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占全部脑卒中的70%[1]。急性脑梗死占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首位[2],脑梗死存活患者中每年有65%~82%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0%~2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这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性功能障碍,除了运动功能还有感觉、认知、语言、心理等功能障碍[3]。对患者施行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能预防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其现有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为重返家庭和社会做准备[4]。笔者从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时间、心理护理、体位康复护理、功能康复训练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集束化护理是指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针对某种难治的临床疾病而制定的全方位联合治疗及护理措施[1-2],由美国健康研究所[3]首先提出,是有效实施“循证实践指南”的一种表述[4]。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改善患者预后,其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结局[5]。此理念首先作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被引入护理领域[6]。肝性脑病是因各种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7],死亡率较高。大部分 HE 患者有明确的诱因及先兆症状,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清除 HE 的诱因和先兆症状,可降低发病率[8],提高了护士对肝性脑病的认知程度及知识更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其主要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最为常见[1]。其中,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可达20%-25%,而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更是高达40%[2]。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阻碍其重返家庭、社会。既往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善脑梗死灶局部的血管再生,促进梗死灶周边半暗区的神经元再生,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所以,康复介入越早,预后越好[3]。作者将本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是ICU中对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常用治疗手段,既往研究发现,对于清醒的患者,由于气管插管导致吞咽困难和沟通障碍,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治疗和康复[1]。合理的镇静是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但过度的镇静会导致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2];镇静不够又会导致患者躁动、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增加。本科对气管插管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主动脉夹层亦称主动脉剥离,是较少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据报道[1],未经恰当治疗与护理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5%以上在24h内死亡,50%以上在第1周内死亡,75%以上在1个月内死亡,90%以上在1年内死亡。因此,尽快实施正确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对...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因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HIV)侵害引发,表现为机体免疫监督功能下降,感染危险性增大,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之一[1]。肺结核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据统计约有1/3的艾滋病患者合并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约为艾滋病患者的20%~50%[3]。肺结核已成为艾滋病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4],临床治疗需要辅助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健康教育是近些年来应用于临床护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性、计划性、系统性的教育过程使患者能够从主观上认识到健康行为对病情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从自身出发遵从医嘱、提高依从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从身心方面改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情,因而研究和探讨健康教育应用进展对提高该类疾病的研究与实践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目前患者的血糖控制仍不理想[1],许多患者不能靠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达到满意的降糖,而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2]。而长期综合干预可使相当多的患者获得缓解[3]。为此,我们对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80例患者进行临床警戒分析并开展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妇科恶性肿瘤在妇科病中是较为严重也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1,2]。目前,化疗是治疗肿瘤的常见手段之一,但是药物对患者的胃、肠刺激较大,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继而影响治疗效果[3]。因此,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常规的心理干预效果不是很明显。本科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药物化疗患者的心理干预,已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CE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ES。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HAMD[(11.91±4.34)分]、MMSE[(25.54±1.49)分]及BI评分[(65.19±5.28)分]优于对照组HAMD[(14.76±3.43)分]、MMSE[(22.79±1.38)分]及BI评分[(60.8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显效率(70.0%)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S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mdrome ,OSAHS )是临床多见的睡眠呼吸障碍(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频发呼吸暂停和缺氧[1]。全世界 OSAHS 发病率约为3%~5%,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病率在部分群体可达80%[2]。已有研究发现,OSAHS 除了引起睡眠障碍,日间嗜睡,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3];研究发现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包括知觉、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理智、计算、分析、创造、定向、自知力等)有明显影响[4]。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 OSA HS 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睡眠期间的间歇低氧,增强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诱发易感基因的表达及生物活性物质(如炎性蛋白)的合成,进而导致器官全身性损害[5,6]。在神经系统的损害是引起脑组织细胞代谢紊乱、结构改变及功能异常,表现为认知功能异常。研究发现, OSAHS 患者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较正常人低,且 NGF 水平与患者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平均 SaO2呈正相关[7]。 NGF 在神经元的分化、生长、存活和功能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含量变化可一定程度反映认知功能状态。大量研究表明,认知功能障碍与 NGF 水平下调存在密切的联系,现对 OSA HA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 NGF 相关性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自理理论( serf-care theory )是由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 Dorothea Orem )在1971年出版的《护理:实践的概念》一书中正式提出的[1]。目前该理论在慢性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癌症已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管理[3]。近年该理论在癌症中逐渐被应用[4],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恢复患者的个人尊严和自身价值有重要的作用[5-6]。但干预后效果评价没有统一,尤其是对化疗与非化疗患者。笔者将国内外癌症患者自我护理干预效果评价进行整理、归纳,比较了干预后评价的结局变量与自护能力相关量表的异同,旨在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951-952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完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100例患者中,干预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运动能力、心理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康复护理要包含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治疗,缓解治疗压力,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上应该重视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大城市上升幅度达到100%~150%,其中城市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为51.91/100000,农村地区为23.12/100000[1]。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是综合治疗中的关键方法,但术后皮下积液、患肢水肿、心理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早期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2]。为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3],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护理,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是盆底支持组织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系列疾病,主要表现为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及性功能障碍等[1]。妊娠和分娩导致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因素[2]。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性的心理感受,追求性的和谐与美满,也就是更关注性生活的质量。国外调查[3-5]显示,26%~47%的女性SUI 患者合并性功能障碍,25%的SUI患者在性交过程中有漏尿[6],并导致性欲减退等。马乐等[7]对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438例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性生活调查后发现,接受调查的251例患者中,84.5%的患者自觉尿失禁对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探讨仿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辅以各种场景下的反馈训练以及Kegel锻炼等联合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丰富家庭康复环境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门诊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丰富家庭康复环境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门诊康复训练基础上遵医嘱自行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75.5±6.5)分]及MBI评分[(83.6±7.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FMA评分[(54.8±5.3)分]及MBI评分[(70.2±6.8)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在常规门诊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丰富家庭康复环境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春园 《妇幼护理》2023,3(9):2017-2019
脑卒中疾病在临床中相当常见。导致患者出现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为急性脑循环障碍,其属于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本 病有着比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针对该疾病患者,除却为病患实施有效的治疗之外,开展科学护理也相当重要。现阶段,我 国临床护理理念已经从原有的“以疾病为核心”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在此背景下,集束化护理顺势诞生。对于脑卒中患 者,为其开展集束化护理,能取得满意的干预效果。基于此,本文深入性分析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和预后生 活质量影响,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顺序的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皮质下脑梗死后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12例。对照组给予iTBS假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1对病灶侧M1区行iTBS后立即进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2则在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后介入iTBS。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皮质潜伏期(CL)。 结果 干预前,3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增加(P<0.05),CL较组内干预前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干预后的FMA-UE[(33.59±10.09)分]、MBI评分[(54.17±10.19)分]较高,CL[(25.32±1.59)ms]较短(P<0.05),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29.50±9.50)分]、MBI评分[(48.75±13.34)分]亦较高,CL[(25.58±1.38)ms]较短(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TBS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且两种治疗方法介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1]。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不仅表现为运动障碍,约半数患者还伴有抑郁症和睡眠障碍[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68例本病区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疗效。方法采用问卷方法调查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及主要相关因素;通过筛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主要相关原因有新发的躯体疾病、生活能力下降、自尊障碍、孤独心理及经济负担等;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情绪是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常见的负性心理问题,影响了患者躯体疾病的恢复。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睡眠障碍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睡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其定义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行为异常等[1-2]。睡眠障碍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严重的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诱发一些疾病或加重现患病的病情,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3]。近年来,临床对老年人睡眠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治疗睡眠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针对性开展护理,以满足住院老年患者睡眠的要求、纠正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