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根据房室结存在快径、右侧后延伸(经典慢径)和左侧后延伸(另一条慢径)和折返环路,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行分型,并根据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结果验证以上分型,同时分析此分型在指导房室结慢径消融中的意义.方法 812例入院进行射频消融AVNRT患者,常规行程序心房和心室电刺激和心内标测.根据AVNRT的类型分别采用消融房室结前传慢径和/或逆传慢径的方法治疗AVNRT.结果采用目前常用的AVNRT的分型方法,812例AVNRT患者中,慢快型659例(81%)、慢慢型81例(10%)、快慢型72例(9%).所有812例AVNRT患者均消融或改良房室结慢径成功.按AVNRT可能的6种折返环路分型,慢快型649例(80%)、左侧变异慢快型10例(1%)、快慢型和变异快慢型57例(7%)、左侧变异快慢型15例(2%)、慢慢型81例(10%).结论按房室结快径、右侧后延伸和左侧后延伸可能形成的6条折返环路,对AVNRT进行分型,符合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此分型对理解AVNRT的折返机制和指导房室结慢径消融治疗AVNRT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逆传慢径、1:1前传慢径及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所有42例均消融成功。逆传慢径消融成功部位在三尖瓣环和冠状静脉窦(CS)口之间(传统慢径区域)36例(86%),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也位于上述区域;逆传慢径在CS近端或/和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成功6例(14%),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多位于CS近端1~3cm处。结论多数快慢型AVNRT可在传统慢径区域(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消融成功,但部分病例需要在CS近端和/或二尖瓣环房侧(左侧后延伸)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并存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18例经电生理检查后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多型AVNRT患者。慢快型和慢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首选消融前传慢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快慢型AVNRT的消融方法为消融最早慢径逆传心房激动部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1:1前传慢径,消除快慢型AVNRT的逆传慢径,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11例在消融前的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2种类型AVNRT,均在三尖瓣环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成功消融。7例在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1种类型,消融此型后又诱发出另外1种类型,其中4例在房室结右侧后延伸进一步消融成功,另3例均经左侧后延伸进一步消融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18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大多数多型AVNRT,房室结右侧后延伸可能为其折返环的主要基质,消融可成功治愈多型AVNRT。在少部分多型AVNRT中,左侧后延伸与右侧后延伸可能分别作为不Ⅻ类型AVNRT折返环的主要基质,需要分别消融才能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4.
有关慢径消融的终点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慢径消融是否以阻断慢径为终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机制较为明确 ,射频消融快径或慢径均能达到治疗心动过速的目的 ,但从阻断某一径路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来看 ,消融慢径则是合理的术式。临床实践也证实阻断慢径相对安全 ,治疗AVNRT的远期效果也较为理想[1] 。长期以来消融慢径的终点是否以彻底阻断慢径传导为指标尚存歧议[2~ 5] 。以往的研究和文献报道消融后可残留慢径传导 ,甚至可保留 1~ 3个回波 ,只要不再诱发AVNRT(包括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 )即认为达到慢径消融的终点[1,6] 。而且对比残留慢…  相似文献   

5.
改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的方法学 ,以探讨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6 0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 ,根据X线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 ,心房快速刺激 (S1S1)显示慢径前传放电消融 ,以 10s内慢径前传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并以此连续放电达 30s。消融后房室结双径传导消失 ,不再诱发AVNRT为手术终点。 6 0例病人均达到消融终点。共消融 36 1个靶点 ,其中放电不足 10s者 2 80个、放电 30s者 81个 ,后者中 6 0个为有效消融靶点。有效阻断慢径者表现为放电 6 .9± 1.8(2 .8~ 10 )s慢径前传阻滞 ,S1刺激经快径前传。所有病人术后 3~ 7天食管电生理复查不再诱发AVNRT。随访 3~ 19个月无AVNRT复发。结论 :显示慢径前传消融可客观判断放电消融的有效性 ,避免盲目延长放电时间所造成的无效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后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的影响。方法:67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逮患者,进行了选择性房室结慢径消融,除1例失破外,66例消融成功,其中45例清融后慢径不存在(Ⅰ组),12例消融后残存慢径前恃功能(Ⅱ组)。结果: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在Ⅰ组显著变短(331±74ms vs 271±77ms,P<0.001),在Ⅱ组无显著变化(346±49ms vs 314±50ms,p=NS)。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Ⅰ组352±60ms vs 337±71ms,P—NS,Ⅱ组350±48ms vs 343±67ms,P—NS)。在Ⅰ组,消融前、后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呈正相关(清融前r=0.692,P<0.001;消融后r=0.854,P<0.001)。在Ⅱ组,消融后慢径前传有效不应期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无相关性(r=0.497,p<0.10),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呈正相关(r=0.838,p<0.02)。结论:射频消融慢径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影响不大,但明显使怏径有效不应期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不同射频导管消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812例AVNRT患者分为两组,第 1组 500例,比较慢慢型中前传慢径和逆传慢径的成功消融部位的异同、比较在慢慢型和快慢型中选择性地消融逆传慢径部位的异同。第 2组312例,在设想慢慢型AVNRT折返机制的基础上,前瞻性地对慢慢型仅选择性消融前传慢径而不消融逆传慢径。结果 第 1组 59例慢慢型AVNRT的前传和逆传慢径的传导时间和成功消融的部位明显不同,逆传慢径多在冠状静脉窦(CS)窦口内或CS近端消融成功,而前传慢径多在三尖瓣环和CS窦口之间消融成功;慢慢型与快慢型的逆传慢径有明显不同的传导时间、递减特性和解剖分布。在第 2组前瞻性地仅消融前传慢径治疗 22例慢慢型组中,在三尖瓣环和CS窦口之间成功消融前传慢径并治愈AVN RT后, 21例逆传慢径功能不变,其逆传慢径最早心房插入点部位与前传慢径消融部位不同。所有 812例AVNRT均消融成功,第 1组在 3年以上的随访中, 387例慢快型复发 1例 (0 3% ), 59例慢慢型复发6例(10% ), 54例快慢型无复发。第 2组 312例 3 ~48 ( 23±12 )个月的随访中,慢快型复发 2例(0 5% ),慢慢型和快慢型无复发。结论 (1)慢慢型AVNRT应用电生理特性和解剖分布不同的两条慢径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诱发Ⅰ型房扑(AFL)的影响,分析这2种心和人常之间的关系和探讨房室结慢径的本质。方法 2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分别于射频消融前后行心房程序电刺激恨AFL。结果 慢径消融前AFL恨率为90.48%,慢径消融后 诱发率为38.10%,较消融前明显降低。结论右心房后下部组织是AVNRT和AFL折返环路的共同部分,慢径是右心房后下部缓慢传导组织向房室结  相似文献   

9.
慢径消融对快径正传有效不应期及房室传导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房室结双径路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对快径正传有效不应期及房室传导时间的影响。方法83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者根据消融前HRAS,S2扫描刺激时房室跳跃值的不同分为:A组:〈50ms;B组:50—80ms;C组:〉81ms。行慢径消融,消融后均无慢径残留,测量消融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房室传导时间的变化。结果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及房宣传导时间均较消融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前HRA程序刺激时房室跳跃值越大,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缩短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宣传导时间亦有类似结果。结论慢径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及房宣传导时间均缩短,提示慢径消融可改善快径前向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疑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回顾分析22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3例消融未成功,占1.3%。其中1例消融房室结Ⅲ度房室阻滞后仍有心动过速发作,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一部共同通道的存在。消融不成功的原因可能为慢径不是一组纤维,且在解剖上快,慢径极为邻近,易同时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