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翠华  刘衍恭  郑明奇 《天津医药》2018,46(10):1135-1139
摘要: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小分子蛋白质,主要在心脏中表达,在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 化时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临床上H-FABP用于持续的心肌损伤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标志物,越来越多 的研究表明,H-FAB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脏标志物代表急性冠脉综合征形成心肌坏死前的标志物,主要有肌红蛋白、碳酸酐酶Ⅲ、脂肪酸结合蛋白、缺血修饰清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等,在心肌缺血早期即可在血液中检出,在临床上应用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2例急诊胸痛(0~6h内)患者即刻行H-FABP及血CTnI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阳性率86.96%,非急性心肌梗死组阳性率4.72%。结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筛选快速而简便,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方法 51例AMI患者为AMI组;22例发作性胸痛〈20 min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发病后1、2、3、4、6、7、8、10、12 h的血液FABP水平。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各时段的血液FABP、肌钙蛋白水平;并对比相同时段的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 AMI后患者血液中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逐渐升高,比肌钙蛋白I较早的预测心肌梗死。结论脂肪酸结合蛋白应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及脑钠肽前体、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40例,上述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作为心肌梗死组。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所选的两组对象均抽取清晨静脉血,抗凝,每分钟3000转,离心5 min,及时测定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及脑钠肽前体、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及脑钠肽前体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测定。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及脑钠肽前体、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及脑钠肽前体、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升高,检测上述四种心肌标志物,有助于心肌梗死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FABP(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GPBB(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在临床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指标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正常人与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急性胸痛的病人在0~1h、1~3h、3~6h内快速检测H- FABP与GPBB.结果: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将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组,5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B组,并选取同期到我院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C组,对三组对象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B、C两组,B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H-FABP敏感性98.2%明显高于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栓塞(APE)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早期识别APE并对症治疗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改善预后尤为重要。欧洲心脏病协会(ESC)通过对现阶段APE患者的患病因素、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流程进行总结后认为,寻找一种新的、对APE高度敏感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APE患者大多合并心肌损伤,出现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升高,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可用于早期诊断APE。  相似文献   

9.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手术过程中,机体处于非生理状态,心肌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受损时,多种大量的心肌特异性蛋白由细胞内释放入血液,其变化可用于判定有无心肌损伤及其程度.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r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作为急性心肌损伤早期监测的生化标志物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就H-FABP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常见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机体组织或器官而引发炎症反应的较为复杂的常见临床综合征。该疾病的死亡率已超过心肌梗死,成为临床上治疗困难程度最大、费用最高以及资源需求最高的疾病之一。本文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总结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代谢障碍、分子表达水平发生改变、细胞凋亡增加等。目前,关于脓毒血症所致心肌损伤的诊断暂无统一化标准,主要通过患者的心率表现、心脏彩超以及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等进行综合判断。本文总结归纳了临床常用敏感性相对较高、特异性相对较强的生物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cTn)、脑钠肽(BNP)与N末端BNP前体(NT-pro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等,此类物质的释放可反映脓毒血症所致心肌损伤的程度,帮助判断患者预后情况及术后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1.
肖暖  韩喆  袁蓓  许金鹏 《中国医药》2011,6(11):1307-1309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急性胸痛患者47例,发病时间在3h以内,其中确诊为AMI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者18例,非心源性胸痛者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即刻和3、6、9、24h时间点动态检测IMA、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b)水平,对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就诊即刻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65.3% (17/26)、69.2% (18/26)、15.4% (4/26)、15.4% (4/26)、42.3% (11/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4.6% (22/26),与单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h时,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80.8% (21/26)、92.3%(24/26)、23.1% (6/26)、34.6% (9/26)、76.9% (20/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96.2%(25/26),与单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时CK-MB敏感性61.5% (16/26),IMA、H-FABP敏感性分别为88.4% (23/26)、96.2% (25/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高达100% (26/26),与单项指标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9h时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76.9%(20/26)、73.1%( 19/26)、96.2% (25/26)、96.2% (25/26)、92.3% (24/26),IMA、H-FAB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2.3% (24/26),与单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cTnI、CK-MB敏感性为100% (26/26),此时检测cTnI、CK-MB敏感性优于IMA、H-FABP[分别为38.5% (10/26)和34.6% (9/26)],亦优于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为50.0% (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h,IMA、H-FABP、cTnI、CK-MB、Mb的特异性分别为80.9%( 17/21)、90.5%( 19/21)、100.0% (21/21)、95.2% (20/21)、76.2%( 16/21).入院后6h,IMA、H-FABP、cTnI、CK-MB、Mb的特异性分别为95.2% (20/21)、85.7%( 18/21)、95.2%( 20/21)、85.7% (18/21)、71.4%( 15/21).在AMI早期IMA、H-FABP与cTnI、CK-MB检测AMI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b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MA和H-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60例根据胸痛到就诊时间不同分为4h组及4~8h组。对全部患者于就诊时即刻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计算3种检测指标对两组患者诊断的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在4h组的cTnI、CK-MB与H-FABP特异度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特异度优于cTnI、CK-MB。  相似文献   

13.
王敏 《淮海医药》2012,30(2):130-13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空腹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应激性高血糖(SHG)组;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非应激性高血糖(非SHG)组。观察2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SHG组)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率分别为25%、27.5%、32.5%、22.5%,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非SHG组)7.7%、9.6%、11.5%、5.8%(P值均〈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病变严重、预后不良,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军委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242-124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随访。结果CRP与肌钙蛋白Ⅰ(TNI)呈明显正相关(r=0.651,P〈0.05);CRP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r=-0.462,P〈0.05);同时CRP与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期间MACE总发生率分别呈明显正相关(r1=0.521,r2=0.533,P〈0.05)。结论CRP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Ⅰ组,选择7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Ⅱ组,选择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Ⅲ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并对hs-CRP与U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Ⅰ组、Ⅱ组及Ⅲ组患者hs-CRP与UA依次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例Ⅰ组患者中共有39例(48.8%)预后不良(死亡、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患者hs-CRP与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与Ⅱ组患者血清hs-CRP与UA呈显著相关(P<0.05),而二者在Ⅲ组患者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高UA及hs-CRP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明  杨立绘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085-2086
目的 比较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临床预后.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PCI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PCI组和择期PCI组,比较两组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择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按比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40例门诊体检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检测血清hsCRP、U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hsCRP、UA心肌梗死组为(34.67±12.18) mg/L、(412.46±68.93)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17.21±8.39) mg/L、(274.19±46.62)μmol/L,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25±1.40) mg/L、(297.41±37.43)μmol/L,健康组为(4.96±1.24)mg/L、(279.64±34.78)μmol/L,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组hsCRP、UA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与UA间存在正相关(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不同预后心肌梗死患者hsCRP与UA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UA明显升高,与病情发展相关性,高水平的hsCRP、UA常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31例(86.1%),死亡5例(13.8%)。结论早期的溶栓及PC 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