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槐耳清膏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蛋白(polysaccharide of trametes robiniophila murr,PS—T),能诱导人直肠癌细胞株(HR8348细胞)发生凋亡,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构建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但槐耳清膏对肝癌在体内的生长和转移的干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利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进行了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动物实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对原位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人高转移肝癌HCC-LM3原位移植瘤建立后14 d,手术切除原位瘤,分别使用槐耳清膏和生理盐水灌胃28 d后,比较肝脏复发肿瘤的大小和肺转移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 槐耳清膏可显著延缓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生长、抑制肺转移,降低肿瘤MVD,降低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论 槐耳清膏显著抑制人肝癌HCC-LM3原位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的生长以及肺转移,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槐耳清膏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槐耳清膏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为槐耳清膏在临床上治疗肝肿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MTT法、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活力、细胞凋亡、DNA合成能力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LADDER的形成.结果:槐耳清膏在体外能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并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发生作用后,细胞生长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DNA的合成能力下降.结论:槐耳清膏能有效地抑制体外肝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DNA合成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Chen XP  He SQ  Zhao X  Huang ZY  Li C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24-152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联合中药槐耳清膏对肝癌细胞株HepG2及肝癌耐阿霉素(ADM)细胞株(HepG,.ADM)的作用。方法通过培养液中ADM的浓度梯度递增法筛选培养,建立肝癌细胞HepG2-ADM耐药细胞株;TRAIL,TRAIL+ADM,TRAIL+槐耳清膏分别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HepG,-ADM及正常肝细胞株L02,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用TRAIL(100ng/L)和槐耳清膏(1.0g/L)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ADM及肝细胞株L02,MTT显示对前者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后者无明显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联合槐耳清膏处理HepG2、HepG2-ADM,可诱导细胞凋亡,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耳清膏可显著增强TRAIL对HepG2及HepG2-ADM的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胎肝细胞株L02杀伤作用轻微,TRAIL和槐耳清膏联合应用可望克服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化学治疗药物耐药和TRAIL耐受问题。  相似文献   

5.
槐耳清膏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HepG2/ADM多药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槐耳清膏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槐耳清膏的细胞毒作用和处理前后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RT-RCR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槐耳清膏在0.01g/L以下剂量时对HepG2和HepG2/AD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率均<10%,半数抑制率(IC_(50))分别为0.917 g/L和1.66 g/L,无细胞毒剂量即0.008 g/L的槐耳清膏能部分逆转HepG2/ADM细胞的耐药性,与之合用使耐药肝癌细胞对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的相对逆转效率分别为79%、73.5%、97.4%和86.7%,HepG2/ADM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增加,MDR1表达下降了33.7%。结论槐耳清膏具有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下调MDR1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叶酸(folicacid,FA)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6组,0、1、10、10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100μmol/L叶酸,100μmol/L叶酸,进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实验,Transwell迁移能力检测。Western-blot检查血管生成及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同型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血管环能力。同型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迁移相关蛋白表达,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叶酸能改善同型半胱氨酸的抑制作用。结论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因子、ROCKl/2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血管环生成及迁移能力,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而叶酸能改善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细胞稳定钙离子内流抑制剂羧基胺基咪唑(CAI) 抑制内皮细胞构建新生血管和人肝癌诱导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应用MTT、Boyden 培养皿和人工基质,研究CAI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降解基质和构建血管能力的影响,利用LCID20 瘤株裸鼠角膜模型观察CAI对人肝癌诱导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CAI的浓度超过10 mmol/L 时,内皮细胞的增殖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CAI组细胞的迁移、降解基质和构建血管的能力下降( P< 0.05);2 μl CAI(100μmol/L)软膏动物涂眼,每日2 次,CAI组动物角膜新生血管的数目和长度分别小于和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CAI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构建新生血管和人肝癌诱导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IM激酶1(LIMK1)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表达及其对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促进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检测人正常肝细胞系MIHA和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LIMK1的mRNA和蛋白水平,siRNA转染Huh7细胞后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探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LIMK1在Huh7细胞中表达升高;敲低LIMK1后Huh7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减弱。结论 LIMK1在Huh7细胞中高表达,敲低LIMK1可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2(Ang2)单链抗体(ScFv-Ang2)对人肝癌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各组分别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 Ang2、VEGF+ Ang2+ ScFv-Ang2,通过HUVEC增殖测定、迁移实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ScFv-Ang2在体外对HU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建立荷人肝癌细胞株MHCC97的肝原位移植瘤模型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瘤内注射ScFv-Ang2 (4×1011 pfu/ml),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测量肿瘤大小、肺转移灶数目、癌组织CD31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观察ScFv-Ang2对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 体外实验中观察到ScFv-Ang2可抑制VEGF和Ang2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ScFv-Ang2瘤内注射组肿瘤体积、重量、肺转移灶数目、CD31表达水平以及MVD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cFv-Ang2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抑制HUVEC形成血管的作用,体内实验中对裸鼠人肝癌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肽化合物酪丝缬肽(YSV)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血管生成机制.方法 建立人肝癌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YSV对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应用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芯片分析YSV对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最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目的因子的含量.结果 YSV能显著抑制人肝癌SMMC-772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当给药剂量为320μg/kg·d~(-1)时效果最为显著,抑瘤率为60.66%.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YSV能够降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YSV作用组MVD平均值36.0±11.6,对照组平均值为114.5±26.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在113个候选基因中有18个基因下调2倍以上,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白细胞介素(IL)-8基因下调最显著;RT-PCR法证实YSV能够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与IL-8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ELISA亦证明YSV作用组血浆中因子VEGF及IL-8浓度降低.结论 YSV能显著抑制人肝癌SMMC-7721裸鼠移植瘤生长,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腺瘤术后内分泌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甲状腺腺瘤术后内分泌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对100例次手术后甲状腺腺瘤标本用SP法测定TSH受体,瘤体周围的甲状腺组织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有无存在微小瘤灶,并按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成A、B两组,A组口服甲状腺片治疗,B组不用任何治疗。术后定期测定血T3,T4,TSH浓度,^131I扫描及B超检查残存甲状腺。结果 甲状腺瘤100%存在TSH受体,8%有微小瘤灶。A组病人血T3,T4,TSH及残存甲  相似文献   

12.
5-氟尿嘧啶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急性胰腺炎组(n=12),5-FU治疗组(n=10),对照组(n=10)。治疗组在模型制作成功后立即经外周静脉注射5-FU(1mg/100g)。术后12h收集血浆,检测一氧化氮(NO)及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动物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5-FU治疗组大鼠12h生存率较AP组提高,平均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腹水量明显减少,血循环中炎症介质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炎症介质IL-6,NO在AP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5-FU通过阻断IL-6和NO的水平而发挥治疗A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一华蟾素体外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华蟾素(cino)组;5-FU组和cino+5-FU组.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MTT比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细胞形态,检测cino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抑制率、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cino对人胃癌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cino+5-FU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组(P<0.05).定量分析显示cino+5-FU组的凋亡细胞发生率显著高于cino组和5-FU组(P<0.05).cino+5-FU可使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升高,且大多数被阻滞于S期.结论 cino对胃癌BGC-82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与5-FU联用可显著提高后者的化疗效果,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对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剖腹直视下行肝海绵状血管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结果:全组无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该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显效率为76.19%,有效率达100%。22例获随访3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不同溶栓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比较不同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全身给药、深静脉局部穿刺给药和阻断大隐静脉近端自其远端给药的3种不同给药方式。结果 不同溶栓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不同,其中以阻断线静脉近端自其远端给药途径最佳。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好采取经浅静脉局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 探讨甘遂和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 :分析比较假手术组(A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B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甘遂治疗组(C组)、重症急性胰腺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D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甘遂和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组(E组)各组血清TNF-α,IL-6水平和胰腺组织的TXB2/6-keto-PGF1α比值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 :C,D,E 3个治疗组血清TNF-α,IL-6水平和胰腺组织的TXB2/6-keto-PGF1α比值在6,12,24h各时点的值较B组低( P <0.05或 P <0.01),而C,D,E 3个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胰腺的形态学正常;C,D,E 3组胰腺病理学改变轻于B组。结论 :联合应用甘遂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SAP有效,但尚未发现甘遂和低分子量肝素的协同作用,亦未发现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5-Fu)缓释剂对荷胰腺癌裸鼠肿瘤细胞及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1)5-Fu缓释剂的体外释放实验和体外抑瘤实验:测定浸出液药物的浓度,计算释放量;检测其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作用:(2)将荷胰腺癌细胞株Pc3裸鼠60只,随机分成静脉对照组(A组)、5-Fu静注组(B组)、基质植入组(C组)、大剂量5-Fu缓释剂植入组(D组)和小剂量5-FU缓释利植入组(E组):治疗前及治疗后l4d测肿瘤大小。治疗2周后观察肿瘤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Al)。(3)手术探查不能切除之胰腺癌69例随机分成3组:将5-FU缓释剂瘤内植入治疗组(治疗组)、术后行5-FU静脉化疗组(化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4天采血,测定各组血清中NK细胞,T细胞亚群和CEA,CA50,CA19-9,CA125,CA242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结果 (1)5mg 5-FU缓释剂第1天释放量最大,为0.85mg,第3天为0.45mg,其后在0.25mg水平维持稳定的缓慢释放;释放时间长达l4d以上。(2)5-Fu缓释剂第1天的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60.27%,第3天为34.25%,以后稳定在25.00%左右。5-Fu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生长速度减慢,bcl-2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Bax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肿瘤细胞的A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D组和E组肿瘤组织中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术后治疗组CD4 /CD8 和NK细胞水平高于化疗组,而血清中E述5种肿瘤标记物低于对照组和化疗组。结论 5-Fu缓释剂能在2周内在体外较稳定地持续释放,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有持续抑制作用。该剂瘤内注射可明显抑制荷胰腺癌瘤裸鼠瘤体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膜增厚等因素有关;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该剂植入患者胰腺癌实体内,能明显降低5种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同时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5-Fu缓释剂可望成为治疗不能切除之胰腺癌的较好的制剂。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机理。方法 比较假手术组(S组 )、重症急性胰腺炎组 (SAP组 )和LMWH治疗组 (H组 )各组死亡率、血清淀粉酶、IL 6、胰腺组织NF κB活性和 p65mRNA表达程度。 结果 H组死亡率、血清淀粉酶和IL 6明显低于SAP组 (P<0 .0 0 1)。H组胰腺组织NF κB活性和 p65mRNA表达程度明显弱于SAP组。 结论 LMWH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性 ,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减轻SAP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果胶酶治疗胃石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体外观察胃石的形成过程,以探讨胃石症的可能发病机制;观察果胶酶治疗胃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体外实验:①组。将山植、柿子每样25g,每样4份,粉碎后置入2组新鲜胃液容器内,②组。在上述容液内再加入30度白酒50ml,两组同时置入37℃恒温箱内,观察胃石形成的经过及时间;胃石形成后,再加入果胶酶2g,观察其解聚过程及时间。(2)临床应用:用果胶酶治疗54例胃石症病人。结果 (1)体外试验:不加白酒的山楂平均凝结时间需23min,柿子需25min。加白酒的山楂平均凝结为14min,柿子为19min;加果胶酶平均17min后凝块逐渐呈斑状松动,脱落。完全散开平均需34min。加与不加白酒其解聚过程和时间无明显差别。(2)临床应用:54例胃石症病人服用果胶酶6h后再行钡餐检查见胃石完全散结,消失。结论 山楂或/和柿子在胃液作用下可形成胃石。果胶酶治疗胃石症有良效,消石快,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热灌洗化疗及动脉插管化疗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胃肠道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 2 82例胃肠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加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 1 69例 (治疗组 )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组 1 1 3例 (对照组 ) ,对比两组局部复发率、肝转移率及 3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和 3年生存率依次为 2 1 .9% ,1 2 .4 %和 74.6 % ;对照组依次为 46 .0 % ,2 7.4 %和 46 .8%(均P <0 .0 5)。结论 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