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腹部手术行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采用全身麻醉行腹部手术患者92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2组临床效果与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躁动率17.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00%,且苏醒期HR、DBP与SB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行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稳定心率与血压,且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择取96例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将9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传统的护理方式(参照组,共有48例)以及使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方式(研究组,共有48例)。结果:研究组苏醒期的血压水平以及心率较参照组显著低,躁动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低,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全身麻醉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麻醉苏醒和拔管时间;苏醒期配合;苏醒期躁动情况;术后使用应用镇痛剂等。结果:观察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期操作配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使用镇痛剂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在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老年全身麻醉患者13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苏醒期生命体征指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体温)水平、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苏醒时,观察组生命体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观察组肾上腺素水平(107.43±14.63)pmol/L、去甲肾上腺素水平(152.87±15.65)pmol/L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54.23±6.42)n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71、6.112、12.433,P<0.05)。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6.15%,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9,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23%,低于对照组的3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THA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观察组予以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恢复情况、认知功能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切皮前1 min(T1)、缝合切口时(T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两组简易精神量表(MMSE)评分术后24 h低于术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可提高老年THA患者麻醉效果,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缩短术后呼吸恢复、定向力恢复时间,减少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且对认知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分析细节护理对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抽选该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20例(2016.1-12)进行研究,经计算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0例为一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对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51-157
目的观察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8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手术室全麻苏醒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标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手术室全麻苏醒护理的患者血压、心率水平和躁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于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护理,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更佳,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标显著下降,手术期间发生躁动的概率也得到有效控制,这更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在手术室全麻护理方面应当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陈海燕  李成  许小燕 《中外医疗》2016,(26):154-157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间来该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操作组与中医护理组,中医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添加中医护理操作,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焦虑测评分数,苏醒期操作配合度及躁动评分和术后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医护理组术前、术后的焦虑测评分数(64.6±5.6)分、(57.4±4.8)分均低于对照组(89.1±5.1)分、(81.9±3.5)分,苏醒期的操作配合度提高(59%→93%),躁动出现率下降(41%→7%),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患者数目减少(15例→3例),苏醒期躁动评分降低,对比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的干预能能有效预防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前60 min,对照组给予地佐辛,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间躁动、高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成功,手术顺利。观察组无躁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轻度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期间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能够减少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缪云 《吉林医学》2014,(36):8197-8198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尿管刺激的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与护理干预,治疗组给予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的护理干预,将尿管涂抹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留置导尿,并积极进行访视与知识宣教。结果:治疗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12.5%,治疗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2 h与24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尿管刺激躁动的发生,缓解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强  王丽  黄慧杰 《黑龙江医学》2023,47(8):976-978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外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2月—2021年7月收治的116例外科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细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围术期指标、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两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9、2.971、11.845,P<0.05)。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持续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2.921、2.316、14.070,P<0.05)。研究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0、5.902,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于外科全麻手术患者,能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200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苏醒期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苏醒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苏醒期产生躁动的原因采取预防性措施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的血压、心率以及躁动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治疗后的苏醒期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程度和躁动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并可以减少术后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麻醉苏醒期护理联合保温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30例)以及试验组(30例).予以常规组麻醉苏醒期护理,予以试验组麻醉苏醒期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比2组体温、血压、心率情况,护理后苏醒期躁动得分.结果 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8例需要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小儿患者,按年龄分为甲组和乙组,并根据不同年龄给予特定的个性化护理,并观察躁动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3岁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高于3-12岁患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麻醉苏醒期间躁动,年龄越小越需要给予特殊护理,个性化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麻醉苏醒期间的躁动情况,并能有效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给患儿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及血压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苏醒期观察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比较,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为腹部手术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减少苏醒期躁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刘玉  李玲 《河北医学》2014,(7):1200-1203
目的:分析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探讨保温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保温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比较低体温发生率及术中应激、麻醉复苏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寒战及躁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血中肾上腺激素( AD)、去甲肾上腺激素( NE)和C反应蛋白( CRP )水平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保温护理可以降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程度,缩短麻醉恢复期,促进患者麻醉复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麻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的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对苏醒期躁动者给予必要的药物处理。结果 182例患者,经及时处理及精心护理,均平稳度过苏醒期。结论护理人员应注意了解和掌握躁动发生的原因,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理,同时做好相关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全麻苏醒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身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全身麻醉,依据随机自愿原则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并测量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期的舒张压(135.26±7.26)mm Hg、收缩压(85.52±6.29)mm Hg、心率值(76.29±4.21)次/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使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有效减少,避免术后出现血压与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20.
王跃斌  孙广运  何常佑 《中外医疗》2014,33(6):97+99-97,99
目的探讨分析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5月60例在该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麻醉准备、麻醉诱导维持及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麻醉语言唤醒。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呼之眨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30%(9/30),对照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50%(15/30)。观察组患者的躁动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言唤醒能够缩短全身麻醉苏醒患者的苏醒时间,减少其躁动的发生次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