < 0.01)和睡眠质量(β值分别为0.85,1.68,P值均 < 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  中学生的线上社交焦虑存在异质性。学校和家庭应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中学生,防止出现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和成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 213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孩子自我报告和父母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中位数均为120.00 min。孩子年龄越大、具有更强的享乐和社交动机的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β值分别为0.12,0.11,0.09,P值均 < 0.01);父母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并知晓孩子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孩子具有更强的工具性和自我表现手机使用动机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长(β值分别为-0.06,-0.03,-0.04,-0.16,P值均 < 0.05)。年龄更大的孩子手机成瘾水平更低(β=-0.04,P < 0.05);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知晓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手机成瘾程度(β值分别为-0.09,-0.14,P值均 < 0.01);有更强的工具性手机使用动机的孩子手机成瘾程度更低(β=-0.22,P < 0.01);与手机相关的父母监控、自我表现和享乐手机使用动机与儿童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03,0.2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成瘾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父母教养方式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手机使用动机;家庭教育应帮助父母培养沟通、知晓等积极教养行为,以减少不当手机使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高职生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的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调查2092名高职生的人格特征和手机成瘾状况,并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 高职男生在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高职女生(t=-2.68,P=0.007),理工类高职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艺术类高职生(MD神经质=-1.72,P=0.023;MD精神质=-1.74,P=0.003)。高职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3.4%,高职生每天手机平均使用时间越长,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P<0.001),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具有手机成瘾倾向(P<0.001)。手机成瘾和非成瘾的高职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倾型、高神经质和高精神质对高职生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 高职生手机成瘾干预可以从培养其外倾型、宜人性、低神经质和低精神质等人格特征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了解河南省9~15岁在校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现状及其与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向和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6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河南省6个城市24所中小学5 867名9~15岁中小学生完成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总分为(81.21±12.49)分.不同性别、学段、家庭月收入、主观父母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中小学生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社会支持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0.30,P值均<0.01),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r=0.29,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负性情绪得分对生存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3,P<0.01),而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6,P<0.01);负性情绪与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生存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P<0.01).结论 河南省9~15岁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尚佳.社会支持能够缓冲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对中小学生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